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发展简史
⏹形成时期
⏹发展时期
⏹全盛时期
⏹革新时期
《韩非子·五蠹》中的“自环者谓之厶,背厶为公”。
从读音来推求词义
《论语·颜渊》:“孔子曰:‘政者,正也。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义者,宜也”。
直接给语词下定义
《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
《吕氏春秋·季春纪》:“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绝。
”
第一节形成时期
以语义为主的研究时期。
⏹时间为先秦两汉。
⏹为解经服务,注重语义,尤其是词义的研究。
1、蕴蓄宏富:
“其所承受大陆之气象,与两河流之精华,机会已熟,则沛然矣。
”
2、社会变迁:
周室之势既微,其所余虚文仪式之陈言,不足以范围一世之人心,遂有河出伏流一泻千里之概。
”
3、思想言论自由:
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
4、交通频繁
5、人才见重:
“学问以辩而明,思潮以摩而起,道术之言,遂遍于天下。
”
6、文字趋简,书籍渐盛:
7、讲学风气盛行:
一人启其端,而百人扬其华
⏹古今文之争
⏹毛亨《毛诗故训传》
⏹郑玄《毛诗笺》、“三礼”注
⏹高诱《淮南子注》《战国策注》
⏹王逸《楚辞章句》
⏹服虔《汉书音训》
⏹《尔雅》《方言》《释名》《说文》
第二节发展时期
⏹以语音为主的研究时
期魏晋南北朝至清以前
⏹训诂学主要同音韵学结合进行,逐步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成为和文字学、音韵学并列的一门学科
魏晋南北朝
⏹注释范围由经书扩展到了史书、子书和文
集。
⏹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郭璞《尔雅注》、韦昭《国语注》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
张揖《广雅》
顾野王《玉篇》、李登《声类》
隋唐
⏹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古书佚文和丰富的训诂资
料。
第二节发展时期
⏹以语音为主的研究时
期魏晋南北朝至清以前
⏹训诂学主要同音韵学结合进行,逐步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成为和文字学、音韵学并列的一门学科
魏晋南北朝
⏹注释范围由经书扩展到了史书、子书和文集。
⏹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
⏹郭璞《尔雅注》、韦昭《国语注》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
⏹注释范围由经书扩展到了史书、子书和文集。
⏹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
⏹郭璞《尔雅注》、韦昭《国语注》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
张揖《广雅》
顾野王《玉篇》、李登《声类》
隋唐
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古书佚文和丰富的训诂资料
⏹孔颖达《五经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李善《文选注》
⏹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
注》
⏹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春秋公羊传疏》
⏹杨倞《荀子注》
⏹疏不破注
⏹佛经注释
孔颖达《五经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
李善《文选注》、
陆法言《切韵》
宋代
⏹1、对经传大胆怀疑,摆脱汉唐旧说,创发新义。
⏹2、开始进行训诂理论和规律的探讨。
3、开始注重语法分析。
4、古音学研究开始萌芽。
⏹5、专门的古文字研究:
元明
⏹明代陈第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为清代古音学的重大成就提供了理论依
据,间接推动了“因声求义”方法的成熟。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方以智《通雅》
⏹梅膺祚《字汇》
⏹张自烈《正字通》
第三节全盛时期
⏹训诂学同音韵学、文字学紧密结合,训诂学全面⏹发展的时期,亦即综合研究时期
⏹清至近代
⏹用发展的眼光对汉字进行形音义综合分析
⏹产生了初步语言学理论
⏹ 刘宝楠《论语正义》 ⏹ “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河洛矫诬,至胡氏而绌;中西推步,至梅氏而精;力攻古文者,阎氏也;专言汉儒《易》者,惠氏也,凡此皆千余年不传之绝学,及戴氏出而集其成焉。
”---汪中《国朝六儒颂》
⏹皖吴派: 浙东派: ⏹戴段二王
⏹惠栋、钱大昕
⏹黄宗羲、章学诚、
邵晋涵、赵翼
⏹焦循《孟子正义》
⏹马瑞辰《毛氏传笺通释》
⏹王先谦《庄子集解》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释例》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念孙《读书杂志》
⏹王引之《经义述闻》
1、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臆度者,在所必摈;
2、选择证据,以古为尚;
3、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
4、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
5、最喜罗列事项之同类者,为比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则
⏹6、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
⏹7、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
受之者从不以为忤;
⏹8、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虽不肯枉
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
有盛气凌轣,或支离
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
⏹9、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之研究;
⏹ 10、文体贵朴实简洁,最忌“言有枝叶”。
⏹ 一是从声音上推求文字的假借。
⏹ 二是确定字的本义,根据本义说明引申义。
⏹凡字有本义,有引伸假借之余义焉。
守其本义而弃其余义,其失也固;习其余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
蔽与固皆不可以治经。
----段玉裁 ⏹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
往假借。
学者以声求之,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
字,即涣然冰释。
-----王念孙 ⏹ 三是比证文句以考订词义。
四是因声求义。
第四节 革新时期
近世小学,似若至精,然推其本,则未究语言之原,明其用,又未综方言之要。
其余若此类者,盖亦多矣。
-------章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