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精细化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盛行的一种管理理念。
精细化作为现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它源于生产领域,目前已经延伸到企业管理的层层面面,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思想。
“精细化管理”也叫做“精益化管理”。
“精”体现在质量上,涵盖所有的产品、服务和工作,追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
“益”体现在效益和成本上,强调要获得收益。
“精细化管理”本质上强调的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精细化管理关键突出了一个“细”,这个“细”字有几层含义:1.是规范,系统的每一环节都必须规范,符合大系统的要求,如果不规范,就会使整个系统产生不协调;2.是科学,指管理的方法科学,即从系统工艺流程出发,各道工序、每个环节都严密控制,有机衔接,符合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3.是周到,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必须考虑到,不留死角。
同时,要求生产过程的管理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每一项产品到了什么地方、进行到什么程度要一目了然。
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如何实施好“精细化管理”,下面分别从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有效实施精细化管理的5项关键因素1.从最高领导做起企业领导者这一特殊角色决定了自己是最了解企业的人,企业领导者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自己是促使精细化管理方案得到不折不扣执行的关键。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
一个企业是否对细节的执行有耐力,关键看两点:其一,管理者是否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其二,企业是否有持之以恒的作风。
实施精细化管理强调领导作用,并不是要求领导一定要事必躬亲,而是要有明察秋毫,对一些重要细节比他人观察得更周密、更细致,做到能够细致入微,并能在某些细节的操作上做出榜样,并形成一种威慑力,使每个员工都不敢马虎,无法搪塞。
只有这样,企业的工作才能真正做细,企业精细化管理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2.管理层明确职责管理层责、权、利是否明确对精细化管理的推行影响较大,因此,精细化管理强调部门职能清晰、权责到位,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
企业只有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明确不同层次管理者享有的权利、利益与其承担的责任,才能保证精细化管理的顺利推行。
因此,企业领导应对工作进行科学分工,界定好所有管理者应尽的责任,让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杜绝工作中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保证精细化方案的有效实施。
3.重视监督检查精细化管理是一套完整体系,是一个封闭的管理系统,由“制定—实施—监督”三大必不可少的环节构成。
有了好的管理方案、制度,也明确了职责和实施人,但是面对各种变化,总存在实施不力,措施不到位的问题,因此一旦失去了监督,方案、制度就会流于形式。
要保证精细化管理措施的有效执行,必须认真检查实施效果,按照PDCA循环的原则(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进一步加以改善提高。
其中,检查内容和标准要科学,尽可能量化。
检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以求反映真实客观的情况。
企业真正实现精细化,形成精细文化,那么每位员工将自发把“精细化”作为习惯。
4.学会控制成本精细化管理对企业最大的贡献在于成本控制,一个实现管理精细化的企业,一般都能够把成本控制到最优,因为管理的精细化能够优化流程、提高品质、降低不必要的损耗。
5.善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泰勒制的科学管理相比,现代的精细化管理最大的差异就是电子化手段的应用。
就是电脑、数码相机、数字电视、数字通信等电子产品或服务的普及和广泛应用。
精细化管理要产生大量的的信息流、数据流,针对这些数据如何收集、整理、筛选、存储、检索、加工、分析、运用,每个企业都应该建立适合于本企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二、全员参与精细化管理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中,每一位员工都是管理者。
这是因为,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另一方面,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就是在于让组织中每一位员工都通过参与到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在早期称为TQC,以后随着进一步发展而演化成为TQM。
菲根堡姆于1961年在其《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
质量决定企业的成败,企业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高质量的产品出自每名员工的手中,出自每一个平凡而重要的岗位上。
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得益质量,人人享受质量。
质量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各部门、各单位、各环节,各个岗位,为此必须全员参与。
全面质量管理(TQC)要求每一个人都对产品质量负有责任,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把问题解决于发源地。
也就是说,生产线上的每名员工均有责任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寻找其根源,不让任何有质量缺陷的加工件进入下一工序。
在TQC中,与强调通过检验员严把质量关相比,更强调全员把关,即每一个员工保证不让任何质量缺陷的加工件进入下一工序。
产品质量是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
企业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质量。
