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8长宁为废墟留影怀旧(城市)(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
概括……实景,由此实景联想……虚景,推想……表达…)(景物描写。
表现……景物特点,反衬……)(表达效果。
动词。
化无形为有形,把抽象的……化为现实中的……,具体形象……)(结尾作用。
标点符号,省略号。
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
以省略号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
)12. (5分)本文前六段按照顺叙来写,由第⑥段引出⑦一⑩段的插叙,插叙掣着以往十几次来到废墟的所见所想所拍(第⑥段属上或属下均可);第7段开头以“废墟中的遗物”一句巧妙接上前五段的顺叙,一直到第○16段,以结婚照为重点,记叙了作者与两个外国青年为废墟留影的事情;最后一段,作者以神来之笔补叙几天后再次来到废墟所见,巧妙呼应开头。
几种记叙顺序转换自然,使“为废墟留影”的内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拓展,令人回味。
(记叙顺序。
顺叙。
插叙。
……为顺叙,……为插叙,……为顺叙,承接上文顺叙,结尾补叙……呼应开头。
几种记叙顺序转换自然,使意象内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拓展,令人回味。
)14.2写人散文亲人奉贤再忆萧珊8.(3分)运用插叙,穿插了三个随时间推移的不同场景,通过语言以及神态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叙写了萧珊在短短的时间里从健康到患病再到死亡的过程,突出萧珊在巴金生命中的重要性,强烈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
(赏析叙事结构:三个不同时间地点场景体现过程变化强调……、插叙作用强调突出……作用、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表现人物情感)14.1 黄社会现状散文(二)(22分)露珠草萤的消失——想起“百花小开本”肖复兴9.(4分)从作者角度以自己迫切想出版一个纪念母亲的小开本,几经努力却以失败告终的亲身经历,表达对小开本的深切喜爱及期待、失望,对“百花小开本”渐行渐远的惋惜遗憾、无奈和不平,突出并深化文章主旨。
(插叙的作用:概括内容,表达……情感,突出并深化文章主旨,{靠近结尾})写人散文(名人)松访叶圣翁①黄裳②(人物形象,影响激励)(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19分)9.(3分)运用插叙的方法(1分),写出我与叶圣陶认识已久以及叶圣陶对我的影响之深刻,进一步表现下文叶圣陶尽管年岁已高但仍笔耕不辍(2分)。
(画线句子作用:插叙,写出……特点,表现……)13.1 宝听风楼记(22分)写人散文怀念崇敬学养——人格品质11、文章开头不是采用一般的倒叙形式,而是由三十年前上听风楼告知惊天内幕起笔(这是两人关系发展、社会变革的重要事件),转到接到冯伯伯死讯的感受,自然引出对冯伯伯的回忆,使行文更富有变化,构思独特。
结尾回到得知冯伯伯死讯,结束回忆,又宕开一笔,想象重回三十年前的那个夜晚的情景,以上“听风楼”起,以重回“听风楼”结,首尾呼应,虚实结合,意犹未尽。
(4分)(文章结构角度:1、开头,倒叙,由……转到……使行文更富有变化,构思独特2、结尾,回到现实情况,结束回忆,通过想象。
照应开头,虚实结合,意犹未尽)15.18长宁怀旧(城市)(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为废墟留影胡廷楣①一大早,我去了废墟。
又见到了那只花猫。
白天不见它的踪影,清晨,天微微亮的时候,它卧在门楣上睡觉,门早就拆了,它就像是悬在空中。
②每一次,它都是被我惊醒的。
醒来了,便呆呆地看着我。
这是一只傻猫啊,你以为谁都是你的旧主人吗?这里成为废墟那么多日子,还呆在那里,等着什么呢?③说是废墟,其实是工地。
住户搬走了,拆了好几条弄堂,只留下沿马路的那几间,保留水电,临时给农村来的工人住着。
似乎还是乡野的习惯,有人不免在瓦砾堆里面,用铁锹开出小片的地来点豆种瓜,南瓜的藤已经蔓延到了篮球场那样大,开出了黄花。
星星点点的紫色,是扁豆的花,和无主的牵牛开在一起。
④一个妇人从地里走回来,手中是一把鲜嫩的山芋秧子,这就是时鲜菜了。
⑤彼此寒暄。
“做饭了?”“拍照吗?”⑥我来这里已经十多次了,拍照拍得流连忘返。
⑦一架上阁楼用的梯子,脚步挡已经凹下去了,那是赤着脚无数次上下的痕迹,就这样扔在草丛中了。
用自来水管焊接成的晒衣架,依旧像雷达的天线那样矗在晒台上。
脚桶和马桶,被称为“子孙桶”,是哪位“家主婆”当年的陪嫁?现在遗留在断砖烂瓦之间,无人问津。
有一扇磨,纹理已经不太清楚了,想来以往过年的时候磨糯米粉的,现在倚在墙角下,和两只甏和一份购粮证的封套扔在一起……在废墟中找到的东西,大多数是未来的新房中没有位臵的。
即使风吹雨打,依旧可以看出那些东西用得非常小心,大约主人丢弃时还恋恋不舍。
⑧一开始我颇为悠闲,总是先拍几张样子,回家放大了,细细地看,然后再去重新拍过。
意识到需要只争朝夕,是因为四五天后,我找到的每一件东西,大多数第二天就不见了。
一个曙光熹微的早晨,终于发现一个拾荒老太,浑浊而敏锐的双眼一寸寸搜索着废墟,拖着巨大沉重编织袋蹒跚而行。
⑨酒瓶是废墟中最多的,是临时借住的农民工的弃物。
我取了几只,放臵于一截破墙上,透明的,还有乳白、浅棕、墨绿的。
让我诧异的是,每一次从各处找到酒瓶,排好,拍照,第二天总是被石子击破,飞溅的碎玻璃落在乱草丛中。
茫然四顾,只见边上有一条是农民工上下班的小道,便知原来他们虽然长大,依旧有着几分玩心。
残留在墙上的半个瓶子,玻璃的裂纹被阳光一照,非常艺术,便再拍。
拾荒老太没有这等心情,她翻检碎玻璃,没有找到完整的酒瓶,扭过头来恨恨地喃喃地骂着缺德之类。
⑩有一天,我在一堆草丛中发现了六辆玩具汽车。
都是只有指头长的小车,很旧了,轮子还能动。
小孩都是喜新厌旧的,或许小主人已经长大,有了新的玩物,便弃之不顾。
我小心捡入塑料袋,在废墟中到处摆,总是摆不成一张照片。
让六辆车鱼贯于一双孩子的弃鞋之间,如小人国一样,又太做作了。
最后找到一处断墙,排起来好像是“悬崖勒车”,这才有点意思。
有人在背后牵动着我的衣襟,原来是妇人的孙子,他想要那些汽车。
在厨房炒山芋秧的妇人,急忙将菜盛入碗中,从里屋拿出一个畚箕,装了小汽车,准备用水去冲干净。
