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一部分专题一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含解析)

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一部分专题一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含解析)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考点一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三省体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1)含义: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3)衰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无法继续下去;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二、隋唐时期1.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2.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相连,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3.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宋元时期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的政治制度(1)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制度创新①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元朝设中书省。

(2)地方制度变革:汉代郡国并行制、刺史(后改称州牧)制度,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结果①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相权不断遭到削弱,皇权逐步加强。

②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北宋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选官、用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考向一从材料信息看汉唐中枢机构的地位[典例1] (2015·四川高考)“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考向二元代中书省的决策程序[典例2] (2015·福建高考)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抓主线,明规律(1)高考命题常常会设置迷惑项来考查学生对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内涵的区分。

在复习备考时,要明确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强化皇权的措施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抓住“变化”这一特征归纳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发展演变的史实,并能透过变化趋势揭示演变的本质,总体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2)近年各地高考命题,重点考查学生对隋唐、宋元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具体表现的准确识记和理解。

命题角度主要有:隋唐、北宋时期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具体措施及其后果;唐、宋、元以来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及影响等。

考查的形式主要是通过新情境、新材料、地图、图表、漫画等呈现。

(3)复习备考时,既要从微观层面深化认识某一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特点及影响,也要从宏观层面概括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及其深远影响。

全面理解中国封建制度的建设与创新(1)古代政治制度的两大发展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监察制度:秦朝——御史大夫;西汉——刺史;北宋——通判;元朝——御史台。

(3)分权: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制。

(4)加强君权: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解除大将兵权,编制禁军,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朝——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宣政院。

(5)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秦朝——郡县制;西汉——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制度;唐朝——道;北宋——路、解除地方节度使兵权,设知州、通判、转运使;元朝——行省制度。

(6)选官制度:秦朝——中央直接任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西汉——察举制,举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隋唐宋元——科举制,注重才学。

考点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的经济——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领先世界;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二、隋唐时期1.农业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丝织技术高,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1)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

(2)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3)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4)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三、宋元时期1.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出现青花瓷器。

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商业及贸易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考向一经济重心南移的文化反映——妈祖崇拜[典例3]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考向二“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典例4] (2015·浙江高考)“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从西周至唐商业发展的特征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的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①坊市界限被打破,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草市”发展。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但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①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②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③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考点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儒学的成熟、转型与科技文化的繁荣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

二、隋唐时期1.思想佛、道盛行,三教合一,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2.科技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3.文学(1)诗歌: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期,诗体完备,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

(2)出现唐传奇。

4.艺术(1)绘画:进入繁盛阶段,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善画人物。

(2)书法: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

三、宋元时期1.思想: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程朱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

(3)理学在宋元是官方哲学。

2.科技(1)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

3.艺术(1)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2)绘画: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

(3)戏曲成熟: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戏曲形式,被称为南戏;到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4.文学宋代文学以词为代表;元代以散曲和杂剧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话本。

考向一理学对社会价值观取向的影响[典例5] (2015·浙江高考)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考向二文学凸显的时代特征[典例6] (2015·福建高考)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必须关注的命题视角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时期,宋代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具有新的特征。

高考命题重视对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商品经济繁荣、理学的形成、科技文化特征的表现、特点及相互影响关系的考查;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突出考查某一方面的现象所反映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的突出特征。

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的理解,同时注意模块间的综合链接,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表现及内在联系。

如政治制度中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及影响;经济现象中的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思想文化中的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对宋代政治、科技的发展影响等现象。

宋元的思想、科技文化发展折射的时代特征(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