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歌德

有关歌德

第二节歌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德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他在长达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戏剧和小说,成为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叶德国最重要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浮士德》是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歌德的一生比较曲折,思想状况也颇为复杂,这也带来了他文学创作的复杂性。

这是由社会历史、他个人的独特人生及知识分子的认知历程所决定的。

总括起来,我们认为歌德的生子思想与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充满热望的中青年时代(1749——1785)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市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

父亲是个法学博士,学识渊博且任该市参议员;母亲是市长的女儿,富有学识,为人精明,谈吐幽默。

这一切都使得歌德在童年即受到良好的教育,深受古典文化的陶冶,促进了他文学天赋的发展。

1765年,16岁的歌德遵照父亲的意愿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更感兴趣的却是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

1768年,歌德因病休学居家。

两年后,他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学习。

斯特拉斯堡靠近法国,在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下,那里正在兴起“狂飙突进”运动。

在当时四分五裂、经济落后、社会意识沉闷的德国,青年歌德极容易地受到感召。

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他读过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著作,也读过伏尔泰、卢梭的著作,并接受了卢梭“返回自然”的思想。

在文艺理论家赫尔德尔的影响下,他倾心于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民歌等。

毕业之前,他已创作了不少抒情诗。

诗中燃烧着火一般的热情,赞美大自然,沤歌爱情和友谊,隐含了对专制和暴政的强烈不满,充满了积极、健康、乐观的精神,如《五月之歌》、《欢会与离别》等。

1771年,歌德大学毕业,回故乡当了律师,同时坚持写作,陆续完成了“狂飙突进”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如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简称《葛兹》)(1773)、诗剧片断《普罗米修斯》(1773)、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及诗剧《浮士德》的部分初稿。

《葛兹》是部历史悲剧。

在历史上,葛兹实有其人,他是16世纪上半叶农民起义的领袖,因不能脱离自己的贵族出身,最终背叛了农民,引导了起义的失败。

在歌德笔下,葛兹是个争自由、反封建的英雄。

他同情农民的悲惨遭遇,与诸侯作战;相信善良和正义,希望皇帝能建立中央集权,统一德国,建立自由民主的国家。

但作为起义领袖,他不能彻底地同贵族(本阶级)决裂,故不同意农民的革命方式,终于背弃了农民,最终被敌人抓住,壮烈死去。

葛兹的悲剧,昭示了他本人及18世纪的革命者身上的弱点和局限,但无疑,他更是一个抗争者和道义上的胜利者,体现了狂飙突进精神,因此恩格斯称此剧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崇敬”。

诗剧《普罗米修斯》中,歌德用讽刺的笔法写尽了群神的可怜相,否定了神的存在意义;通过赞美普罗米修斯的抗争精神,沤歌了自由,体现出了强烈的狂热的进取精神。

1774年发表的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第一部产生世界影响的作品。

小说是歌德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其他见闻写成的。

维特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

他有才华,有热情,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

但是,围绕着他的社会却是丑恶的:庸俗麻木的市民,势利傲慢的贵族,保守腐败的官场……这一切好像一张无形的灰暗的网,罩在了维特的身上,更罩在他的心头。

他不断地与之冲突,也不断地逃避,性格也日甚一日地内向和忧郁。

他逃离城市的庸俗和烦闷,来到了乡村,在大自然的怀抱和淳朴的民风中得到了短暂的安慰;他同绿蒂一见钟情,但面对她及其未婚夫,只能给他再添上一些精神苦闷。

于是他回城到外交部门工作,可受到了上司的歧视和贵族的当面侮辱,他再次逃离城市,又回到绿蒂身边。

面对已婚的绿蒂,他更陷入了极度的忧伤。

至此,他感到已无处可逃,生已无价值,精神崩溃,饮弹自尽。

总的看来,维特是个时代的觉醒者和庸俗环境的反抗者。

他以个人为中心来反抗,以孤傲来对抗德国现实的丑恶,他比那些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者要清醒得多,激昂得多。

但也正因此注定形成了他性格的软弱性,他总是以不合作——逃避的方式来反抗,使他的反抗缺乏战斗性。

这一切都受制于歌德所处时代的德国现实;国家四分五裂,封建专制严厉,资产阶级弱小,社会气氛凝重,追求自由和光明者只是个体而非社会群体,故清醒者、抗争者只能是孤独者。

所以,维特的性格是社会铸造的,根本上讲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实在地说,这部悲剧小说很少直接地揭露社会现实的丑恶,但它以表现更浓重的悲剧情绪而间接地批判现实却是更深刻的。

在艺术上,它更是一部杰出的作品。

它成功地运用了书信体的写法,写维特对亲朋密友坦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自我展示了一个孤傲忧伤的灵魂,读来令人感动。

与此相关,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极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再者,这部作品写情与写景紧密结合,情景交融或情景构成反衬。

这些都使得作品具有浓重的抒情气息。

所以,《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杰出的抒情小说、心理小说、情绪小说。

也正因此,它感染了世界各国不同时代的同病相怜的青年。

他们不但摹仿维特穿青衣黄裤,甚至也学维特的自杀。

1775年10月,受魏玛公爵奥古斯都的邀请,歌德来到只有10万人口的魏玛公国。

他先后任枢密使顾问和内阁大臣,被授予贵族头衔,满怀热望地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他主持外交,开发矿山,整顿财政,精简军队,修筑铁路,开办剧院。

