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课前预习对高效课堂的促进作用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课前预习对高效课堂的促进作用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课前预习对高效课堂的促进作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各类素养的不断培训,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炼,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我们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成败,预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因此,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读文,进行预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

我校的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是中青年教师。

爱学习,善于钻研。

在学校领导的带领和大力支持下,教学教研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我们乐于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我们也乐意总结,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课前预习对高效课堂的促进作用》的小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确立了预期的研究目标,通过课题研究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

<二>、课题的界定
1、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2、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具体如下:
对于学生来说,培养他们树立端正的预习态度,有独立预习、主动预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努力提高教师的预习指导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测与评价。

对于学校来说,有较为科学的课前预习模式,提升学校整体的教科研实力,全校各科教学形成共性,学科组形成特色,教师个人力求形成个性。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
突破。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5、力求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四>、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践。

5、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设计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预习作业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

结合相关理论对预习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六>、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
我校四五六年级的学生。

(二)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3、9――2013、12)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计划。

2)实验教师收集相关资料,理论学习。

3)确定实验班级,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4)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情况。

本阶段成果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报告》
2、实施阶段(2014、1――2014 、5)
1)预习方法研究: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园地应该怎样预习等。

2)预习内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每个研究内容都要有具体的学习资料、研究案例、研究总结及过程性资料。

内容:
1、课题组成员每学期按学段承担一节有关“课前预习对高效课堂的促进作用”的课。

2、每个课题组成员所作的课都经过下面的程序:
先说课――进行集体备课――做课—集体反思、总结
3、每个课题组成员按要求上交研究材料。

如:学生的预习作业,实验课的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撰写课题研究案例和阶段总结。

本阶段的研究成果为: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方法、学生的预习作业、预习指导课的案例、录像、图片等。

3、总结验收阶段。

(2014、5――2014、9)
1)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汇编。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指导组:井杏利、郑玲芳。

主要任务:文献资料收集、录像、图片等资料的采集和汇总。

2、课题负责人:吝颖。

主要任务:完成课题立项申请报告;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3、课题实施教师:吕新莉、李亚娣、王青莉、史肖。

主要任务:
1)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为顺利进行课题研究打基础。

2)就课前预习情况在老师、学生、家长中开展调查(吝颖完成调查报告);收集、整理各种研究资料;教师开展讨论与交流,商定课前预习指导内容。

3)在自己所任教的年级、班级中实施此课题的研究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收集资料,总结反思,写出案例。

4)开展课题探索与实践。

吕新莉、李亚娣、王青莉、史肖老师分别承担一节研讨课,要体现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内容。

5)实施者撰写研究论文和个案。

<八>、主要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刘良华《自学成材还是听讲成材》
3、中央教科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4、刘春生《作业的革命》
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吉林大学出版社欧阳芬、彭隆总主编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以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的课题研究小组。

1、精选课题小组成员。

其中县级教学能手两名,骨干教师三名。

2、对课题研究进行严格论证,分工。

3、进行经费开支预算,包括:研究学习(差旅)费、资料费(包括书籍等)、小型会议费、其他费用。

4、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及实施方案。

<十>、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成果形式:实验报告,论文、相片、案例等。

2、预期完成时间:204年9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