那些小汽车在蓝色的塑料畚箕中,很有陌生感。
我便说别忙,让我再拍一张。
○11废墟中的遗物,凡是年轻人留下的,都有一些几乎全新的。
年轻的女郎和她们的老公,都是太愿意扔掉东西的人。
在一间积着厚厚灰尘的小屋里,找到一双新鞋,再找,小孩的鞋,男鞋和女鞋,共有七八双。
有几双女鞋,装在鞋盒之中,简直可以重上柜台。
面对这一堆弃鞋,我拍了几十张照片,都不满意。
摇着头想,没有走动的美足,鞋也不可能活泛。
○12在桌上见到一顶湖蓝色的夏帽,宽边,浪漫而张扬,也必是那女郎的。
她曾经非常喜欢吧?忽然又见到了一个装着结婚照的镜框,随便扔在屋角……拿来拍照,便可惊喜,那是最亮眼的静物。
但作为守旧的老头,便又有一些愤懑,难道结婚照也可以随便丢在废墟里的吗?○13细细看着那张照片,女郎很美,稍稍丰满了一点,新郎非常英俊。
他们的幸福生活,由男鞋、女鞋和他们孩子的鞋,以及那顶帽子记载着。
○14远处一个男孩走来,是一个身高约一米九、约二十岁的美国孩子。
他背着沉重的摄影包,显然有备而来。
男孩是那种快手快脚拍照的人,三两下摆弄一番,便是一张照片。
两个小时,就走完了这一片不小的废墟。
美国男孩很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想法,他将破旧的衣箱打开,里面竖上三个啤酒瓶。
甚至挖出瓦砾中一个玩偶,放在窗台上,作朱丽叶式的脉脉含情状。
○15他也发现了那张结婚照,便将它靠在一把破椅子上。
在瓦砾中跳来跳去,拍了几张。
他走后,我走到椅子前,光线黯淡幽秘,男孩营造的氛围,是对一场婚姻的祭奠?○16“你见过一张结婚照吗?”行走于废墟之中的时候,一个女孩,外国的女孩问我。
我不禁惊讶来自异乡的男女青年,为什么都会对废墟里的结婚照这样感兴趣,便拿出镜框递给她,她立刻把镜框放在一堆瓦砾之上,转着圈连着拍。
拍完,她叹了口气,说:“我会为这张照片配上诗句……”○17下了几天雨,出了大太阳,我又去废墟。
花猫终于绝望地走了。
南瓜地旁,妇人叉着手,看看那些拳头大的小瓜,说:“等不到吃山芋和南瓜了。
”废墟的一角,一排简易房已经搭起来了。
所有人都将搬出老房子,三两天之后,这里将夷为平地……《文汇报》2014年10月31日12.本文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颇有匠心,请简要赏析。
(5分)14.2奉贤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2分)再忆萧珊①巴金(1)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
”她哭起来。
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2)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
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
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
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3)这一夜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
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
(4)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
耳朵倒叫得更响了。
……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蕴珍”。
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5)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6)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
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7)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8)我用铺盖蒙住脸。
我真想大叫两声。
我快要给憋死了。
“我到哪里去找她?!”我连声追问自己。
于是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
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9)她离开我十二年了。
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
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
……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
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
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
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
……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10)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车子的驶近,等待一个人回来。
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
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
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
后来,“文革”收场,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
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
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
……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