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下半年第二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公共政策分析》第五章至第八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的核心目标是( A )
A、公共利益
B、集团利益
C、个人利益
D、部门利益
2、从评价组织活动形式上看,公共政策评价可分为正式评价和( D )。
A、内部评价
B、外部评价
C、执行评价
D、非正式评价
3、下列不属于公共政策评价的消极目的是( B )。
A、拖延决策时间
B、作为重新分配政策的依据
C、夸大工作难度
D、规避责任
4、公共决策体系中可以称为“思想库”或“智囊团”的是( C )。
A、决断子系统
B、执行子系统
C、咨询子系统
D、信息子系统
5、威廉·N·邓恩认为政策规划过程包括二大基本要素,即政策相关信息和( B )。
A、政策相关资源
B、政策价值取向
C、政策选择方式
D、政策分析方法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要保证公共政策的合法化,前提是决策程序的合法化
B、我国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一般要经过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领导决策会议决定和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等程序
C、政策法律化的主体为享有委托立法权的行政机关
D、政策内容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公共政策不能与国家宪法和现行法律相抵触
7、下列不属于古典行政模式特点的是( C )。
A、行政组织的结构特征是集权的、层级制的、金字塔型的
B、政治家负责制定政策,行政人员负责执行政策
C、行政组织结构呈扁平化发展趋势
D、行政管理必须依据客观的科学管理原则,以提高行政效率
8、以整体焦点而言,自上而上与自下而上政策执行研究的区别在于( C )。
A、前者强调从中央到地方、从公共部门到私营部门;后者强调从地方到中央、从私营部门到公
共部门
B、前者强调焦点为中央政府;后者则强调某一政策领域中的地方执行机构
C、前者关心政策控制系统如何达成政策制定者所预期的政策结果;后者强调政策网络中多元行
动者的策略互动。
D、前者强调正式目标的完成,后者的评估标准则较不清楚
9、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主要包括两个环节:绩效评估和( B )。
A、全面推广
B、追踪决策
C、指挥协调
D、政策实验
10、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行为
称作( C )。
A、政策优化
B、政策放弃
C、政策终止
D、政策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
1、公共政策终止的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哪些类型( ABCD )。
A、功能
B、组织
C、政策
D、计划
2、从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可分为( ABC )。
A、事前评价
B、执行评价
C、事后评价
D、正式评价
3、公共政策评价效果一般可分为( ABCD )。
A、直接效果
B、附带效果
C、潜在效果
D、象征性效果
4、政策执行手段中,经济手段具有以下哪些特性( ABC )。
A、间接性
B、有偿性
C、关联性
D、稳定性
5、政策制定主体采用的基本决策规则主要有( AB )。
A、全体一致规则
B、多数裁定原则
C、少数剥削多数
D、个别领导拍板
三、名词解释(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
1、公共决策体制:指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
2、政策方案规划: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
3、政策执行手段:指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为实现政策目标、落实政策内容所采用的政策工具、中介途径与措施方法的总称。
四、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公共政策评价的功能。
答:(1)提供政策运行的可靠信息,提升政策质量。
(2)检查政策目标与政策执行存在的问
题。
(3)作为提出政策建议和分配政策资源的依据。
(4)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政策信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
2、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答: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执行子系统。
(1)决断子系统是又叫中枢子系统,是公共决策体制的核心部分,它拥有最高决策权的政府首脑机关及其领导者构成;处于最高领导者和指挥者的地位,并承担公共决策的主要责任。
决策中枢系统的完善主要应着力于两个方面: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正确认识和决策者素质的提高。
(2)咨询子系统是指由多位学科专家学者组成的专门从事广泛开发智力,协调中枢系统进行科学决策的辅助性机构。
现代公共决策体制中,咨询建议权与决策选择权的相对分离与有机结合已成为公共决策最为显著的特征。
(3)信息子系统:在现代信息社会,政府的决策活动离不开信息,问题的发现,目标的确立,方案的拟制、评估和抉择,方案执行的监督和控制,方案的修正完善都依赖于信息。
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努力做到:建立和健全信息网络组织;保持信息的及时准确;实现信息手段现代化。
(4)监控子系统:决策中枢机构之外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决策内容和决策程序进行监督控制的机构,属于公共政策体制的监控子系统。
其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公共政策主体的决策权力是否合法,决策内容是否合法,决策程序是否合法。
(5)执行子系统: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承担着细化决策、补充决策、追踪决策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部分决策权力,执行子系统也因此构成了整个决策体制不可或缺的部分。
五、问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
1、试述政策执行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答:(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包括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制定执行计划、进行物质准备和做好组织准备等活动环节;(2)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包括政策试验、全面推广、指挥协调和监督控制等活动环节;(3)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包括政策执行效果评估、追踪决策等活动环节。
2、试述导致公共政策终止的主要因素。
答:(1)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在政策的全过程中,政府的决策者,特别是主要决策者的价值观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旦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公共政策相关内容的变化,甚至终止。
(2)政策环境。
政策系统所处的环境是由复杂的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
当政策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原先制定的公共政策可能就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此时需要调整或终止。
(3)政策资源。
公共政策的实施和运行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即需要一定的政策资源。
政府可支配的政策资源约束公共政策的实施。
党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政府可支配的政策资源减少时,政府就可能终止某些公共政策或项目,节省开支,减轻财政压力。
另一方面,如果一项公共政策的运行效率低下,耗费了大量的政策资源,所获效益远低于投入的成本,就需要调整或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