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构造地质学课程作业2(共 3 次作业)学习层次:专科涉及章节:第4章—第6章一、填空题1.褶皱的基本型式有______、______。
2.根据轴面和两翼的产状可以把褶皱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一褶皱面的延长长度和两翼宽度之比小于3:1时,称为______;当长宽比为3:1~10:1时,称为______;长宽之比超过10:1时,称为______。
4褶皱的成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节理的力学性质,可以把节理分为______、______。
6.按照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关系可以把节理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两组交叉并相互错开的剪节理称为______。
8.断层的组合型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断层的派生构造有______、______。
10.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11.逆冲推覆构造的主分带有______、______、______。
12.碎裂岩系列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列举三种伸展构造类型: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1.枢纽2.隔档式褶皱3.相似褶皱4.节理5.节理的配套6.地层断距7.地垒和地堑8.逆冲推覆构造9.牵引褶皱10.平衡剖面三、简答题1.理卡德(Rickard,1971)根据褶皱的位态把褶皱分为哪几类?2.纵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横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如何进行节理的分期?5.纵张节理有什么特点?6.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各有什么特征?7.安德森断层应力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8.简述断层存在的地貌标志。
9.简述同沉积断层的主要特点。
10.简述大陆裂谷的主要特征。
四、论述题1.试述褶皱组合类型及其各种类型的特点。
2.按力学性质可以把节理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3.试论述断层的识别标志。
4.什么是拆离断层?拆离断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向斜背斜2.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3.等轴褶皱短轴褶皱线性褶皱4.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揉流褶皱作用5.剪节理张节理6.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顺层节理7.共轭剪节理8.地垒和地堑阶梯状断层环状及放射状断层叠瓦状逆断层9.牵引褶皱羽状张节理10.叠瓦式背冲式对冲式11.根带中带锋带12.断层角砾岩碎裂岩超碎裂岩玻化岩断层泥13.裂谷拆离断层断陷盆地盆岭构造箕状构造变质核杂岩(任选三)二、名词解释1.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2.又称侏罗山式褶皱。
由一系列平行的线性背斜和线性向斜相间组成,其中背斜窄而紧闭;向斜开阔而平缓。
3.等斜线平行且等长,内弧曲率与外弧曲率相等,平行轴面方向上褶皱各层的厚度一致。
4.破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或相对位移量很小的断裂构造5.将同一构造时期在统一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各节理组配合成一定的节理系列。
6.断层两侧相当层同一层面间的垂直距离。
7.两条或两组断层面相向的正断层大致平行排列,中间的断盘下降,称之为地堑;两条或两组断层面相背的正断层大致平行排列,中间的断盘上升,称之为地垒。
8.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者逆冲岩席构成的推覆距离大于5公里的大型或巨型构造。
9.断层活动使断层旁侧岩层发生明显的弯曲,其弯曲突出方向代表本盘的位移方向。
10.应该是可以被接受的剖面,即剖面的构造应是在露头上观察到的或被证实确实存在的;必须是合理的剖面,即能够将剖面恢复到未变形状态。
既合理又可以被接受的剖面即为平衡剖面。
三、简答题1.直立水平褶皱直立倾伏褶皱倾竖褶皱斜歪水平褶皱平卧褶皱斜歪水平褶皱斜卧褶皱2.当一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应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时,层面弯曲的外凸一侧处于顺层拉伸状态,而内凹一侧处于顺层压缩状态,两者之间有一既不拉伸也不压缩的中和面或中性面。
3.①褶皱各层处于拉伸状态,各层都没有中和面;②横弯褶皱作用往往形成顶薄褶皱;③如果岩层呈低韧性状态,褶皱顶部的岩层犹豫顺层拉伸而断裂,在背斜顶部形成地堑;如果是穹形隆起,则可形成放射状或环形正断层;④在横弯褶皱作用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弯滑或弯流作用,所形成的褶皱多是轴面向外倾倒的平卧褶皱或斜卧不对称褶皱。
4.将一定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查清它们形成的先后顺序。
5.①如果背斜是水平的,节理的走向与背斜轴迹平行;②节理面与岩层面垂直,在横剖面上呈扇形排列;③每条节理都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开口。
