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基础复习内容(曼昆)

经济学基础复习内容(曼昆)

第一章经济学面临的挑战1.经济学:P5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2.稀缺性:P5相对于人类多种多样且无限的需求而言,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超过了我们的生产力3.三个基本的经济学问题:P5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怎样在既定投入下以最优方式得到最大产出,着眼于生产中投入什么生产要素为谁生产:经济产出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收入转移计划:福利、失业保障、社会保障)4.机会成本:P5对仅次于最优选择的放弃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5. 生产要素(4):P5资本、土地、劳动力、企业家才能(注意:资本不是资金,资本包括机器、建筑物、网络等)生产要素越多,产出就越多。

6.生产可能性曲线:P6描述了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的资源合计数条件下,各种可能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不同组合。

我们的目标是: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选择一个最优的产出组合选择某种产出组合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学问题可能性曲线向外扩张原因:(总)经济增长②资源数量增加③技术进步④劳动生产率提高在任何既定的时期内,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最佳可能产出组合。

任何社会的首要经济目标都是按照这个最优产出组合生产。

7.选择机制:P10①政治过程:在政治过程中做出的经济决策②市场机制:资源和产出重组决策的核心参与者③中央计划: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都由中央政府决定④混合机制:使用政府指导和市场机制来共同决定经济结果(市场机制+政府指导)8.市场失灵:P11市场没有产出最优的产出组合/没有以最优方式进行生产或分配①错误的产出组合(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的干预,使产出回到最优产出,以及回到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以充分实现就业)②过多的污染③太多的贫困9.政府失灵:P13有些干预并没有改善市场结果甚至使其恶化10.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宏观:从总体上帮助并改善经济的运行微观:关注独立经济单位的行为第三章供给与需求1.市场: P41指经济交换发生的任何地方2.两个市场:P40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发生交换的地方产品市场:商品和服务发生交换的地方3.4个市场参与者:P40消费者(快乐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政府(社会福利最大化)外国人(与前三者目标相同)4.需求P41:(≠市场需求、需求曲线)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和购买意愿的一种表达(不是对实际购买的表述,我们实际购买的任何商品数量都取决于它的价格)需求曲线:P42-P43是对购买倾向的一种简便概况,反映了在特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可曲可直,向下倾斜需求(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P44①消费者偏好(购买欲)②消费者收入③其他商品的可获得性及价格(互补品、替代品)④预期(收入、价格、偏好)⑤购买者数量需求法则P4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和价格的关系;或者说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反向关系5.需求的变动(需求曲线左右移动)≠需求量的变动(曲线上的点在曲线上动)P46↑由于偏好、收入、其他商品↑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化导致或预期的变化导致6.市场需求:P46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总和7.供给:在不同价格水平下,不同供给量的总称8.市场供给P48(≠供给、市场供给曲线):反应了不同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销售该商品的所有厂商的集体行为(对出售能力和出售愿望的描述,而非实际销售)市场供给曲线P49:所有单个供应商在任何给定价格下做出的关于生产多少的决策的总和,上扬或者说所有市场参与者总的销售意愿是所有厂商MC曲线之和市场供给的决定因素:①技术②要素成本③其他商品或服务的价格④税收和补贴⑤预期⑥卖方数量供给法则P48: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和供给量的关系9.供给量的变动(曲线上的点沿曲线移动)≠供给的变动(供给曲线自身的移动)P49↑商品价格变化引起↑决定因素变化引起违背其他条件不变时10.市场均衡(市场出清):P49市场交易行为中,当买者意愿购买的数量正好等于卖着所愿意出售的数量时,称之为- 均衡价格和数量反映了买方和卖方的相互妥协均衡价格由市场定价,由许多买方和卖方的集体行为共同决定均衡价格:使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11.市场短缺和市场过剩P53*需求曲线右移,供给曲线左移,价格上升P54-P5512.价格上限:P55限制某些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过高,规定一个低于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目的:保护消费者利益效果:①需求数量增加②供给数量减少③引起市场短缺13.价格下限:P56强加给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最低价格,在均衡价格的上方目的:保护生产者效果:①供给数量增加②需求数量减少③引起市场过剩*市场机制如何回答三大基本经济问题:P57①生产什么:由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作用最终达到的市场均衡点决定②如何生产: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厂商将用最廉价的资源以最低成本通过最有效的途径生产商品或服务③为谁生产:为那些愿意并能够接受商品市场价格而购买的消费者生产第四章消费者需求1.P66效用:我们从商品和服务中获得的预期的快乐和满足感总效用(Tu):从一种产品的全部消费中获得的满足感数量边际效用(Mu):从某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感(M u>0 Tu↑;Mu=0 Tu=Max;Mu<0 Tu↓)(消费一种产品的总效用来自于每一连续单位的边际效用)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对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每一单位商品所产生的额外效用递减(适用于较短的时间周期)(并不是所有的边际效用都递减,即不是所有商品都能达到零边际效用eg: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3.弹性:一个经济变量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的百分比得来的+公式Ed>1 富有弹性越大曲线越平缓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和总收益大幅变动Ed=1 单位弹性 y=x 需求量变动=价格变动价格变化不会引起总收益的变化Ed<1 缺乏弹性越小曲线越陡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需求量和总收益的大幅变动Eg:“谷贱伤农”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3):①必需品和奢侈品②替代品的可得性(正向)③相对于收入价格④时间的长短4.总收益(TR):指卖者出售商品得到的货币数量。

