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绿色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并作出相应植物反射波谱曲线。
3、电磁波(横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如:光波、热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6、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7、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
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8、(遥感)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影像。
9、辐射畸变:指从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与目标物的光谱反射率与光谱反射亮度等物理量不一致。
10、几何精校正:利用控制点的影像坐标和地图坐标的对应关系,近似的确定所给的影像坐标系和应输出的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公式。
11、多源信息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
12、程辐射度: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部分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13、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就是差值运算。
fd(x,y)=f1(x,y)- f2 (x,y),14、比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除数不为0)就是比值运算。
15、信息复合:指同一区域内遥感信息之间或遥感与非遥感信息之间的匹配复合。
16、正像素:把一个像素内只含有一种地物的称为正像素。
17、混合像素:像素内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地物的称为混合像素。
二、填空1、…2、遥感系统包括: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3、遥感的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4、电磁波的性质:横波、在真空以光速传播、满足:f ·λ=C ;E=h ·f 、具有波粒二象性(波长越长波性越强,波长越短粒子性越强)波长:λ/um5、大气对辐射的影响:散射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6、最大辐射的对应波长分别为:λmax 地 =μm λmax 日 =μm7、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8、常用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属于垂直投影或近垂直投影,而摄影相片却属于中心投影。
遥感解译人员系统通过遥感图像获取三方面的信息:目标地物的大小、形状及空间分布特点、目标地物的属性特点、目标地物的变化动态特点10、将遥感图像归纳为三方面特征:几何特征、物理特征、时间特征。
这三方面特征的表现参数即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11、颜色的性质由:明度、色调、饱和度来描述。
12、加法三原色:蓝、红、绿、;减法三原色:黄、青、品红;互补色:黄和蓝、红和青、绿和品红。
13、三原色等量叠加得到白光,等量相减得到黑光,;红(多)+ 绿(少)= 橙色;红(少)+ 绿(多)= 黄绿色14、像元是数字图像中最小的单元,像原值可以是整型、实型和字节型15、*16、引起辐射畸变的原因:传感器仪器本身产生的误差、大气对辐射的影响17、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大气折射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18、控制点的选择原则:控制点均匀分布于整个影像区域、控制点在影像上易分辨且精细、特征变化大的区域应该多选、影像边缘部分必须多选取控制点、控制点一定要有数量保证19、确定校正后图像上每点亮度值的方法: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20、TM的4,5,3波段依次被赋予红、绿、蓝进行合成,可以突出较丰富的信息。
21、选择TM影像组合波段的原则:各波段的方差或标准差尽可能大、各波段的相关系数尽量小、各波段的均值大小不要相差悬殊、选用含有目标地物特征谱带的波段22、为了实现匹配常常需要对每一种信息源作预处理,包括空间配准与内容复合两个方面。
23、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特征:色、行、位;目标地物识别特征: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型、相关布局。
24、<25、彩红外像片中,原来的绿色地物被赋予蓝色,原来的红色地物被赋予绿色,反射红外线的地物被赋予红色。
26、遥感摄影相片直接判读标志:形状、大小、阴影、色调与颜色、纹理、图型、位置多分析”的原则。
29、微波微博影像的判读方法:采用采用由已知到未知的方法、对微波影像进行投影纠正、对微波影响进行立体观察30、%31、目视解译方法: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复合法、综合推理法、地理相关分析法32、目视解译基本步骤:①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②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③室内详细判读④野外验证与补判⑤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33、遥感数字图像最基本的单位是像素,它具有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属性特征采用亮度值来表达。
遥感器接收到的辐射就包括:水面反射光、悬浮物反射光、水底反射光、天空散射光32、在近红外影像上,水体呈浅黑或黑色调;标准假彩色影像上水体呈蓝黑色、深蓝色。
33、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依据是遥感图像像素的相似度,相似度取决于距离和相关系数。
