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_做积极向上的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_做积极向上的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做积极向上的人
设计理念:
学生进入高二,由于智力发展的日益分化、“成人感”的增强以及性意识的发展,与高一阶段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的心理活动,进入了一个心理忧虑期。

生理、心理、学习环境的变化导致有的学生出现了适应不良,如学习成绩下降严重、频繁违反校规校纪、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以及早恋等。

其中一些学生也因此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

若不及时调节,就会导致学习落伍,严重的可能从此一蹶不振,产生心理障碍,阻碍其健康成长。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自我,积极地接纳自我,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用积极的行动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各种困难是应对“高二现象”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课遵循这一理念,以认知心理学原理为依据,按照心理活动课的要求进行设计,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培养新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活动目标:
1.了解积极向上的人所具备的心理品质;
2.认识“自我接纳”对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
3.学会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活动形式:
游戏,小组讨论,个别展示
活动准备:
视频,图片,多媒体设备,活动卡片
活动对象:
高二学生
活动时长:
1课时
活动设计:
一. 热身与导入
游戏:抓与逃。

伸出双手,右手掌伸平,掌心朝下;左手伸出食指朝上,并放在旁边同学的掌心下面(演示)。

我喊“开始”时,同学们迅速反应,在尽量抓住别人手指的同时,尽量避免被别人抓住。

(进行三次游戏)
导入:刚才的活动进行的很开心,每位同学都在认真积极地参与。

相信同学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心情舒畅、乐观积极的时候,与周围人合作就会非常顺利,相处和谐,不论是学习还是做其它事情都很得心应手;相反,如果你情绪
低落,消极沉闷,会感到难以融入集体当中,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学习和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不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二. 集思广益
小组讨论:
(一)写出10个体现积极向上的词语。

1.要求: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的词语表示。

2.时间:2分钟。

3.讨论结束,全班分享。

4.选出认可度最高的6种心理品质。

(二)举例说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何做能够体现积极向上。

1.要求:每个小组在6个认可度最高的心理品质中选择1种,举例1-2个进行说明。

2.时间:2分钟。

3.讨论结束,全班分享。

教师总结:积极向上不但要具备向上的心理品质,更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开展行动。

三. 深入探索
(一)视频:舞蹈《千手观音》。

(二)介绍领舞演员邰丽华的人生经历、取得的成就。

(三)思考:聋人演员邰丽华为什么能够取得令健全人都望尘莫及的成就?她看待人生的角度是怎样的?
(四)知识引领:自我接纳
心理学定义——
“自我接纳”指一个人对自我的特征和感受、生活经历等与自我相关的一切内容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以促发自我的整合与成长。

简单说,“自我接纳”就是正视并拥抱真实的自己,然后在现有基础上整装出发,去进一步完善自己。

邰丽华的成功源于她接纳自己的所有,尤其是接纳身体带给自己的种种不便,以及接纳因此与他人完全不同的特别的生活方式。

因此,“自我接纳”是所有优秀心理品质的前提!做积极向上的人,首先要做到“自我接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优点,也有不足,全面接纳自己,以行动发挥优势,完善不足,促进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四. 学以致用
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完成《心灵卡片》,请同学在全班分享。

五. 总结升华
积极向上是一种宽容的、开朗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我们能够开心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备素质。

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学会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

它能够令你开心,它能够催你奋进!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高二,由于智力发展的日益分化、“成人感”的增强以及性意识的发展,与高一阶段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的心理活动,进入了一个心理忧虑期。

生理、心理、学习环境的变化导致有的学生出现了适应不良,如学习成绩下降严重、频繁违反校规校纪、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以及早恋等。

其中一些学生也因此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

若不及时调节,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培养新的学习能力,就会导致学习落伍,严重的可能从此一蹶不振,产生心理障碍,阻碍其健康成长。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自我,积极地接纳自我,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用积极的行动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各种困难是应对“高二现象”的一个有效途径。

效果分析
本节课遵循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的总目标,以认知心理学原理为理论依据,按照心理活动课的设计要求,以有趣的热身游戏开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以小组讨论、个人展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找积极的心理品质,探讨如何用行动体现这些优秀
的心理品质;通过了解聋人演员邰丽华的人生经历和成就,让学生懂得积极地自我接纳是所有优秀心理品质的前提,做积极向上的人,首先要做到“自我接纳”。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的手段进行展现,学生不仅感受了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学习了知识,有了体会,就要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这才是心理活动课的最终落脚点。

通过一张《心灵卡片》,学生展开了自我探索,进一步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为自己制定出今后完善自我的行动措施,学生也充分体验了学习自我接纳的过程。

整个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良好,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有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得以展现,学生收获丰富,感悟深刻,实现了这节课的活动目标,对学生以向上、乐观、自信、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依据的教材是我校校本教材《健康的心理》。

针对学生成长发展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和高二年级的学段特点,挑选了教材中“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两个模块的部分内容,并进行了整合。

本课是一节心理活动课,共1课时,通过游戏、小组讨论、交流分享、自我探索等活动环节,辅以课件、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实现活动目标,完成活动过程。

本课的活动重点是以向上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活动难点是通过自我接纳,整合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自我的成长。

评测练习
心灵卡片
课后反思
1.充分备课,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能够变通处理。

在第一个议题分享中,
小组总结的词语几乎没有重复或相同的,这么多的词语一是板书写不开,二是恐难总结出“出现率最高的6种词语”,会影响下一环节的进行。

这是我没有预计到的。

我迅速调整策略:从第三个小组开始,与黑板上意思接近的词语不另再板书,认为是该词语的重复出现。

这样就有了出现率高的词语。

接下来的认领环节,1-3组领走了排名前3的词语,4-6组在并列第四的几个词语中自由选择1个认领。

虽然是一个细微的调整,却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没有影响学生思考和参与的热情。

让我深刻体会到充分备课和课堂应变的重要性。

2.教学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和严谨性,更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尽量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和语言传达给学生。

“自我接纳”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对于缺乏心理学知识的高中生来说,比较难理解。

用通俗的语言对这一概念加以解释,结合人物案例的学习,加深直观感受,学生才容易理解和接受,才能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课后的调查反馈显示,94%的学生对“自我接纳”这一知识点能够正确理解。

3.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做到积极关注。

心理活动课重参与、重体验,更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人文关怀,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尽量关注全体学生,对特殊个体也要做到尊重和鼓励,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而是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课标分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指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年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本节课基于对这两点要求的认识,结合心理学知识以及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完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首先,积极健康的心理
品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学生价值观的确立与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三,高中生在自我意识的各个成分上(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已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本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学会通过加深自我认知、无条件的自我接纳发展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不断整合自我,促进自我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