=价格*销售量 TR=P*QEd和总收益的关系:①Ed>1 P↑ TR↑; P↓ TR↓ 富有弹性的商品总收益和价格正向变化②Ed=1 P变动 TR不变③E d<1 P↑ TR↓;P↓ TR↑ 缺乏弹性的商品总收益和价格反响变化5.广告对需求的影响:①使得需求曲线右移,增加产品的需求②降低产品的需求弹性③增加产品的边际效用第五章供给决策1.供给决策:不同价格水平下,生产某产品的能力和意愿2.生产函数:告诉我们,不同的要素投入组合所能带来的最大产出(投入X和总产出<TP>Y)短期生产函数反映了劳动力增加时产出的变化图:3.边际物质产品(MPP):单位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总产出/△投入(劳动)(劳动力市场中,指工人对雇主的价值,定义不变,MPP随工人数量增多而↓)图:4.MPP和TP的关系:①MPP>0 TP↑ ②MPP=0 TP=Max ③MPP<0 TP↓注:①TP拐点处 MPP开始下降②TP开始↓的点对应MPP=0的点5.收益递减规律:在既定的生产条件下,随着某种生产要素的不断增加,其MPP将在经过某点时(TP拐点)开始下降注:①短期适用,因为长期资本会变动②由于其他投入(资本和土地)的相对稀缺性,限制了劳动力的MPP 导致MPP下降6.总利润:总收益和总成本之差(P=PQ-TC/P=平均利润*销售数量)(平均利润=价格P-ATC) 利润最大化:取决于产出扩大时收益和成本的共同变化情况;产出或收益最大化并不是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途径利润最大化图:(利润最大化≠利润为正)P105公式2总利润计算图:7.总成本(TC)=固定成本(FC)+可变成本(VC)短期内TC的增加来源于VC固定成本:短期内,当产出增加时,不增加的成本 eg:厂房、机械设备(长期不存在固定成本)可变成本:随着产出水平的改变而变化的成本 eg:劳动力、原料ADD:总收益(TR):产品价格和销售数量的乘积TR=P(价格)*Q(销售数量)注:①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使总利润最大化,而不是使TR最大化②利润只存在于一个产出范围内成本图:注:①TC的上升速度只取决于VC②VC曲线一定经过原点8.平均总成本(ATC):用总成本除以产出率 =TC/Q 先递减再递增,曲线呈“U”形注:①ATC曲线最初下降的主要归因于FC,因为FC最初占TC比例很高②ATC曲线的上升源于增加的边际成本MC9.边际成本(MC):表示增加一单位产出时,TC的变化量MC=△TC/△Q(产出与成本)影响 MC/市场供给的因素:①要素投入价格②技术水平③预期(④行业中厂商的数量)注:①MC随产出的增加而上升,MC是短期内的②曲线呈钩形,一直上升③MC曲线交于ATC曲线最低点④生产者愿意进行生产的最起码条件:产品价格能够弥补MC⑤MC由于MR↓而↑⑥完全竞争性厂商中,MC曲线即供给曲线※且MC因为MPP的↑而↓:①MC短期内就是工人工资②MPP↓即产出增速减缓或停滞③MC↑是因为投入更多劳动力才可获得以前的产出量即MC上升是由于:生产能力接近极限时,产出增速非常缓慢,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才可获得以前的产出量。

