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

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

教育社會學授課綱要第三單元:世界各地的教育體系雖然比較不同社會的教育體系相當困難,但透過對其他社會之教育體系的瞭解,我們可以知道哪些是我們社會教育制度特殊的現象,哪些是普世性的。

比較研究的重要焦點是在解瞭與社會其他制度(特別是經濟、政治、社會階層)之間的互動及關係。

教育社會學家在教育體系的比較上有其一定的貢獻,其中包括研究方法的發展模式、關鍵變項的發現、分析的建構,以及研究計畫的執行等。

一、教育體系的跨文化比較在研究些什麼?─過去廿年來,對教育體系的跨文化比較研究關心的問題包括:課程、對學生的平均支出、教科書、教師養成等、特定科目的學習表現、性別議題、國家的角色等方面的比較。

─大致上,比較教育研究的問題可以分成五個方向:1.比較不同國家在特定教育面向,如某一科目的成就(如國際間的數學、科學測驗)。

2.比較不同國家在教育體系內部結構的主要要素。

3.比較不同社會是採取何種策略,來連結教育體系的發展及社會的需求。

4.普及教育課程與國家發展、標準課程和結構等之間的關係。

5.教育體系及社會制度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所用的理論觀點除了教育社會學各種不同觀點的理論外,比較特別的包括人力資本論、依賴理論或世界系統論、國家主導發展論等。

─比較教育的研究架構:open system approach;multilevel framework。

二、工業化社會的教育體系─工業化社會:包括了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體制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西歐諸國、北歐諸國、以及前蘇聯集團中較發達的國家(如捷克、匈牙利)、以色列、紐澳、日本、以及東亞新興國家。

─工業化社會的教育體系可以依照幾個特徵分成少數幾個特定的取向。

形成這些取向的原因包括:(1)歷史起源的不同:菁英養成的取向:主要是歐洲社會的傳統。

雖然免費的初級普及教育在1700年代已經開始,如普魯士,但中學和大學教育則仍是保留為貴族或地主等上層階級子女養成的場域。

這些社會建立初級普及教育主要原因是啟發民智、形塑國家認同等。

這些社會的初級教育體系的發展又會因政府是屬paternalistic(家父長制)或laissez-faire(自由放任)而有不同的面貌。

如德國或北歐國家的政府屬paternalistic型,所以政府與企業在1800年代扮演形塑教育體系的積極角色。

其教育體系的特徵是勞力市場取向的教育。

這種國家主導的取向也被工會或社會主義政黨所支持,因為這種教育體系會增強工人階級的認同。

而英國或法國則屬laissez-faire型。

這些國家的教育體系與勞力市場的結合程度較低,年輕人在離開學校後要自己設法就業。

提升民主的取向:美國在建國初期即認為透過初級普及教育是養成共和國公民意識的重要場域,因此在1830年代即開始有所謂common school movement。

其公立中學教育也在1820年代即開始發展,到19世紀末已經成為主流。

發展中學普及教育的原因包括美國社會在當時是以小資產階級為主,其務實的精神加上新教的理想主義,認為受教育是一種民主的權利,而且學校應該教導對求職有用的課程。

因此支持透過國家力量辦學,來養成良好的公民與有技能的百姓。

(2)對學校教育需求增加的不同反應:雖然工業化社會的教育體系有不同的歷史起源,但隨工業化程度的增加,卻都面臨同樣社會逐漸對學校教育有越來越高的需求。

這種需求一方面是與白領職業的增加有關,另一方面則與社會對增加教育做為向上流動基礎的期待有關。

學校教育的擴張也成為進步與現代化的象徵。

面對這種需求,政府會不同歷史脈絡、政經制度與階級力量等在因應措施上採取不同的策略。

其阻礙或引導這種需求的因應的手段包括學費政策、將學生做學術或職業導向的分流設計、調整考試要求、以及進入勞力市場之資格水平的建立等。

(3)工業化社會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要差異:當今所有的工業化社會都有普及小學和初級中學的教育體系。

在這些體系的課程也大致類似,包括如讀寫、算數、社團和公民道德等教育。

在此層次教育中,這些社會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教育主管集權或分權的程度。

這些社會在高級中學或以上的教育體系則有相當不同的設計。

其主要差異包括:⏹學生分流的年齡⏹學生在高級中學中進入學術或職業導向的比例⏹職業課程與勞力市場結合的程度⏹學生完成大學的比例⏹菁英大學與政府和企業高層職位結合的程度(4)不同教育體系結構下所產生的不同意識⏹對身份地位界線的知覺⏹專心向學的程度⏹對流動機會或階級的意識⏹對未來的自信⏹青少年次文化的形成(5)日益同型的發展:面對未來經濟發展與勞力市場需要更高的教育水平,工業化社會已經逐漸像同樣的方向發展,如從6歲到15或16歲的義務教育,中等教育的民主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擴張等。

