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凡训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能熟读成诵。
2.掌握文中“训、蒙、诂、庸”等字的意思。
3.了解《小学》《四书》古代经典的大致内容。
理解“道德”“仁义”“修齐治平”
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 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能熟读成诵。
2.了解《小学》《四书》古代经典的大致内容。
理解“道德”“仁义”“修齐治平”
的意思。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读准、读通课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读过哪些书令你印象深刻?
2.今天,我们学习《三字经》中的第六课。
【凡训蒙……至平治。
】
二、诵读感悟:
1.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学生跟着视频读课文。
(提醒:注意自己不懂的字词,读准字音。
)
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2.边讲边读,理解意思:
引导看注释交流,指名交流,教师点拨,相机了解故事,齐读句子。
(1)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训,教导。
初,开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的合称。
(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时,对事实要考证清楚,不确定的地方不要妄下定论。
会详细解释古代文字的意思,会分句读,才能略知大概。
)
(2)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善,好。
中,处事不偏不倚。
(《论语》共有二十篇,孔子去世后,由他的弟子把他说过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话编辑而成。
《孟子》共有七篇,讲道德、仁义。
)
(3)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庸,经常,永不变化。
易,改变。
(《中庸》出自子思的手笔。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保持不变。
写《大学》一书的是曾子。
《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
三、学习神奇汉字“初”
四、老师讲故事《小学》
五、诗歌赏读: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
六、指导完成32页“连一连”
七、朗读、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