三、|四、简答1、黑体的三个吸收定律答:①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②基尔霍夫定律③维恩位移定律不同温度的黑体辐射图(必考)3、2、晴朗的天空为蓝色的原因是什么夕阳呈现橘红色的原因是什么云雾呈白色·晴朗的天空为蓝色是因为:蓝光波长短,散射强度大。
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使太阳辐射传播方向的蓝光被大大削弱。
夕阳呈现橘红色是因为:日落时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向地面,通过的大气层比阳光直射时要厚得多。
蓝光波长最短,几乎被散射殆尽,波长次短的绿光散射强度也居其次,大部分被散射掉了。
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散射最弱,因此透过大气最多。
加上剩余的极少量绿光,最后合成呈现橘红色、所以夕阳都偏橘红色。
云雾成白色是因为:在可见光波段,云雾中水滴的粒子直径就比波长大很多,因而对可见光中各个波长的光散射强度相同,所以人们看到云雾呈白色,并且无论从云下还是乘飞机从云层上面看,都是白色。
;变化特点:(1)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只有一个最大值;(2)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相交;(3)随温度升高,辐射最大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3、位移量位移量δ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①位移量与地形高差h成正比:即高差越大引起的像点位移量也越大。
当地面高差为正时(地形凸起),h为正,δ为正值,像点位移是背离像点方移动;高差为-h时(地形低洼),δ为负值,像点朝向像主点方向移动。
~②位移量与像主点的距离r成正比:即距主点越远的像点位移量越大,像片中心部分位移量较小。
像主点处r=0。
③位移量与摄影高度(航高)H成反比:即摄影高度越大,因地表起伏引起的位移量越小。
|4、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必考)答:①投影距离的影响中心投影:投影距离不同或焦距不同则像片的比例尺也不同;垂直投影:投影距离不同与像片比例尺无关。
(不存在焦距)②投影面倾斜的影响中心投影:投影面的倾斜造成同一个像片不同部位比例尺的差异;垂直投影:比例尺有所放大,像点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③地形起伏的影响中心投影:地形起伏造成像点位移;垂直投影:不存在像点位移。
[5、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方法比较(必考)答: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
监督分类的关键是选择训练场地,训练场地要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能够满足分类要求,此为监督分类的不足之处。
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性进行分类,当两地物类型对应的光谱特征差异很小时,分类效果不如监督分类效果好。
6、大面积农作物的遥感估产(必考)(1)可以根据作物的色调、图形结构等差异最大的物候期(时相)的遥感影像和特定的地理位置等的特征,将其与其他植被区分开来。
!(2)利用高时相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对作物生长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7、水中泥沙的确定(必考)答:1)浑浊水休的反射波谱曲线整体高于清水,随着悬浮泥沙浓度的增加,差别加大。
2)波谱反射峰值向长波方向移动(“红移”)。
清水在处反射率接近于零,而含有泥沙的浑浊水至处反射率才接近于零。
3)随着悬浮泥沙浓度的加大,可见光对水体的透射能力减弱,反射能力加强。
4)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如蓝光和绿光对水体穿透能力较强,可反映出水面下一定深度的泥沙分布状况。
!8、水中叶绿素的确定(必考)答:1)水体叶绿素浓度增加,蓝光波段的反射率下降,绿光波段的反射率增高水面叶绿素和浮游生物浓度高时,近红外波段仍存在一定的反射率,该波段影像中水体不呈黑色,而是呈灰色,甚至是浅灰色。
9、水体在各波长都有强烈的吸收,可见光和红外哪个吸收更强答:在可见光范围内,水体的反射率总体上比较低,不超过10%,一般为4%-5%,并随着波长的增大逐渐降低,到处约2%-3%,过了,水体几乎成为全吸收体。
因此,在近红外的遥感影像上,清澈的水体呈黑色。
所以,在红外波段吸收更强。
10、有哪些因素影响使得植物光谱特征产生差异性答:植物种类、水分含量、疏密程度、物候期、下垫面、大气污染、土壤水分、有机质含量、病虫害。
·11、“红边”位移,对于成熟的植被其红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答:“红边”是指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约<μm)到近红外高反射率(>μm)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亮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带区。
作物快成熟时,其叶绿素吸收边(即红边)向长波方向移动,即“红移”。
“红移”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作物成熟叶绿素a大量增加(即叶黄素代替叶绿素)所致。
四、论述1、大气散射现象有哪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答:大气散射现象有瑞利散射、米氏散射和非选择性散射3种。
瑞利(Rayleigh)散射特点: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波长越长,散射越弱;米氏散射特点:潮湿天气米氏散射影响较大,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并且散射在光线向前方向比向后方向更强;无选择性散射特点: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也就是说,在符合无选择性散射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
微波具有穿云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是因为:对于大气分子、原子引起的瑞利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