三、發展中國家的教育體系雖然發展中國家的教育體系所面臨的處境和已開發國家相當不同。

通常其主要的問題是生命威脅、經濟與資源的匱乏。

─殖民社會的歷史背景幾乎所有發展中的國家在二次世界大戰前都曾經是強權國家的殖民地。

二次大戰後,這些地區相繼獨立成為新的國家。

(1)殖民的痕跡:在殖民時期,殖民當局對當地人民的普及教育並不重視,而且是隔離式的。

比較高的學校教育則是保留給殖民統治者的子女。

此外,也常有很大的城鄉差異。

但是,在殖民統治下,本地的菁英因有機會得到良好的初級與中等教育,甚至到殖民母國或其他國家得到高等教育,而因此培養成反殖民的民族主義運動的領袖。

在殖民結束後,這些菁英就成為新國家的領袖。

(2)殖民統治所留下的問題:特別是非洲sub-Sahara地區與南亞⏹貧窮:以UNESO在1994年以擁有書籍的數目為指標來看,在工業化國家,平均每人有5本;在比較好的發展中國家,則是每至10人有1本;在最窮的國家,則是每50人以上有1本。

⏹傳統主義:傳統往往使女性和居住在鄉村的孩童不易或不願就學。

貧窮與傳統主義會一起造成學校與家庭間的緊張關係。

⏹生命威脅:因戰爭、叛亂、飢荒、營養不良、傳染病等造成對生命的威脅,使孩童無法專注在學校學習或對未來不抱持希望。

─發展中社會的政治與教育(1)後殖民第一代的教育發展:WWII後三十年間,發展中的第三世界國家均效法西方現代先進的教育體系,故有相當程度的相似性,如:1、學校教育為公共之責任,且由中央教育主管單位負責;2、學校體系是進階式的,從幼稚園到高等教育;3、均有數年的基礎義務教育;4、教師必須有一定的訓練與資格;5、學校行政有一定的層級區別;6、學校每天上課的時數與每年上課的天數差異不大;7、教授的課程也大同小異;8、用考試來評量學生學習的表現。

但是在此時期之發展中的社會也會因下列因素而發展出不同的教育制度:(2)學校教育體系會因殖民傳統、對職業教育之政策、對傳統社會控制制度的容忍等而不同;(3)政治領導者的風格與教育的發展:動員群眾的民粹型(包括反殖民或民族主義的領袖、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領袖、宗教領袖)vs. 維持現狀的威權型(包括傳統王朝家族、平民獨裁者、軍事獨裁者);動員民粹型領導通常會為開民智與經濟發展而採取快速擴張學校教育的政策,而維持現狀的領導則會顧慮擴張教育的成本,及教育階層的獨立性,而盡量保持傳統秩序。

─後殖民第二代的教育發展(1)政治熱情的衰退,民主政權與以專家領導的漸進改革式計畫逐漸成為潮流;(2)世界銀行的角色(3)不同的經濟發展趨勢四、學校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關係為何?核心的理論問題是:究竟教育對於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成員有什麼作用?─現代化及人力資本論:這個觀點認為教育能提升人力素質,進而成為經濟成長及發展的基礎。

以1960、1970年代盛行的現代化理論為例,即認為教育能將使個人在信念、價值觀及行為上現代化,已符合現代經濟體系所需的特性,如勤奮、理性計算、遵守秩序、節儉、守時,成就取向等。

在此基礎上也能建立新的社會價值,如相信以個人的能力為向上流動之基礎的meritocracy(功績取向)。

對於這個觀點,長期以來就有以下的批評:1、沒有多少國家達到meritocracy的理想。

事實上,在過去東歐非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如波蘭、捷克等,甚至一些比較不發達的國家,,反而比資本主義工業發達國家,更接近這個理想。

2、這種觀點是一種ethnocentric的假定,認為所有國家都將仿效西方國家發展的模式。

事實上,發展中的國家,即使是採用西方的制度,也會根據其傳統與需要來調整其教育體制。

3、透過教育使人「現代化」,不一定會形成現代社會。

無工作機會、性別不平等、低工資等會造成不滿及人才外流。

4、對於發達社會需要更高技術水平之勞力的看法,並無證據。

因為大多新的工作是在服務及買賣業,這些工作不一定需要更高的技能。

也無證據顯示當人力素質增加,就會增加需要技術水平較高之新工作。

─依賴理論/世界系統論:這些理論觀點依據衝突理論的取向,主要的論點是1、全球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世界性的體系,其特徵是國家間及國家內有結構性的不平等。

2、第三世界的國家在早期是是有系統的被剝削及低度發展,在近代則在世界經濟體系中處於邊緣的位置,提供原料及廉價勞工予工業發達的核心國家。

所以,學校教育並非造成經濟發展的動力,國家也並不需要大量投資到教育上。

3、核心國家及多國公司的利益是要依賴邊陲國家的權力菁英的配合,而這些菁英往往是到西方國家受教或由仿效西方的教育系統中出身。

因此,這些低度開發國家的教育投資主要是為了地主或本地與外國大企業的利益。

4、由於要給西方國家及公司投資獲取最大利益,因此邊陲國家往往以西方的標準來設定國家資源運用的優先順序,進而增加國內的不平等,並長期使國家處於發展緩慢的狀態。

─國家主導的發展論:目前比較被接受的主流觀點主張教育及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並不如前二觀點那樣的單純。

有良好教育的勞力當然是發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

其他重要因素包括:國家有效的經濟發展政策與貿易聯盟、威權政治教育社會學關秉寅領導、避免戰爭、控制人口與債務等。

在這些條件下,學校教育水準的普遍提高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也互為因果。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經濟發展成供的發展中國家都相當重視透過教育制度來增強人力資本的發展。

而人力資本的發展本身雖不一定就會帶來高度經濟成長,但如有正確的發展經濟政策下,以及因教育所形成的有紀律、高技術水平的勞力等條件下,就會對經濟發展有貢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