MC图(=竞争性厂商短期供给曲线,且是MC位于ATC曲线之上的部分):ADD:边际收益(MR):增加一单位产量前后的总收益,两者之差就是边际收益(产量和收益)10.经济成本: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全部资源的美元价值 =直接成本+间接成本11.会计成本:只包括直接成本(不包括隐性成本,所以会计利润一般>经济利润)经济成本包括会计成本12生产率提高:①生产函数曲线向上移动:资源投入↑,TP↑,生产函数曲线向上扩张,图:②成本曲线乡下移动:ATC和MC曲线都向下移动第六章竞争1.完全竞争性市场:完全由竞争性厂商所构成的市场市场特点(4):①众多厂商:市场上有大量消费者和生产者(他们都是价格接受者,竞争地位平等)②产品同质:产品品质不存在差别③MC=p④低进入壁垒:企业可以自由进退市场⑤完全信息:市场信息通畅⑥零经济利润:长期内经济利润随着价格压低至平均生产成本而趋向于零注:①完全竞争厂商完全没有市场权力,其产出决策无法影响市场价格②当他们的产品价格=市场价格时,才会有实际销售发生③单个完全竞争性厂商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图:(由于他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微不足道,产出的任何变动都不会干扰市场均衡)(区分其(水平)与市场需求曲线(下倾)的不同)完全竞争市场收益:①TR与Q同比例变动②平均收益AR=价格P③MR=P完全竞争性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短期利润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产出水平时达到最大化 P(价格)=MC=MRP103图和表:注:①P>MC时竞争性厂商提高产出水平②P=MC 保持产出水平③P<MC 降低产出水平第七章垄断1.垄断:单独一家企业(价格创造者)提供了某种商品的全部供给P97图类别:①垄断(1)②双头(2)③寡头(多)注:①垄断的出现消除了行业需求曲线与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之间的矛盾②垄断者(价格制定者)就是整个行业,厂商的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③垄断情况下,P>MR,TR↑完全竞争性市场 P=MR④垄断者可以通过限制产出获取较高的利润和价格,长期垄断获利的原因是有进入壁垒ADD:垄断竞争市场:由许多有自己鲜明的品牌标志的厂商构成的市场MR和P的图:2.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这个适用于所有厂商),MR和MC曲线的交点对应的需求曲线上的点即垄断价格图:3.垄断和竞争结果比较:P121-1224. 专利:授予一个厂商的生产或许可经营某种产品的排他性权利第八章劳动力市场1.劳动供给:用于出卖的任何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随其价格的提高而增多(曲线上扬)图:劳动供给曲线向上扬的原因:①劳动的机会成本递增②随着工作时间增加,个人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注:①工作的机会成本即工作过程中我们必须放弃的闲暇时间②工资越高,越多人愿意提供劳动2.劳动的市场供给:人们在各种工资水平下愿意提供劳动的总时数劳动力的供给取决于:①可得的工人数量②在可选择的工资水平上,每个工人工作的意愿3.劳动需求:其他条件不变,雇主在不同工资水平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力数量(曲线下倾)图:注:①劳动需求曲线下倾的原因:随着企业雇佣人数的增加,每个雇员对雇主的贡献越来越小②工资越低,对劳动的需求量越大③劳动需求量取决于劳动的价格(工资率)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取决于:①雇主的数量①劳动力的MRP4.劳动市场的MPP:雇佣一个新工人时总产出的增加量(总产出与岛动力)图:注:劳动MPP递减归因于每一个工人赖以工作的要素递减5.边际收益产品MRP:工人对总产出贡献的美元价值(总收益),即当更多劳动力被雇佣时总收益的变化量(总收益与劳动力)MRP=MPP×P(商品价格)(二者中有一个变动MRP则会变动)图:MRP曲线右移:①商品价格上涨①工人效率提高(MPP提高)MRP递减:随着MPP的递减而递减MRP曲线即劳动力需求曲线6.厂商的劳动力需求即MRP=工资水平时对应的劳动力数量图:7.均衡工资:使劳动力的供给等于其需求时的工资水平图:市场均衡的变动:①生产率的变化①商品价格的变化※生产率变化P144:①意味着工人不用牺牲就业量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图:②不用降低工资就可以提高就业量图:8.法定最低工资的影响:①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②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力市场过剩图:9.公会图P146第九章政府干预1.市场失灵:市场产生了一个次优的产出组合为政府干预提供了依据微观经济市场失灵4来源:①公共物品②外部性③市场权力④不公平政府失灵:政府在改善经济结果上的失败2.公共物品:被支付者和未支付者共同消费的商品和服务(而非政府生产的任何商品或服务)特点:①非竞争性②非排他性Eg:国防、不收费不拥挤的道路、电视广播私人物品:①竞争性②排他性(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物品)二者区别:在于商品的性质而不是在于谁生产注:①市场往往趋向生产较多的私人物品和较少的公共物品②政府提供的物品并不都是公共物品(eg:养老金、邮政服务、高等教育)详情见课件3.搭便车P155:从其他人购买(消费)公共物品中直接获得好处4.外部性:由某种市场行为引起的,由直接生产者或者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所承担的成本或获得的利益(正、负)5.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外部性 (社会需求<考虑外部性>≠市场需求<私人>)图:注:正的外部性:D社>D市→生产不足负的外部性:D社<D市→生产过量6.