但在暮气沉沉的宫廷里,歌德的这许多努力都由于遭到反对和阻碍而收效甚微,甚至有时他还不得不委屈忍让,与环境妥协,这使他非常苦闷。

他曾一度埋头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甚至有所发现(如发现人的腭间骨),但仍不能摆脱精神上的痛苦折磨。

从政10年,由于公务繁忙和精神苦闷,歌德很少写作,只留下了一些抒情诗,也已开始失却了早期批判和抗争的锐气。

(二)恬淡思索、宁静和谐的后半生(1786——1832)1786年9月,歌德改名换姓只身跑到了意大利。

在意大利逗留了两年,遍访古代文化遗迹,陶醉在古代文化艺术之中。

这也正应合了歌德疲倦的心境。

歌德逐渐形成了他的颂扬道德感化力量、崇尚中庸和谐的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在文学上热衷于颂扬道德感化、完善、田园风情,追求宁静、和谐的风格,也逐渐形成了他的古典主义的文艺思想。

在意大利期间,他创作和构思了三个古典主义悲剧《哀格蒙特》(1787)、《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1787)和《塔索》(1789)。

这些剧本中,歌德继续揭露丑恶现实,但更为突出的是:他宣扬对横暴势力的宽容和感化,强调自我克制,失却了“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激情。

与前期相比,他的狂热和激昂被宁静的思考所取代。

这标志着歌德思想和文艺观念的变化。

1788年6月,歌德回到魏玛,此后再未参与政事,只埋头于写作和学术研究。

对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刚开始时歌德赞扬它“将开始一个新时代”,但当他嗅到暴力革命的血腥味时,他就写一些诗歌、剧本来低毁革命。

与他以前相比,与同时代人相比,歌德明显地老了、但他的思想也更深邃了。

从1794年起,歌德与席勒密切合作。

10年内,两人合写了很多警句和谣曲,并各自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

通过两人的合作,德国文学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德国古典文学的丰收期。

此间,歌德完成了长篇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一1796)、田园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及《浮士德》的第一部(1808)等。

晚年的歌德以坚强的毅力完成了一系列重要作品:诗集《西方与东方合集》(1819)、自传《诗与真》(1811——1814)、《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和《浮士德》第二部(1831)。

上、下两部《威廉·迈斯特》,通过威廉从童年到老年发展的记述,展现了他道德完善的过程。

这仍是歌德后半生思想变化的一种写照。

至于《浮士德》,如果说它是一部现实的德国文学,倒不如说它是一部超现实的、思考的、世界的、人生的,因而也是关于本体论的哲学作品更为恰当一些。

歌德的一生是曲折复杂的,曲折在他的经历上,复杂在他的思想和创作的矛盾和变化上。

明晰歌德的思想和创作的矛盾发展变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简单的轮廓。

就思想上看,歌德一生致力于德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强盛,致力于启蒙主义理想的实现。

早年的歌德受启蒙思想和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崇尚自由,推崇热情,渴望行动和变化,思想激进而狂热。

而后期的歌德经历了社会人生的波波折折,故追求宁静与和谐,试图通过社会的改良与和解、道德的完善来实现理想。

比较起来,可以说歌德愈到晚年愈疲于斗争和运动,愈矛盾和慎思。

但明显地,歌德的思想愈到晚年也愈广博和深邃。

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文学的变化,这不只体现在内容上歌德的创作前后有别,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他的作品前后期亦有明显的差异。

歌德的早年创作极富抒情特色,不论是小说还是诗歌;而他后期的创作则更该称作是思考性的作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一是社会时代的原因。

任何人都不能超出自己的社会和时代环境,歌德也不能超然。

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前半叶的德国是个经济凋弊、民族四分五裂、封建专制严酷的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势力弱小,社会意识凝滞。

而西、南欧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影响和感召使得有志之士不甘寂寞,然而国内的形势又不允许他们追逐时代潮流。

故“狂飙突进运动”之于他们只是一次未果的思想撞击,而后,他们便不得不沉默,由外向转入内向,由行动转向思想,这也正是德国产生那么多哲学家和音乐家的原因。

“狂飙突进运动”后,志士们有的奇思异想去了,是谓浪漫主义;有的追求宁静和谐去了,是谓古典主义。

歌德属于后者、二是认知结构的原因。

一般来说,一个人一生的认知结构过程可分为三阶段,正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中年方知世事艰——老年知天命则其言也善。

这在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歌德也正是这样,早年怀着激情积极入世,中年从政失败,而以后则急流勇退,让自己作一个思想大于行动的人,作一个善人。

三是歌德本人的原因。

歌德极有才情然更长于思考。

如果拿行动和思想比较的话,他更是一个思想者而不是一个行动的人。

歌德最重要的作品都带有自传性特色,这说明他长于反思;歌德的作品在情节构思语言上不多下功夫而更多在思想上下功夫。

这都说明了歌德锐于思想而弱于行动,是一个深邃的思想者。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

这是一部关于世界和人生的作品,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

它说的是中世纪一个漫游哲学家(或魔术师)浮士德博士的故事。

相传浮士德博士曾将灵魂卖给魔鬼,以探求新的生活出路。

1587年,德国出版了当时最齐全的关于浮士德的民间故事书《约翰·浮士德博士传》,立刻风行西欧,美、法、荷兰都有译本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