因此必须把企业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上自厂长、下至工人,人人关心质量问题,人人做好本职工作。
2.人人参与成本管理企业经营的核心就是在满足客户的同时,获得利益。
满足客户取决于性能价格比,而价格源于企业经营的成本。
要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仅仅依靠经营层是不够的。
企业成本管理体系中要体现“三全性”,即全员、全面、全过程,从产品的生产管理组织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艺,每一个部门,甚至每一个操作工,都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中,即企业全体成员参与成本管理,人人树立降低成本、节约开支的企业精神。
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在占用成本,每个员工都负有成本管理的职责,每个员工都是成本管理的对象,每个员工都应参加成本管理。
上至厂长经理等企业的经营者,下至销售、采购、生产、规划、工艺及全厂管理部门以至每个员工都必须树立成本责任意识。
成本管理和控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企业要有效地激发员工进行成本管理、控制的愿望,从而形成全员关心成本、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氛围,人人树立降低成本、节约开支的意识。
只有每个员工都有了成本管理意识,各项管理制度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为企业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生产精细化管理企业精细化管理是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标准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
1.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继大批量生产方式之后,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种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方式的“精”包含精品、精制、精确、精准之义,质量为其最核心的内容,以追求产品的“零缺陷”为终极目标。
“益”则指效益,通过及时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让员工在恰如其分的工作节奏中,持续保证产品的量和质两方面都达到理想状态。
精益生产的基本思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JustInTime(JIT)”,中文即为“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
其核心有两点:其一零库存,追求无库存生产,为此而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并逐渐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体系。
其二是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
精益生产能够大幅度减少闲置时间、作业切换时间、库存、低劣品质、不合格的供应商、产品开发设计周期以及不良的绩效。
精益生产方式JIT既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
实施精益生产方式就是决心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就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为实现七个零(零切换浪费、零库存、零浪费、零不良、零故障、零停滞、零灾害)的终极目标而不断努力。
它是支撑个人与企业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在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境界。
精益生产以简化为手段,消除生产中一切不增值的活动,把生产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都视为浪费;精益生产强调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潜力。
精益生产方式把工作任务和责任最大限度地转移到直接为产品增值的工人身上。
要求工人精通多种工作,减少不直接增值的工人,并加大工人对生产的自主权。
当生产线发生故障,工人有权自主决定停机,查找原因,作出决策,从而激发工人对工作的兴趣和创新精神;采用适度自动化,强调对现有设备的改造和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精益生产不断改进,以追求“完美”为最终目标。
即持续不断地改进生产,消除废品,降低库存,降低成本和使产品品种多样化;富有凝聚力、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团队、高度灵活的生产柔性、6西格玛的选题管理原则等一系列措施,都是追求完美的有力保证。
消除浪费是精益生产思想的核心。
精益生产所指的浪费,比我们通常所说的浪费的概念要广泛得多。
“凡是超出增加产品价值所必需的绝对最少的物料、机器和人力资源、场地、时间等各种资源的部分,都是浪费”。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增加价值的活动,是浪费;二是尽管是增加价值的活动,所用的资源超过了“绝对最少”的界限,也是浪费。
消灭浪费是精益企业矢志不渝的追求。
向精益化转变,基本思想是通过持续改进生产流程,消灭一切浪费现象,其重点是消除生产流程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
2.浪费的分类精益生产方式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消除浪费。
精益生产理论认为,“浪费”一般分为7种:2.1生产过剩:生产出尚未有订单的产品,造成人员过多和过多存货,从而导致储存与输送等成本的浪费。
2.2等待浪费:因断料、作业不平衡、计划不当等造成无事可做的等待,也称之为停滞不前的浪费。
2.3不必要的运输:长距离搬运在制品,缺乏效率的运输,进出仓库或在流程之间搬运原材料、零部件或最终成品。
2.4过度处理或不正确的处理:采取不必要的步骤以处理零部件;因为工具与产品设计不良,导致不必要的动作及产生瑕疵而造成缺乏效率的处理;当提供超出必要的较高品质产品时,也会造成浪费。
2.5存货过剩:过多原料、在制品或最终成品,导致较长的前置期、陈旧过时品、毁损品、运输与储存成本及延迟。
2.6不必要的移动搬运: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任何浪费、不必要的动作,如寻找、前往拿取,或是堆放零部件、工具的占用等。
2.7瑕疵:生产出瑕疵品或必须返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