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第四课 增强法制观念

德育第四课 增强法制观念


• (2)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性 质,意义,作用和后果并加以控制的能力。行为人智力精神状态 正常。 • 不正常状态下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4—18周岁的公民,实施 了危害社会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呈现以下几点:
• 1、犯罪动机的偶发性、模仿性强 • 道德情感不良,道德水平低下,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缺乏 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个性狂妄好逞能。 • 自制力差,犯罪动机情绪化。 • 2、涉案类型中,暴力侵害、偷盗财务的案件居多
• 培养法律意识的着眼点: • (1)学习法律知识:少女妈妈杀婴(16岁南方农村少女)面部鉴 定Angelababy 被侵权的LV 大学生抢现金,是为了配合警方办案 • (2)自觉遵守法律:守法是公民的基本要求。黄海波涉嫌嫖娼, 僭越底线 • (3)参与法律实践:吉尼斯给“扬州炒饭”炒作者上了一堂商业伦 理课, • 法权聚焦: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也是侵权
• 2: 我国的法律体系 • 法律体系由法律部门组成。法律部门指调整同一种类社会关系的 • 所有法律规范综合。我国主要法律部门包括宪法,行政法,民商 • 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等。其中宪法是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 • 法律部门。 • (1)宪法是国家的基本大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 (2)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综合,包括一般行政法 和特别行政法。 • (3)民商法: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总称。民法指调 整民事活动的法律规范。如《民法通则》《合同法》《婚姻法》 《继承法》等。《商法》指调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商事行为的 法律规范,如公司法等
4、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列如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冒充国家工作人
员或者以其他虚假身份招摇撞骗的行为等等。
小活动
预防误入犯罪歧途
• 1、犯罪及刑罚
• 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 为。犯罪和一般违法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违法行为有 多种,包括民事违法、行政违法、经济违法等,但这些 行为可能只是一般违法行为,并非一定是犯罪行为。只 有违反刑法的行为才是犯罪行为。因此,是否构成犯罪 必须以刑法的规定为依据和准绳,这一原则就是所谓的 “罪刑法定”
法律体系下的法律部门
• 法律部门包括
宪法 行政法
程序法
民商法
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
刑法
• 3:培养依法治国的观念 • (1) 树立民主法治的观念
• (2) 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 (3) 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
• 二:个人与法律 • 1:自觉增强法律意识 •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 • 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
(3)自觉维护消费者权益 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基本前提明白自己享有哪些权利。 消费者的权利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核心问题。 (4)自觉维护劳动者权益
• 第十条 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 业机会。 •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 • 国家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
• 第十三条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 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 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 第十五条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 的权利。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
• 1、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如扰乱文化、结伙斗殴、参加煽动别人参加邪教等 2、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如文凡国家规定,制造、买卖、储存、使用、提供爆炸性、毒
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
3、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强迫他人劳动
的、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行为
第四课 第一节
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法律意识
一:社会与法律 1 :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法律和道德是维护人类社会生活有序,稳定的最基 本手段和机制。法律是强制性社会规范。法律是强制性 实施,刚性约束。是保证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底线。 道德是柔性约束,自我要求,自律。 法律的作用:(1)法律有规范作用 (2)法律有预防 作用 (3)法律有矫正作用 泰坦尼克号,非洲割礼,女子裹脚
主要任务:
• 1.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 2.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
• 3预防灾害事故和犯罪行为发生
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 人民安居乐也需要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而 良好的社会治安离不开治安管理,治安管理 能化解人们之间的纠纷,保障公共安全,维 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防止危害社会 的行为和事件的发生。为此,治安管理是人 民生活安康的“保护神”
• 2: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 国家公民两方面努力。做到 • (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 3:自觉维护合法权益 • (1)自觉维护财产权益 • 途径有:自行协商,向有关部门投诉,提请调解或仲裁,报警报 案,提起诉讼。 • 我国法律规定的继承顺序? (2)自觉维护人身权益
• 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 合同: •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 • •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 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 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 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 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 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 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 以裁减人员。
• 第二十条 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 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 • •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 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二十一条 过六个月。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
• 第三十一条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 通知用人单位。
第二节
预防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
预防违法犯罪
• 1.公共秩序与治安管理 • 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其维护的基本手段就是道 德和法律。 • 治安管理是国家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治安管理所设计 的内容很多,包括社会治安秩序管理、城市交通管理、户籍的身 份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危险品管理、出入境管理、特种行业管 理和公共场所管理等。
• (4)经济法 • 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总称,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 法》《个人所得税法》《土地管理法》等 • (5)刑法 • 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总称。如《刑法》《刑法 修正案》 • (6)程序法 • 保障实体法规定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权责得以履行。如 《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
• 第二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本法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 (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 能力的; •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 (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团伙犯罪较多,社会危害加大 分抢劫,盗窃,流氓,打架,斗殴,赌博,卖淫犯罪团伙等。
• 1、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对法律一无所知,法律意识淡 薄。 • 2、自觉抵制不良心理的影响 • 3、自觉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 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主要应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 的习惯。具体而言,就是要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 从遵守校规校纪做起
• 犯罪行为必须受到刑罚处罚。刑罚分主刑和附加刑。
我国的主要刑罚
刑事责任年龄
•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 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做 了以下规定: • 1、不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 2、已经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担负刑事责任 • 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 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到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 者减轻处罚。对犯罪不满18的人,不适用死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