6.正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下位移;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上位移;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位移。
7.①正断层σ2、σ3水平,σ1直立,σ3垂直断层走向,σ2平行断层走向;②逆断层σ1、σ2水平,σ3直立,σ2平行断层走向;③平移断层σ1、σ2水平,σ2直立,断层面垂直于σ2。
8.①断层崖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常使断层的上升盘形成陡崖,这种陡崖称之为断层崖;②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受到水流的侵蚀切割,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③错断的山脊和水系;④湖泊、泉水的带状分布;⑤不同地貌单元的线状分布山区与平原、高山与低山等的线状接触带暗示断层的存在。
9.①一般为正断层,在剖面上常呈上陡下缓的铲状;②上盘地层明显增厚;③断距随深度增大,地层时代愈老,断距愈大;④常在上盘发育逆牵引构造。
10.①由一系列正断层为主的地堑、半地堑组成,地貌上表现为断陷谷和断陷盆地、串珠状的湖泊和洼地;②沉积巨厚火山碎屑岩系,岩石化学特征为双峰式系列,表现巨大的布格重力异常和负磁异常,裂谷边界表现为重力梯度带和磁力梯度带;③裂谷下地壳明显变薄。
四、论述题1.在同一构造运动期和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背斜和向斜组成的具有一定几何规律的褶皱的总体样式,称为褶皱的组合型式。
具体可分为三类:全型(阿尔卑斯式)褶皱,过渡型(侏罗山式)褶皱,断续(日耳曼式)褶皱。
①全型(阿尔卑斯式)褶皱(复背斜和复向斜)呈带状分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上与带的延伸方向一致,整个带内褶皱连续发育,背斜和向斜同等发育,相间排列,布满全区。
这类组合的代表是区域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
复背斜展布的中心地段,地层的年代最老,越往边缘,地层的年代越新;复向斜的特点则与之相反。
全形褶皱多形成于地壳运动强烈的地带。
②过渡型(侏罗山式)褶皱互相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而成。
可为分两类:隔档式褶皱:背斜形态完整,窄而紧闭,而其间的向斜比较平缓开阔。
隔槽式褶皱: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其间的背斜则平缓开阔。
③连续(日耳曼式)褶皱以背斜为主,相邻的两个背斜之间的向斜构造常不明显,其形态完全取决于背斜的形状和分布情况。
其代表性构造为雁行褶皱,常是由一系列的短轴状背斜呈雁行式斜列而成。
一般发育于变形轻微的地台盖层区,以卵形穹隆、短轴背斜和长垣为主。
核部近于水平;翼部倾角小,亦可渐变为水平状态。
2.分为两类:剪节理和张节理剪节理的特点:①剪节理产状稳定,延伸较远,如被矿脉充填,则矿脉的厚度、产状也较稳定;②节理面光滑、平直,有时可见擦痕、摩擦镜面;③砾岩中的剪节理可切穿砾石,而不改变其方向;④剪节理常密集成带出现,节理间距较小且大致相等;⑤节理面上常见羽状微裂现象,羽状微裂面与节理面的锐角方向指向本盘运动方向;⑥剪节理常发育两组,相交形成“x”型共扼节理。
张节理的特点:①张节理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如被矿脉充填,则矿脉的厚度、产状变化较大;②张节理面粗糙不平,较少擦痕或不发育;③发育于砾岩中的张节理不切穿砾石;④张节理很少密集成带出现,节理间隙较大;⑤张节理可出现尖灭侧列现象,尾部常呈树枝分叉;⑥张节理常追踪两组剪节理而呈锯齿状展布。
3.①地貌标志(1)断层崖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常使断层的上升盘形成陡崖,这种陡崖称之为断层崖。
(2)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受到水流的侵蚀切割,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
(3)错断的山脊和水系。
(4)湖泊、泉水的带状分布。
(5)不同地貌单元的线状分布山区与平原、高山与低山等的线状接触带暗示断层的存在。
②构造标志断层的活动留下的现象是判别断层存在的标志。
(1)构造线不连续现象地质界线、不整合界线、褶皱的枢纽、轴线等在地面上突然中断或错开的现象。
(2)摩擦镜面、擦痕、阶步等标志断层的运动使断层面处的岩石经摩擦而成为光滑的平面称之为摩擦镜面。
同时断层面上也可见擦痕、阶步等构造。
(3)构造强化现象构造面理(劈理、节理),透镜体及牵引褶皱。
③构造岩标志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断层泥等的存在是断层的直接标志,碎裂变质岩的延伸方向就是断层的延伸方向。
④地层、沉积相变化、岩浆活动、及矿化作用等标志地层的重复与缺失是识别断层的重要依据;断层是地壳中的软弱带,特别是深大断裂常为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提供了通道。
如果岩脉、岩体、矿化等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断续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断层或断裂带的存在;如果一地区的沉积岩相和厚度沿一条线两侧发生急剧变化,可能是断层活动的结果。
4.拆离断层即大型低角度正断层。
特点:①一般产于基底和盖层之间,其上为拆离上盘,其下为拆离下盘。
上盘为一套浅变质的正断层组合,下盘为变质核杂岩;②上盘岩体经历大距离迁移,下盘变质核杂岩由老片麻岩等组成的穹状隆起,常有岩体侵入,更深部则常有基性岩和岩墙群贯入;③上盘为脆性变形,下盘为韧性变形,形成糜棱岩带,厚度变化较大;④构造岩显示序列变化,糜棱岩-碎裂绿泥石化糜棱岩-掺有糜棱岩碎粒的粉碎岩和碎斑岩-角砾岩,为一条宽厚的剪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