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明节的感言

清明节的感言

清明节的感言【篇一:清明节感悟】关于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句诗。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已有,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

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在起初,清明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那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这与此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

传说“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

因此在这天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对此,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上坟扫墓等仪式也多在清明举行。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洗浴,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

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洗浴、踏青的生动写照。

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踏青出游,亲近自然,是我们过节的主题。

对于现在的我们,寒食的习惯基本已消失,但这一段漫长的发展史不应该忘记。

铭记过往,珍惜现在,追梦未来。

感恩无数先烈们曾经的抛头颅洒热血,感恩国家给我们创造的和谐的社会环境,感恩父母给我们提供的幸福的学习环境,感恩学校的教育,感恩老师的付出,感恩同学的陪伴??感恩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感恩所有直接或间接帮助关心我们的人,用行动回报这一切!【篇二:清明节感想心得体会】清明节感想心得体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又一个清明节,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

站在烈士墓前,我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革命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

“桃花雨红英雄泪,碧海丹霞志士心。

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

”在中国这方热土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英勇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篇篇悲壮ji越的历史歌泣的悲壮史诗。

我们怎能忘记那一张张曾经鲜活的面容?让我们静静的追思,深深的缅怀,把最深情的思念和崇高的敬意,寄托在这鲜花和话语中??英雄们的事迹在身边回温,的确,他们用行动注解了对人民的赤诚。

他们强悍的手臂永远指向远方。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一个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穿过空间的缝隙,同学们的脸上写满了刚毅与坚强:永远不让英雄们失望。

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存死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拼搏。

新中国的今天,更离不开我们最可爱的人们——英雄先烈们。

如果没有你们,我们的国家就不会如此迅猛发展,我们也不会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作为当今的大学生的我们,要以先烈为榜样,深切缅怀先烈,牢记历史,明晰党史,双肩担使命,心头记责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把握现在,为新世纪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篇三:清明节感想100字】关于清明节的故事100字清明节日记100字篇一:清明节日记100字4月5日是清明节,我们放了三天假。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早上荔湾湖公园那里人山人海。

那里有舞狮爬杆表演、踢毽子、打羽毛球、舞蹈。

早上有很多人来看舞狮爬杆表演,踢毽子的人很棒,打羽毛球是我很喜欢的项目。

高兴极了。

舞狮爬杆最受人欢迎,首先是由队长出队。

队员们都在响彻夜空地为自己队的队长加油,下面的观众都被吸引住了。

舞蹈是夜晚的,当时人们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优点,转动的裙子徐徐张开。

昨天的清明节多么节目,多么美好啊。

篇二:清明节日记100字我过清明节大家过清明节肯定都去扫墓了,而我没有去扫墓,而是去爬了白云山。

那天一早,我和妈妈来到了白云山脚下。

我抬头仰望,我对妈妈说:“这么高的山啊!我一定要? 清明时节雨纷纷,又是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学校组织我们去给李兆麟将军扫墓。

到了中午我们准备好了黄色的鲜花,还有白色的花??我们来到了李兆麟将军的墓前,深切的缅怀革命先烈,我们把鲜花摆放在烈士的墓前,轻轻扫去了墓边的土,大家不约而同的给烈士三鞠躬??篇三:清明节日记100字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祭奠烈士、先人和踏青的日子。

每逢这一天人们带着鲜花或绢花,三五成群结伴为先人和烈士扫墓,以寄托哀思。

姥爷也带我去过烈士墓,那里有许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我们轻轻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不去吵醒他们的安息。

今年的清明节,妈妈要带我去踏青尽享大自然的美景篇四:清明节日记100字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介子推,保护晋国的大公子——重耳出逃,在饥寒交迫之际,为了不让重耳饿死,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给重耳吃。

后来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大王,要给介子推封官,介子推不肯做官,隐居到大山里。

有人为了把介子推逼出来,建议放火烧山,结果火烧了好多天,介子推依然没有出来。

等火熄灭后,介子推的尸体被人们找到。

重耳后悔不已。

为了纪念介子推,规定这一天为寒食节,后来就演变成如今的清明节。

清明节日记100字今天是清明节,果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我一大早起来,外面就下起了蒙蒙细雨。

奶奶提着从菜市场买的春卷皮回来了。

我们一家人一起卷春卷,我觉得很好玩,想试试,便吵着奶奶教我卷春卷。

我拿出一张春卷皮,卷入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左折右叠,终于卷好一个春卷。

虽然卷得不好,陷都露出来了,但这毕竟是我自己做出来的,我觉得特别好吃,吃得特别香,今天我过得真开心呀!篇五:清明节日记100字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介子推,保护晋国的大公子——重耳出逃,在饥寒交迫之际,为了不让重耳饿死,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给重耳吃。

后来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大王,要给介子推封官,介子推不肯做官,隐居到大山里。

有人为了把介子推逼出来,建议放火烧山,结果火烧了好多天,介子推依然没有出来。

等火熄灭后,介子推的尸体被人们找到。

重耳后悔不已。

为了纪念介子推,规定这一天为寒食节,后来就演变成如今的清明节。

篇三:清明节的来历100字清明节的来历100字(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清明的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扫墓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慢慢地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来历100字(二)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扫墓祭祖清明节踏青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

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

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游乐牵钩“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

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

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

《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