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面褶皱是一种弯滑褶皱,但是中和面褶皱作用发生时要求不同褶皱层的粘度差异要足够大,或者说能干层与非能干层之间的粘度差异要足够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弯滑褶皱作用发生时褶皱层之间能够比较容易发生层间滑动而不引起层内的相对滑动。
因此,中和面褶皱作用实际上是一种理想情况下的褶皱作用。
实际的弯滑褶皱作用发生时,在层间发生滑动的同时,层内也可能或多或少地发生相对滑动。
从这个意见上说,也可以认为中和面褶皱作用是一种理想情况下的弯滑褶皱作用。
当出现一个低角度的断层时,我们怎么判断它是逆冲推覆构造还是伸展剥离断层呢?谢谢!不论对高角度还是低角度的断层,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其断层性质:(1)根据断面产状确定上盘与下盘;(2)根据断裂带内的运动学标志判断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确定上升盘与下降盘;(3)根据断层出现的区域构造背景大致限定可能的断层类型,正断层一般出现在伸展背景,逆断层一般出现在挤压背景。
其中第(1)和第(2)条在判断断层的性质时最重要。
正在学构造地质学,现在快考试了,但对里面通常所说的左行和右行还左阶和右阶不太理解,往往不会判断,老师能不能讲解一下啊!谢谢了左行(左旋)和右行(右旋)是描述平移断层的两种次级类型的两个概念,判断时观测者站在一盘面对另一盘,如果另一盘向观测者的左侧移动,这个平移断层就是左行(或左旋)平移断层;如果另一盘向着观测者的右侧移动,这个平移断层就是右行(或右旋)平移断层。
左阶、右阶是与左行、右行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它常用来表述一系列雁行式排列的次级构造(如次级平移断层、褶皱、节理等)在地面上的排列方式,也常用来表述断面在地面上的弯曲方式。
以断面在地面上的弯曲方式为例,假如一个直立断面在地面上有一个弯曲,观测者站在断面上,面朝断面走向方向,如果断面向观测者的左前方延伸(只管前方,不管后方),这个弯曲就是左阶式弯曲;如果断面向观测者的右前方延伸,这个弯曲就是右阶式弯曲。
V字形法则是在地形地质图上,阐述地形等高线与地质界线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它主要用来说明地形坡向、地层倾向与地层倾角相对大小之间相互关系。
V字形法则有三条内容,很容易记混淆。
如果能够在头脑里建立起一个关于V字形法则的立体模型,就可以准确地记住V字形法则的三条内容。
(1)“相反—相同”:如果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致,且弯曲幅度小于地形等高线。
反之亦然,在地形地质图上,如果地质界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那么岩层倾与地形坡向相同。
所以尽管V字形法则很容易记混淆,但是“相反—相同”这一条最好记,也最好使用。
(2)“相同>相反”:如果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则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3)“相同<相同”: 如果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则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相同且弯曲幅大于地形等高线论述走滑断层中的应力应变特征,伴生构造类型和方位?谢谢,能否回答的详细一些?关于走滑断层中应力应变特征及伴生构造类型和方位,建议最好画一个应力图解来说明问题。
由于本答疑系统不能上传图件,所以这里只能对此问题作如下解释。
设想在走滑断层发生前,在断裂带内有一个球体(在地面方向看就是一个圆),走滑断层发生后,原来在地面看到的圆就会随着走滑作用的进行逐渐变为椭圆,显然椭圆的长轴就是最小主应力轴σ3所在位置,椭圆的短轴就是最大主应力轴σ1所在位置,随着走滑作用的持续进行,σ1和σ3的方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在垂直最小主应力轴σ3的方向,有可能形成小型的张性构造(如张节理、正断层等);在垂直最大主应力轴σ1的方向,有可能形成小型的挤压构造(如小型逆断层、褶皱等);在与最大主应力轴σ1呈45度和135度方向的截面上(或里德尔剪切面)有可能形成剪节理。
断层转折褶皱作用(fault-bend folding) 又叫断弯褶皱作用,指上盘断块沿非平板状断面滑动时发生弯曲而形成褶皱的过程,由这种方式形成的褶皱往往呈具平顶的宽缓褶皱。
断层传播褶皱作用(fault-propagation folding)又叫断展褶皱作用,指正在向上扩展的冲断层前端上方地层由于吸收了下伏冲断层的位移量而形成褶皱的过程。
论述纵弯褶皱作用伴生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应该把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的伴生构造分别论述,这两种纵弯褶皱作用的伴生构造有某些不一致,总体来说,纵弯褶皱作用伴生的构造主要有:(1)擦痕,主要分布在褶皱层面,方向垂直于褶皱枢纽;(2)弯滑褶皱作用的层间小褶皱,主要分布在褶皱地层的强塑性层内;(3)弯滑褶皱作用的构造虚脱现象,主要发育在强硬褶皱层的转折端部位;(4)弯流褶皱作用的顺层流劈理,主要发育在强塑性层内;(5)顺层剪裂面,主要发育在强塑性层内;(6)节理面平行褶皱轴面的张节理,对背斜而言,主要分布在转折端部位褶皱层的上方;(7)翼部剪节理,主要分布在弯流褶皱的翼部;(8)反扇形流劈理,主要分布在弯流褶皱转折端的强塑性层内。
判断低角度逆冲断层的构造标志有哪些??逆冲断层的断面倾角往往都是比较小的,所以判断低角度逆冲断层的构造标志也就是判断逆断层的构造标志,这些构造标志主要有:(1)断裂带内强烈的次级褶皱、次级断层和劈理化;(2)地质体被错断而且在竖直方向重叠;(3)如果能识别出飞来峰和构造窗,也可以据此判断低角度逆冲断层。
逆冲推覆的基本特征以及形成机制?逆冲推覆构造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逆冲断面往往呈台阶状,构成断坪—断坡—断坪样式;(2)在逆冲推覆体系发育完备的情况下,沿着冲断方向一般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可以分为后缘带、根带、中带、锋带和外缘带,各带受到的应力和变形机制都不完全相同,构造样式也不同;(3)在冲断体系内可能发育反冲断层;(4)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在后期的风化剥蚀作用改造下,有可能形成飞来峰和构造窗;(5)多个逆冲推覆构造在空间上往往构成叠瓦式相互叠置。
