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肺复苏和现场急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现状及需求, 为高等院校开展相关教育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方法对某高校679 名在校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教育调查。
结果不同年级大学生心肺复苏和现场急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差别较大,一年级知晓率为32.18%,二年级知效率为80.1%,三年级知晓率为90.3%。
结论对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训和急救知识教育十分必要, 建议在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实施。
[关键词] 急救知识学生
由于各种临床急症和意外事故发生的不可预知性和危急性, 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 提高抢救成功率。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 公民的急救水平是衡量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很多研究和事实也表明, 具备必要的灾害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可以有效地减少伤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学校与社会交流日益密切, 校园内外的大学生伤害事件时有发生。
另外, 青年学生喜爱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 也容易产生身体伤害。
因此, 提高大学生心肺复苏操作和现场急救的知识技能水平, 不但十分必要, 而且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为了解我院大学生对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认知途径,以进一步提高我院大学生的急救知识和救助水平,特作此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抽取我院非医学专业一至三年级全日制大学生679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一年级289(4
2.6%)人,二年级246(36.2%)人,三年级144(21.2%)人,年龄在18-23岁之间;其中男生247(36.4%)人,女生432(6
3.6%)人。
1.2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借鉴国内其他城市关于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相关经验,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并经过预调查检验与修改,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包括姓名、院系、专业、班级、学号、性别、出生日期、籍贯等;②急救知识来源的途径,包括科普宣传媒体听他人讲述及其他途径③急救知识: 触电时现场急救方法、判断心跳呼吸骤停的方法、溺水者现场处理方法、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部位、正确的人工呼吸方法、脊柱骨折患者正确的搬运方法、预防中暑的措施、燃气中毒首要的处理措施、四肢骨折时用夹板固定的正确方法、止血带止血时连续阻断血流不得超过的时间、伤口被艾滋病患者血液污染的现场处理、被犬咬伤后最重要的处理方法以及火焰烧伤时理想的自救方法;④急救知识学习的态度,是否必要。
5急救知识普及方法的选择,包括理论与模拟训练并重、加大宣传及开设选修课。
采用自填问卷方式,完成对大学生急救技能现状调查。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现场发卷,学生不记名答卷,时间20min,当场收回问卷。
发放问卷712份,回收685份, 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679份有效率为99.1%。
1.3统计学分析建立数据库,输入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结果
2.1 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情况
在679名学生中, 有65.4%的大学生表示曾参加心肺复苏或现场救护等急救方面知识的学习,见表1。
其中一年级32.18%的学生参加过急救教学课程,二年级80.1%的学生参加过急救教学课程,而三年级90.3%的学生参加过急救教学课程,可见通过在校学习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显著提高,见表2。
2.2 大学生对学习紧急救助知识的态度
2.3 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
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度较高,认为很需要的603名(88.8%),一般的51名(7.5%),不需要的25名(3.7%)。
2.4 大学生参加免费急救技能培训的意愿
对于开展免费的急救培训课程,有641名(94.4%)大学生表示会来参加,其中有231名男生表示愿意参加,410名女生表示愿意参加,男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0,P<0.05)。
3.讨论
在西方发达国家, 每3~ 5人中就有1 人能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急救知识与技能; 荷兰公民10岁起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 瑞士法律规定, 每个公民都要接受急救知识培训;我国香港对运输业人员要求进行为期2周的急救课程培训。
而且国外复训度相对较高, 如在澳大利亚西部接受5次以上培训的公众可占16% 。
最早开始对在校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培训是1960 年的挪威, 随后各个国家陆续开始了对学生的相关培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处于非常活跃的年龄段, 是伤害的高危人群, 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相对不足, 一旦发生意外事件, 不仅会给家庭带来伤害,还会给社会及他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公众急救水平。
对他们进行急救知识的教育与行为的促进, 再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进行知识传播和行为的促进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因此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从而提高大学生应对意外伤害时自救或互救的能力。
调查结果还显示, 通过学校教育培训, 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重要性
和迫切性有明显提高, 学校教育培训后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提高显著。
说明青年学生通过正确引导和适宜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对学习急救知识技能都有着良好的愿望和热情。
总之,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充满竞争的社会,交通的发达、社会老龄化、工作压力、自然灾害及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等,使意外伤害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现场的急救已经不单单只是局限在医院,它已经波及到各个社区、家庭及个人。
而作为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掌握好急救技能更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并且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宣传急救技能的重任。
因此,高校对学生急救技能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也会为社会输注一股有力的后备军,对于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艳萍, 黄集慈, 石茜. 健康教育对提高公众急救知识水平的效果评价. 中国健康教育, 2000, 16( 3 ) : 138- 141.1096 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12月第30卷第12期Ch in J Sch H ea lth, December 2009, V o.l 30, No. 12
[2] 张军根, 王红妹. 我国公众急救技能普及的现状与趋势.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 10) : 1 115 - 1 117.
[3] 岳丽霞, 欧国强. 居民山地灾害意识水平比较研究. 灾害学, 2005,20( 3 ) : 117- 120.
[4] 董晓梅, 陈雄飞, 王声湧, 等. 大学生对突发灾害的认知及应变能力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 6) : 660- 661.
[5] 桂莉, 曾友燕, 陶红. 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中国急救医学, 2003, 23( 5) : 331-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