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孔子论语十则对我们的影响论语给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做人的标准,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套标准有颇多不足之处,但大方向是正确的,稍加挑选取其精髓依道而行即便不能成为圣人,至少也不会被人唾弃,我就比较认同儒家的人格标准-->智、仁、勇,可惜现如今我们这一代人大都对孔老人家不感兴趣了,那些染着黄毛打着耳丁听着MP3穿的像狗撕的一样的人我们又怎么指望他会在论语上花心思呢,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哀哉痛哉。
回答者:沉沙某人- 试用期一级3-27 16:39时代在进步吗。
什么叫世风日下呢?回答者:ljx527 - 童生一级3-27 16:52子曰有教无类,可现在的老师都成了眼镜蛇!把孩子们按其父母的官衔大小分成三六九等!!回答者:沧浪天黄口儿- 秀才二级3-27 16:58怎样让《论语》变的亲切而不陌生,引起阅读兴趣?不妨从《论语》中的成语、俗语入手。
当你发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语言原来是在《论语》中,自然就会爱不释手、兴趣盎然地读下去。
下面就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
”(《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7)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18)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有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20)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释: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21)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篇》)释: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22)过犹不及:“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篇》)释:孔子道:“过分和赶不上都不好。
”(23)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篇》)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24)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篇》)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颜渊篇》)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26)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释: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
(27)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宪问篇》)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28)一以贯之:“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篇》)释: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29)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释: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篇》)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1)言不及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篇》)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买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32)因人废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篇》)释: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33)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篇》)释: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34)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释: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35)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阳货篇》)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36)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篇》)释:颜色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怕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37)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释: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38)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阳货篇》)释: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
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39)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篇》)释: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40)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篇》)释: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