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

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

论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
【摘要】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法律对正当防卫的行使规定了一系列的条件,只有在符合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依法实施正当防卫。

否则,滥用或不正确、不恰当地行使这项权利,不仅不能起到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甚至有可能侵犯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危害社会,形成新的犯罪。

本文从正当防卫的涵义入手,对行使正当防卫的限制条件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正当防卫;防卫过当;限制条件
前言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当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任何公民都有实行正当防卫的权利。

但是,正当防卫作为一种特定的权利,只有正确地、恰当地行使,才符合刑法设立正当防卫制度的初衷。

法律对正当防卫的行使也规定了一系列的条件,只有在符合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依法实施正当防卫。

否则,滥用或不正确、不恰当地行使这项权利,不仅不能起到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甚至有可能侵犯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危害社会,形成新的犯罪。

因此,有必要对行使正当防卫的限制条件进行更进一步的确定和分析。

一、正当防卫的涵义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修改刑法,在第
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在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在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二、实行正当防卫的限制条件
(一)实行正当防卫的目的限制。

正当防卫作为国家赋予公民的一项合法权利,既不是一种惩罚,也不是一种报复,更不是一种私刑,而是在紧急关头通过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一定损害来达到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合法权益的一种手段。

我们可以将正当防卫依目的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我防卫;第二类是紧急救助防卫,即“关于对他人(包括法人和其他团体)的权利进行的正当防卫”;第三类是国家紧急救助,即“以保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进行的私人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的目的在正当防卫的概念中占有主导地位,目的的正当性表明正当防卫不是违法侵害,更不是对不法侵害人的惩罚,它具有正当防卫的性质,是一种有限度的防卫行为。

(二)实行正当防卫的时间限制。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只能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才可以实行正当防卫。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是
指不法侵害已经开始但尚未结束的持续状态,指不法侵害是正处于实际进行过程之中或不法侵害虽未着手实施但已迫在眉睫。

只有在这一时机,不法侵害的受害人或第三人才能对不法侵害实行正当防卫。

防卫时间不正正确,防卫的性质就会发生改变,实践中主要存在两种不适时的防卫:第一,事前防卫,即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也未形成紧迫威胁的情况下实施的防卫行为,由于这种情况下不法侵害并没有现实的发生,因此其行为不能视为正当防卫;第二,事后防卫,即在不法侵害结束后,对不法侵害人进行的防卫行为,由于已不存在正当防卫的时机,因此其行为不能视为正当防卫。

(三)实行正当防卫的对象限制。

实行正当防卫的防卫对象,必须是不法侵害者本人。

这是正当防卫的本质决定的。

因为正当防卫的目的是要排除和制止不法侵害,而不法侵害的行为来自侵害者,只有对不法侵害者本人的人身或财产及其他权益进行防卫,才能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国家、个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在实践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针对正在实施不法侵害的14周岁以下的人或者精神病人可以进行正当防卫,因为如果认为只有对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并具有主观过错的不法侵害人才能实施正当防卫的,不仅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背离了正当防卫的方法宗旨,而且在实践上是非常有害的;二是不法分割由二人以上共同实施时,如果每一个人都亲自直接实施了不法侵害的行为,对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实施正当防卫。

对于教唆犯和不在场的帮助犯而言,由于其教唆、帮助行为本身并不能单独直接造成对合法权益的损害后果,故
不能对其实施防卫行为。

(四)实行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是指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

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伤害,是区别防卫正当与过当的一个标志。

所谓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是指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之间的反差较大的情况。

所谓造成重大损害,是指防卫人对侵害人所造成的损害相对于侵害人的侵害行为所可能造成的损害来说,有较大反差,同时,防卫后果本身有较强程度的严重性的情形。

因此,笔者认为,正当防卫必要限度是指行为限度与结果限度二者的统一,主要应当以下列因素为标准:1、不法侵害的强度。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指行为的性质、这一行为对客体造成的损害结果的轻重以及造成这种损害结果的手段,工具和打击部位等因素的统一。

2、不法侵害的缓急。

在防卫强度大于侵害强度的情况下,确定是否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尤其应将不法侵害的缓急作为考察必要限度的重要因素,所谓不法侵害的缓急是指侵害的紧迫性,它对一定法益造成危险程度。

3、不法侵害的法益。

这是正当防卫所保护的法益。

一定的法益是正当防卫和不法侵害冲突的焦点,它在确定正当防卫必要限度中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我国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因此,防卫行为必须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否则便是防卫过当。


而首先,轻微超过必要限度的不成立防卫过当,只有在能够被清楚容易地认定为超过必要限度时,才可能属于防卫过当。

其次,造成一般损害的不成立防卫过当。

最后,上述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条件不适用于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所进行的防卫(无过当防卫)。

鉴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了无过当防卫。

即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2]高铭暄.中国刑法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甘雨需.刑法学专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陈兴良.正当防卫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5]高铭暄.刑法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6]高格.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7]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8]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序)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9]高铭暄.刑法肄言[m].法律出版社,2004.
[10]杨春洗.刑法总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1]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12]高铭暄.新编中国刑法学(上册)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3](美)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14]黄风(译).意大利刑法典(引论) [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5]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上编) [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16]姜振峰.关于正当防卫的几个问题的研究[z].刘守芬.刑事法律专题研究[m].群众出版社,19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