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内暂堵压裂工艺技术
投产初期 序 号 1 2 3 4 5 井号 日产液 ( m 3) 5.58 5.5 7.57 5.42 6.1 6.03 日产油 (t) 4.16 3.43 5.48 3.33 4.7 4.22 含水 (%) 11.5 25.6 14 27.0 8.8 17.3 日产液 ( m 3) 0.92 0.21 0.54 1.09 1.14 0.78
主要物理性能:
常温下缝内转向剂为固体颗粒,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受力情况 下呈现脆性破坏,不粘泵; 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转向剂颗粒软化,在受力时出现塑性变形。 随水力压裂排液和抽汲过程,缝内转向剂可完全溶解后排出。
转向剂性能参数表
名称 CQZ-A CQZ-C 规格 mm 2.8-6.7 1.6-4.75 外观颜色 黑红色 枣红色 密度 g/cm3 油溶指标
缝内转向压裂施工曲线
重复压裂裂缝监测结果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
五、多裂缝压裂技术
技术特点
确保一定长度的主裂缝;
利用压裂工艺实现微裂缝开启和有限延伸;
依靠“多裂缝系统”扩大油井泄流面积、降 低了储层的渗流阻力
陈5-26井多裂缝压裂曲线
多裂缝压裂目标示意图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
多缝
对比
2
6
22.3
20.8
22.2
20.7
18
18
0
0.8
20
22
20
23.3
22
17
22
7
22
8
2039
855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
汇报结束 谢谢各位领导!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多裂缝压裂施工曲线
陈5-26井多裂缝压裂曲线
徐50-46井多裂缝压裂曲线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
试验效果
2009-2010年多裂缝压裂技术在长庆超低渗产建区试验 69口井。 对比看出,多裂缝压裂试验井比邻井(常规压裂) 产量提高0.8t/d。
超低渗储层多裂缝压裂试验井与邻井效果对比
类别 井数 口 油层 厚度 m 孔隙度 % 渗透率 mD 液 m3/d 第一个月 油 t/d 含水 % 液 m3/d 第三个月 油 t/d 含水 %
统计结果表明: 补孔压裂和分层压裂措施效果较好; 对原压裂层段重复压裂的井增产效果较差。
常规重复压裂措施适用于存在可改造新层段的油井,对原压 裂层段进行常规重复压裂改造,增产效果较差,不能达到有效提 高油井产量的目的。
2001-2004年安塞油田常规重复压裂效果统计
类别 补层压裂和 分层压裂井 原油层段重 复压裂井
新井:通过裂缝转向,形成主裂缝+支缝,增加总缝长。
西 205井区试验 13口井,与邻井对比,初期产量提高1t/d ,投产一 年提高0.3t/d。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
2、取得业绩
现场应用1000多口井,措施有效率平均92.9%,部分井实现了单
井增油和有效天数“双过千”的佳绩。
加入转向剂
试验井 对比井
69 106
17.9 16.9
12.1 12.0
1.95 1.87
5.0 4.4
3.0 2.4
30.1 36.4
4.5 3.6
3.1 2.2
19.7 27.6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
实例——老井压裂改造
胡154区块长 4+5层通过运用多缝压裂工艺取得较好的改造效果,措施后3个月平 均单井日增油1.9t,平均单井累计增油242.1t。
中国石油
层内暂堵压裂工艺技术
渤海长华工程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 2013年4月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
汇报提纲
一、储层开发动态特征 二、缝内转向压裂工艺技术原理
三、缝内转向压裂配套技术
四、现场应用效果与取得业绩
五、多裂缝压裂技术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
一、 地质特征及开发动态研究
复合压裂工艺技术
前置酸+缝内转向压裂 高能气体压裂+缝内转向压裂
酸性压裂液+缝内转向压裂
压后评估及压裂裂缝优化技术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
四、现场应用效果与取得业绩
1、应用效果
缝内转向压裂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长庆特低渗油田单井产量。
老井:通过裂缝转向造新缝,实现动用死油区目的。 应用 510 口井,单井日增油 1.4t/d ,增产幅度 80% 以上,累计增油 22万吨,措施有效率93.3%。
中国石油
二、缝内转向压裂工艺技术原理
2、缝内转向剂开发
转向剂是实现人工提升裂 缝内压力的主要技术之一,通 过大量的室内试验和材料研究, 率先开发了适用于中低温地层
条件下的油溶性缝内转向剂。
特点:不粘泵、易泵送、封堵效果好、油溶性好、易 返排无伤害。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
二、缝内转向压裂工艺技术原理
措施前 日产油 (t) 0.69 0.14 0.4 0.79 0.83 0.57 含水 (%) 11.3 17.4 12.6 13.7 13.3 13.6 日产液 ( m 3) 3.21 3.44 3.56 9.81 2.84 4.6
措施后3个月 日产油 (t) 2.19 2.53 2.58 2.56 2.08 2.4 含水 (%) 18.7 12.3 13.8 68.9 12.7 25.3 日增油 (t) 1.50 2.39 2.2 1.97 1.25 1.9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
一、 地质特征及开发动态研究
注采矛盾突出
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单向突进现象明显,储层平面注采矛盾突 出,造成部分油井迅速水淹,部分油井注水不见效。
注水见效井采油曲线
注水未见效井采油曲线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
一、 地质特征及开发动态研究
常规重复措施效果和适用性差
井数 (口) 7
措施有效率 (%) 100
不同增产效果的井比例(%) 日增油>2t 71.4 日增油1-2t 28.6 日增油0-1t 0 无效 0
7
71.4
0
28.6
42.8
28.6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
二、缝内转向压裂工艺技术原理
二、缝内转向压裂工艺技术原理 1、缝内转向压裂工艺主要原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储层开发动态特征 油田开发特征主要表现为:
A. 投产初期油井产量低且递减快,投产 9 个月后产 量递减42.0%;
B. 注入水具有明显方向性;
C. 生产中后期,油层平面含油分布严重不均; D. 重复压裂效果差。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
一、 地质特征及开发动态研究
油层平面含油分布不均
长3剩余油分布图
借助于缝内转向剂在主裂缝产
生桥堵作用,使主裂缝内产生升压
效应,从而压开新的支裂缝或沟通 更多微裂缝,在增大油层泄流面积 的同时,促使压裂裂缝向注水水线 靠近,缩短注水见效时间,提高注 水见效效果,使油井在增产的同时 能够保持稳产,从而提高采收率。
缝内转向压裂示意图 常规压裂示意图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1.15-1.25 标准状况下,煤油30min完全溶 1.15-1.25 标准状况下,煤油35min完全溶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
三、缝内转向压裂配套技术
三、缝内转向压裂配套技术
主体技术
缝内转向压裂工艺
变排量及多级加入工艺 先堵后压工艺
配套技术
选井选层及压前评估技术
低伤害压裂液技术 酸性压裂液 低分子胶束压裂液 压后排液生产管理技术
累计 增油 (t) 236.5 405.7 325.9 55 188.3
安154-50 安165-28 安171-29 安174-22 安158-46 平均
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
实例——注水井压裂改造
2011年在超低渗罗52区长8层现场应用2口井,平均日增注22.0m3/d。
措施前 类型 井 数 油压 套压 日配 日注 油压 目前(2011年12月) 套压 日配 日注 日增 注 累计增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