外部成本(负的外部性):使得社会需求曲线在市场需求曲线下方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存在于消费和生产领域,企业不会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经营D社<D市→企业生产过量私人成本<社会成本(曲线)社会边际成本曲线在私人边际成本曲线上方P160图:7.外部利益(正的外部性):使得社会需求曲线在市场需求曲线上方D社>D市 生产不足私人成本>社会成本(曲线)私人MC>社会MC图:8.社会成本:一个特定的生产活动中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总成本(包括外部性)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性私人成本:特定厂商所使用资源的成本注:①当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时就会存在外部成本外部成本=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0 市场鼓励过多污染9.政策选择(补救市场失灵):①收取排污费用(增加了私人MC;弥补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之间的差距;私人生产者产出减少;)图:②政府管制(颁布法令;可能会增加环境保护的成本)③生产和消费补贴10.市场权力:改变市场上商品或服务价格的能力反托拉斯:政府干预并改变市场结构以防止滥用市场权力①谢尔曼法案②克莱顿法案③联邦贸易委员会法11.转移支付:政府财政资金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社会保障、福利、失业津贴)第十章商业周期1.宏观经济研究内容:一国总产出的变动规律(平均趋势和波动)两大主题:长期增长;短期增长※三大变量(基本衡量指标):①国内生产总值GDP②失业③通货膨胀四大目标:①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最佳失业率4%-6%)③物价稳定(低通胀2%-3%)④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结果:①产出②就业③价格④增长⑤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结果的决定因素:①内部市场力量P191-192 ②外部冲击③政策杠杆2.商业(经济)周期:经济发展经历增长和萎缩的交替(一个波峰/谷到下一个波峰/谷)源于AD和AS曲线的周期性移动3.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年中生产的所有产出的人民币价值(名义GDP;实际GDP)GDP=C(家庭消费)+I(企业投资)+G(政府购买)+NX(外国人购买)实际GDP: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实物产出;阶梯式、时断时续或倒退增长衰退:实际GDP下降至少持续两个季度注:①GDP是国内本国生产②投资和消费不同:投资指购买后增值如:企业购买设备、新的原料进货(二手不算,二手是所有权的转移,不计入GDP)、新建厂房、在外国买房消费:教育、买车、债券都属于消费4.劳动力:具备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的群体(16岁以上,拥有工作或没有工作正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构成)5.失业:①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变化的原因所致的失业(种植业、滑雪),不可避免②摩擦性失业:求职期间所致的短暂失业,不可避免③结构性失业:劳动力技能和雇主要求的技能不匹配导致的失业(避免)④周期性失业:由于商业周期处于低迷时期,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导致的失业(避免)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规模(≠总人口)(充分就业:最佳失业率4%-6%)自然失业率:指所有事业均属于①②,且失业间隔较短6.实际收入:用RMB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来衡量的货币购买力 =名义收入/通胀率名义收入:特定时期周期得到的货币额,以现时RMB衡量△实=△名-△通胀率(△名>△通实际收入↑)7.通货膨胀: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持续上升(下降为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率:平均物价水平变动的百分比消费价格指数CPI:衡量生活消费品和服务平均价格变化的机制,代表所有消费品的平均价格第二年通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 *100%注:①不是所有商品都涨价,有些物品价格还可能下降②单个物品价格上升并不意味着通胀的出现③通胀再分配:有人遭受损失有人收益;与税收相同的角色价格效应:通胀中并非所有价格都以同比率上涨;人们在通胀中遭受的损失不同青睐价格上涨最慢的商品和服务的人们,最后将得到更多的实际收入份额价格上涨总是伴随着通胀对实际收入的重新分配收入效应:名义收入比通胀率增长更快的人们将得到更多的实际收入份额财富效应:通胀率改变了财富(储蓄、国债)的实际价值,拥有实际价值上涨资产的人们,最后将比其他人更加富有④CPI不是衡量通胀率最理想的指标(产品品质改进夸大通胀率;CPI遗漏了新产品)⑤不确定性:通胀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人们改变消费、储蓄等行为(推迟长期购买、建造厂房,人们短期内购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7.相对价格: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