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教学建议.doc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教学建议.doc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苏颇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教学建议一、认真领悟编写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以下简称“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 口语交际”,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编写的。

每一课都由“教学提示" 和“情境图”组成。

“教学提示”对本课的教学Id标以及教学顺序提出了大体的要求:“情境图'’则为本课的“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一个或多个生活化的“口语交际小环境”。

教学前,我们应该对照《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仔细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对于用好教材,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从《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的6个教学FT标来看,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着重在三个方而:一是口语交际时要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二是口语交际时要认真、努力地听,完整、简要地讲述;三是在口语交际时要有礼貌、有兴趣、有自信心。

“国标本”一、二册,已经安排了口语交际“话题” 14个。

本册教材安排了口语交际“话题” 8个。

这8 个话题可分为三类:1.“学会”系列(《学会祝贺》、《学会请求》、《学会待客》);2.“交往”系列(《问路》、《买文具》、《看望生病的同学》);3.“交流”系列(《我长大了做……》、《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需要指出的是,“学会”系列的3个话题,都是设计得非常巧妙的开放性的话题。

如《学会祝贺》,并没有将话题封闭在“学会向老师祝贺”上。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适当的扩展,让学生学习就其他内容向其他人表示祝贺,如可以为爷爷、奶奶等祝贺寿辰,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向朋友、同学、亲戚祝贺他们在某些方面取得的成绩等。

如《学会待客》一课,可以将客人换成叔叔、伯伯、爷爷、奶奶,来申门或有事请求帮助的邻居,多年没有见面的远方亲戚等。

至于《学会请求》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 教学时,我们只要抓住“生活中你也有过向别人请求的事吗?你是怎样做的?”这两个问题拓展开去就可以了。

“交往”系列的话题《问路》、《买文具》、《看望生病的同学》等,是小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必然会遇到的事情。

学生通过这类话题的学习,应该具备这样的本领:在不识路时会问路;在需要文具时能到小店、商场、超市买到自己需要的文具;在同学生病时能送上问候并能代别人转达问候。

语言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

”《我长大了做……》、《我打算这样过寒假》这类的“交流”系列话题,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设计的。

“交流”系列的话题都是开放式的,话题选择也是小学生关心的, 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

让他们交流“长大了做什么”、“打算怎样过寒假”,一方面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另一方面就是要让他们“有表达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主动性。

这对丰富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提高口语交际的教学效果十分有益。

二、精心选择教学策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的理念,同时对“口语交际”提出了以下教学建议:“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册“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丰富的,“11语交际”的教学策略也应该是灵活而多样的。

根据“教学建议”的精神,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以下儿个教学策略。

1.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交际情境“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

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口语交际” 就无法继续进行。

根据“口语交际”的这个特性,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尽可能地给每一个“话题”创设与实际生活相似的交际情境。

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会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的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生11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他们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饱满的情感,走进交际情境,去作进-步体验。

创设交际情境的方法很多,应着重从以下儿方面人手。

(1)利用课本“情境图”创设交际情境“标准本”“口语交际”的每一课,都配上了“情境图”。

这些“情境图”有单幅的,也有多幅的。

每一幅“情境图”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为口语交际创设了与实际生活相近、相似的“交际情境”。

有的展现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场景,有的表现了较完整的口语交际过程, 有的反映了口语交际过程中一瞬间的情景。

口语交际课上,这些“情境图”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可以让学生把己有的生活经验与要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参加II语交际的愿望。

因此,我们在创设“交际情境”时,应努力发掘“情境图”的内涵,很好地利用这些“情境图”。

%1凭借“情境图”,语言营造交际情境语言可以描述事件,渲染气氛,再现情境。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情境图” 的内容,用语言来描述、营造交际情境。

如《学会祝贺》这一课的“情境图”有两幅,一幅是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在准备给老师做贺卡,从她的表情上来看,她一定是想好了准备写在贺卡上的话,很开心;另i幅图是一份可以填空的贺卡的样子。

根据“情境图”,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语言描述:明天就是教师节了,这可把正在上二年级的聪聪急坏了。

她想,老师要过节了,我应该为老师做些什么呢?对!应该向老师祝贺一下节日。

怎么祝贺呢?给老师送点礼物,可老师不会收礼物的。

送一束鲜花吧!不行,鲜花也是礼物呀!对了,自己做一个贺卡送给老师。

想到这里,聪聪连忙拿出刚买的24色的水彩笔,找来图画纸,动手做起贺卡来。

不一会儿功夫,一张漂亮的贺卡就做好了。

聪聪想了想,在上面写上了自己的祝贺词:敬爱的王老师,教师节到了,我祝您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想给老师做贺卡呢,现在就动手吧。

