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 (1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 (10)

一部高等学校的发展史,就是这所大学的精神成长史、文化成长史。

华中农业大学将校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校史教育铸造大学文化的内核,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强化了师生对大学文化与精神的认同,提升了新时期弘扬大学精神的文化自觉,增强了师生立志成才、服务“三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让历史的足音成为奋进的鼓点——华中农业大学通过校史教育铸造大学文化内核“勤读力耕肩重任,立己达人图自强。

”华中农业大学将校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校史教育铸造大学文化的内核,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多年来,学校建设了一批校史教育载体,开展了一系列校史教育活动,形成了校史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校史教育实践,强化了师生对于学校文化的价值认同,提升了师生弘扬大学精神的文化自觉,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师生立志成才、服务“三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弦歌不绝,宏扬“耕读”精神一部高等学校的发展史,就是这所大学的精神成长史、文化成长史。

“耕读”精神可以说是华中农业大学成长的清晰脉络。

华中农业大学肇端于1898年清政府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

建校之初,张之洞就提出了“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办学理念;抗日战争时期西迁鄂西山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总结提出了“耕读”的办学精神;解放后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勤读苦耕”的办学要求。

但建校112年来,该校屡经搬迁分合,几乎没有留下完整的校史记录,在现今校园内,很难看到一百余年的校史遗存。

为了发挥校史资源在培育和弘扬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方面的独特作用,该校提出要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审视学校的发展历程,挖掘校史资源,创新校史教育载体,把校史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用校史教育凝练大学精神,铸造大学文化内核,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通过对大学文化理念与大学精神进行系统总结和凝练,着力推进弘扬“耕读”精神的“价值内化”;通过对校史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整理,着力推进弘扬“耕读”精神的“资源深化”;通过对校史教育活动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着力促进“耕读”精神的“实践转化”,形成“人人为校史自豪,个个为校史添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修编校史,夯实资源基础在实践中,学校通过修编校史,夯实校史教育的资源基础。

学校借百年校庆之机,成立校史编辑委员会,组织专班修编校史,出版了《华中农业大学校史(1898-1998)》。

这部校史再现了学校百年办学历程,展示了学校百年发展成就,发掘了学校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的文化积淀与精神资源,成为研究校本研究的重要文献。

在迎接11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又续写了校史。

该书真实反映了学校从1998年至2007年的十年发展轨迹与成就。

这10年的史料保存完整,时空距离很近,为校史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富有时代内涵的生动教材。

学校沿革复杂,几经兴衰,数易校址,现存校史资料多有缺误,加强核证与寻访尤为必要。

近十年来,该校先后组织师生前往国家图书馆、历史档案馆等场馆查阅校史资料,赴北京、上海、恩施等地寻访校友,到武汉、恩施寻访办学遗存,为现存校史资料作出了重要补充和有力核证。

加强凝练,形成物化成果凝练校训。

校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最高概括,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精神的深刻表述。

2005年初,该校面向全校师生和全体校友征集校训。

历时一年多,共有3000多人参与,提出备选校训284条,经过校史专家和师生代表反复讨论,最终从学校抗日战争时期的校歌词句中萃取“勤读力耕立己达人”八个字作为校训,并经学校教代会、职代会审议通过。

“勤读力耕”是对“知”与“行”辩证关系和成长成才规律的揭示,是该校一贯倡导的学风;“立己达人”语出《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该校历代师生践行中国知识分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传统美德的精神写照。

征集校徽。

校徽是学校最具象征意义的文化标志,是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视觉符号表达。

2005年,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和校友以及社会各界征集校徽设计方案。

最后从58套应征作品中选择了具有楚文化特色的编钟与耒耜图案为华中农业大学校徽,体现了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以农科为优势的办学特色,寓意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象征着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传统和校风。

审定校歌。

校歌是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特定艺术表达形式,其词曲是学校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的集中体现。

2006年,学校面向校内外公开征集校歌,并最终确定该校前身之一湖北省立农学院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院歌作为华中农业大学校歌。

该校师生普遍认为,在抗战西迁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耕读,心系国运,与人民共克时艰的精神品格弥足珍贵。

产生于这一非常时期的校歌抒发了勤读力耕勇担重任、立己达人奋发图强,“宏农学、扬国光”的远大志向与爱国豪情,艺术地表现了该校师生胸怀大志、不畏艰难、顽强进取、奋勇攀登的精神风貌,校歌所承载大学精神值得永远继承和弘扬。