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主要是后推力模式,重力扩展和重力滑动也可以形成逆冲推覆构造,但是其重要不如后推力模式。
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形成过程?变质核杂岩一般认为是在造山后伸展作用中形成的,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碰撞造山带的岩石圈底部一般都会有一个伸入地幔软流圈中的岩石圈山根(因为需要该山根的浮力来支撑地表多出来的山体,打个比方,对一根浮在水面上的木头来说,水面之上多出来的部分必然需要浸在水面之下部分获得的浮力支撑),该山根通常是硅铝质且含水的,熔点比较低,它在硅镁质的软流圈中不能长期稳定,在软流圈高温、地幔对流等作用下,山根会被熔融,难熔部分沉入地幔深处,易熔部分成为岩浆上升,这样山根就被去除了(此所谓“去山根作用”或“拆沉作用”)。
在山根被去除的同时,山根处出现潜在的空隙,压力降低,软流圈物质上涌,造山带中央被拱起,造山带中央就从原来碰撞造山时的挤压状态转变为伸展状态。
在造山带中央因隆升而伸展的同时,造山带两侧的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形成低角度正断层(拆离断层),造山带中央部分因处于正断层的下盘而不断被拱起抬升,最终会使原本处于造山带岩石圈比较深层次的古老变质岩石被剥露在造山带的中央,这就是变质核杂岩。
走滑断裂系统伴生构造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形式?走滑断裂系统伴生的构造类型比较复杂,不同性质的走滑断裂系统伴生的构造类型可能不一样,即使对同一走滑断裂系统,平面上的伴生构造与剖面上的伴生构造也可能不一样。
一般来说,左行左阶弯曲与右行右阶弯曲处伴生的构造类型基本相似,主要是拉分盆地、正断层、张节理等张性构造;左行右阶与右行左阶弯曲处伴生构造类型可能相同,主要是褶皱、逆断层等压性构造。
在垂直走滑断裂走向的剖面上往往伴生花状构造。
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程序、工作内容和应注意的事项?野外地质工作一般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室内准备工作,充分收集并阅读有关资料,明确工作区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野外考察路线和野外地质考察的主要内容;第二步是野外地质考察,按照室内设计的考察路线和考察内容进行野外地质考察,并根据在考察过程中看到的具体情况适时修改室内设计的考察路线的考察内容;第三步是野外考察结束后室内的样品处理、资料分析与整理工作。
野外地质工作的内容是根据野外地质工作的目的而确定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野外地质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野外考察之前一定要明确本次野外考察需要解决的问题;野外考察期间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进行地质观察,应该尽可能详细地观测和记录观察到的地质内容;在野外地质工作期间注意安全。
请老师帮我具体回答下,V型、U型、风蚀谷的成因及其区别V型谷、U型谷和风蚀谷分别是由河流、冰川和风三种不同的流动介质的剥蚀作用造成的特征地貌。
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或者在河床由于地壳运动抬升(相当于河流的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的情况下,河流的下蚀作用大于侧蚀作用,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也称V形谷。
经山岳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地称冰蚀谷(glacial valley),冰蚀谷多数是冰川沿原来的谷地改造而形成的。
经改造后的冰蚀谷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横断面一般为“U”字形,故又称U形谷;在纵向上较平直;谷底宽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有变窄的趋势;如果因岩性及构造的差异性,谷底还可形成阶梯状地形;在谷底或谷壁上还可发育冰溜面或冰川擦痕的岩石,有时分布众多的不对称小石丘,形如伏卧的羊群,称羊背石。
在风蚀作用沿着前期其它地质作用形成的谷地发育的情况下,风沙流不断剥蚀先期谷地的谷壁及谷底,经风蚀作用改造之后的谷地就成为风蚀谷。
风蚀谷与U型冰蚀谷、V型河谷具有不同特点:在平面上无规则延伸;在横剖面上可形成上小、下大的葫芦形;谷底极不平坦,忽高忽低,没有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低的趋势;主风蚀谷和支风蚀谷也呈无规则交汇。
伸展构造的主要构造类型和特征??伸展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有:①正断层组合——地堑与地垒;②断陷盆地;③裂谷;④变质核杂岩;⑥岩墙群。
如何判断一个低角度断层是逆冲推覆构造还是伸展剥离断层?低角度断层有哪些类型及特征?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与伸展剥离断层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区别,这也是它们的的要特征。
1. 二者形成的构造环境不同。
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主断面两侧派生的次级褶皱、小断层、节理等构造也指示上盘的运动方向是向上逆冲;低角度伸展剥离断层形成于伸展背景(往往与岩石圈底部的拆沉作用相关),主断面两侧的次生构造指示上盘的运动方向是向下滑动。
2. 两盘的相对新老关系不同。
对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而言,断面附近上盘的地层时代一般老于断面附近下盘地层;对低角度伸展剥离断层而言,断面附近下盘的地层时代一般老于断面附近上盘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