这样的描述,可以营造“学会祝贺”的交际氛围,学生先进人做贺卡的生活情境,然后拿看做好的贺卡,自然进入“送贺卡时,你打算怎么跟老师说”的讨论环节。

%1根据“情境图”,表演展现交际情境表演应该是口语交际课最常用的一,种创设交际情境的方式。

它主要是根据“情境图”的内容,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办法,展现与“话题”有关的事件情境,为学生主动参与口语交际创造一个逼真的交际氛围。

从11语交际的教学实践来看,表演是比较容易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的。

如教《学会请求》时,可以通过表演展现这样一个交际情境:李春燕坐在桌边,手里拿着一本《古诗诵读》,摇头晃脑,念念有词的样子。

奶奶正坐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看京戏(配音响效果)。

李春燕看了看奶奶,用双手捂住耳朵继续背诗。

过了一会儿,季春燕嗽起嘴巴,作出烦躁的样子。

奶奶仍在看电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李春燕站起来向电视机走过去,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转身走到奶奶身边。

小学生-般会把表演当成真实的事情。

此时,教师抓住时机,用“李春燕想跟奶奶说什么呢?会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把学生带入到“请求”的情境里。

此时,学生就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踊跃参加到“怎样向奶奶请求”的学习之中。

《问路》、《看望生病的同学》、《学会待客》等话题,都适宜采用表演来展现相关的交际情境。

%1仿照“情境图”,模拟再现交际情境模拟可以快捷、方便地创设交际情境。

我们可以仿照“情境图”的背景、人物和事件的情节,用模拟的方式再现交际情境。

如《买文具》一课,课前可以按“情境图”上的内容, 准备好练习本、钢笔、水彩笔等文具,再准备一块超级市场的标牌。

在适当的时候,仿照“情境图”,用文具和其他物品摆放出超巾文具部的样子(如果需要,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些情景),再让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和一位同学分别扮演售货员和购买文具的小学生,并进行关于购买文具的对话。

这个再现的“交际情境”,给学生学习本课题创造了条件。

《看望生病的同学》也可以用这种办法模拟再现交际情境。

教学时,可以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将“情境图”照葫芦画瓢,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然后让学生在“情境图”前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像《学会请求》、《问路》等话题,都可以用模拟的办法再现交际情境。

(2)借助电教媒体创设交际情境有些口语交际话题,信息最很大,用以上儿种办法创设交际情境,不一定能营造出“话题”所需要的氛围。

现代化的电教媒体,是弥补此不足的重要技术之一。

《我长大了做……》这个话题,是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互相交流自己的理想、愿望、志向等,话题极为宽泛。

这课的“情境图”采用组合的方式,通过选择以教师、医生、工程师等为代表的形象来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我们可以借助电教媒体手段,将“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扩展:第一,搜集或拍摄这些“形象”工作的情境画面(摄像也可),将“情境图”中的内容适当展开;第二,增加一些有代表性的“形象”,如飞行员、空中小姐、计算机专家、政府官员、艺术家、运动员、企业家、私营业主等资料;第三,采用计算机技术, 对资料进行处理,配上音效,做成超级链接的课件。

课堂上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点击计算机课件来创设交际情境。

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拓展他们的思路,寻找到更合适的话题,丰富他们交流的内容。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看望生病的同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创设交际情境。

2.在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动在日常生活中,交际双方的来言去语,一般都是围绕着交际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的。

参与交际的双方既是说话人,乂是听话人,既是表达者,乂是领会者,交际双方的角色变换是不断的,这就形成了言语的双向流动。

可见,口语交际有着很强的双向互动性。

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

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该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1)在表演中实现双向互动表演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体验方式。

表演的本身就有着很强的双向互动性,将表演引进口语交际的课堂,不仅可以创设交际情境,还可以有效地促使课堂教学实现和保持双向互动。

一些口语交际话题,有着明显的双向互动性,我们应抓住这一•特点来安排教学。

如《问路》这个话题,可以根据“兰兰要去'白马石刻公园',可是不知道怎么走,该怎样去问路” 的“教学提示”,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①让两名学生尝试问路;②讨论尝试问路情况,大家出主意,说说应该怎样问路;③仿照“情境图”模拟再现问路情境——路边的公园,一•名小学生,正在向一•位散步的老爷爷问路;④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和学生合作表演问路(有示范作用);⑤同位或自选对象练习表演问路。

这个教学过程,就是紧扣教学ri标“学会问路”来设计的体现双向互动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