拓展载体,体现文化价值一是注重以“物”传“神”。

2006年5月,学校建成校史陈列馆,成为集中展示学校百年历史与文化的主要载体。

校史馆通过大量图片、数据和实物生动直观地展现了一部历代华农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创业史,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的育人史,发愤学习、服务人民的报国史,追求理想、锻铸灵魂的精神史。

开馆5年来,校史陈列馆接待共校内参观者近90000人次,接待校外参观者25000余人次。

学校把参观校史陈列馆、学唱校歌列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奖励大会等重大活动唱校歌。

同时,学校还先后建成“张之洞塑像”、“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发现纪念碑”、“学校百年校庆纪念碑”,著名教授陈华癸、章文才、沈达尊、刘后利等塑像。

这些承载学校历史内涵与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作品和景观,集文化熏陶、教育引导、知识传播、艺术感染等功能于一体,分布在师生的校园生活空间,让师生能够走近、感知,产生精神互动,从而达到知晓校史、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积极作用。

二是利用契机推动。

2008年,学校举行建校110周年庆典,校党委明确提出要把110周年校庆办成以校史教育为主线,以大学精神教育为主旨的校园文化盛典。

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举行了校友论坛、“老照片墙”、“心手相印”师生万人手印长卷、“薪火相传”校园火把巡游、“花开一百一十季,情传无限山水间”大型焰火激光晚会和广场狂欢等活动,唤起广大师生和校友的历史记忆与爱校情感,集中展示该校办学历史和成就,彰显学校百年积淀的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格。

2010年,又以校史教育为主线,创作、编排了《校歌颂》、《狮山魂》、《我在身边》、《华农更辉煌》、《青春之约》等表现重大校史事件的文艺节目,利用迎新晚会契机,对新生进行校史校情和大学文化与精神的熏陶。

三是整合媒介宣传。

整合校内外媒体资源,发挥各自传播优势和特点,持续深入开展校史教育。

在校报开辟“口述校史”栏目近30期,在校内电视台和广播台播放校史访谈节目,在校园网络上开辟校史专题。

同时,制订了校名、校训、校徽、校歌使用规范,初步建立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此外,学校积极参加中国教育报刊社组编的《漫游中国大学》丛书编写工作,组织写作专班编写出版了《漫游中国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分卷,将学校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品格寓于生动鲜活的校史人物、故事之中,将百年薪火相传的“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大学精神贯穿于字里行间,以散点透视的叙述方式实现校史校情整体通观的人文传播效果。

立己达人,提升文化自觉“弘农学、扬国光”成为全体华中农大人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内化与心,也付诸于自觉的行动。

通过校史教育着力铸造大学文化的内核,大力推动校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校师生强化了对大学文化与精神的认同,提升了新时期弘扬大学精神的文化自觉,并让师生时刻保持“立地”情怀,自觉践行农业大学使命,投身于国家战略需要和“三农”实际。

学校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史教育与大学文化内核铸造紧密结合的成果荣获2009年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等奖。

学校秉承“耕读”精神,坚持“四个一”特色发展模式,即围绕一个领军人物,扶植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带动一个富民产业),践行农业大学“本分”。

“四个一模式”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镜头:1999年,目睹黄土高原农牧区饲料缺乏、生态恶化的现象,傅廷栋院士带领课题组多次深入西北农村,经过反复试验探索成功“麦后复种饲料油菜”,让那里的大片黄土染上了青绿;2005年6月,四川陆续发现多例不明病因患者,陈焕春院士第一时间率领动物疫病防控团队赶赴疫区,及时准确地查明病因“猪链球菌”,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2008年初,罕见冰冻雨雪突袭南方,柑橘产区面临灭顶之灾,邓秀新院士率队跋涉数千公里,一身泥雪穿梭各产区指导救灾。

同年10月,全国柑橘因实蝇虫事件销售剧烈下滑,邓秀新再次率队急赴各地,果断排除社会怀疑,用科学判断帮助果农和消费者恢复对柑橘的信心。

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常年活跃在服务“三农”第一线,“十五”以来,向农村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0多个,应用新技术200多项,并紧紧围绕国家重点需求,在转基因生物产业发展、三峡库区移民、南水北调、西部大开发、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抗击冰雪灾害、抗震救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立己达人”的先进典型。

其中有以高度社会责任感致力于绿色超级稻研究的张启发院士,多年坚持服务青海、甘肃牧区的傅廷栋院士,用科技服务果农和产业的邓秀新院士,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徐本禹,倒在支教岗位上的志愿者赵福兵,学农爱农投身现代农业的毕业生师智敏,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蔡礼鸿教授、倪德江教授,致力于湿地保护的全国大学生“十佳”社团绿色协会,投身于社会公益服务的红杜鹃爱心社、阳光家园、“食科一家人”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