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
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
1、尝试回答的途径
1)从词源上看:哲学(philosophy)
源于希腊文中philia和sophia这两个词合成,指爱智慧
“爱”:Eros指“情爱”:代表一种本能的感情冲动及浪漫的情怀,它是人类与生俱有的。
Philia指“友爱”
Agepi指“博爱”:宗教里无私的爱
我们首先要确定一点:爱智慧并不等于拥有智慧,哲学家也不等于那些已经拥有了智慧的人。爱智慧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以苏格拉底为例)
也就是说,哲学称为爱智慧,所强调的是“过程”,是不定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wonder)。
2)从外延上看:哲学既不是神学宗教,也不是科学,它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东西。(罗素的观点)
第三章 哲学起源
1、哲学的起源:
1)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哲学的起源:哲学起源于好奇心,起源于一种惊异感。
2)对于人类整体而言,哲学的起源:
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 (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
所谓轴心时代,是指在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世界上的三个地方:印度、中国和希腊产生了哲学。这三个地方像三个点一样,构成了三种文化的中心与核心。而这一时期则被称之为“轴心时代。”
3)中国哲学类似的思考:金岳霖在论《道》中提出3个概念
西方:“逻各斯”(logos)
古印度:“梵”(梵我同一)
中国:道
2、西方哲学起源及其概念:
1)西方哲学起源:希腊哲学(从神话时代到哲学时代,即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
古希腊人开始思考问题时以自然作为认识对象(与人的认识心理与其宇宙观有关)
2)第一个哲学概念:
(1)亚里士多德:所谓“本原”(arche)就是万物从它那里来,毁灭之后又回到它那里去,万物生灭变化,惟独它不变的东西。
(2)在希腊语中,arche的两个重要含义:一个是开端,一个是主宰。因此,也译为始
基,即是开端又是主宰。在古希腊人看来,真正原始古老的开端也就是万物的主宰,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3)第一个哲学问题:万物本源是什么?
第一个提出并尝试回答的哲学家:泰勒斯
4)泰勒斯:
(1)主要观点:“大地浮在水上”:水是万物的本原
为什么使用“水”而不是其他自然元素表示本原?——使用日常生活中的感性事物来表示某种普遍一般的东西。水的流动性、易变性、可塑性和生命原则等等,正是化生万物的本原(arche)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
“宇宙充满了灵魂”:推动事物由本原生成变化的动力是灵魂
(2)其思想带来的转变:其一,他运用理智的推理亦即理性而不是靠诗意的想象或出于恐惧的畏惧对世界进行解释。
其二,世界上的万物变动不居,无限多样,而他尝试寻找变化和多样背后的统一性,从“多”中求“一”。
(3)此处考点:为什么说泰勒斯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思路:他是第一个提出……;其主要观点;其思想带来的转变(即历史评价)。
5)赫拉克利特:提出“logos”
(1)主要观点:“宇宙……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将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毁灭。”
(2)对其评价:一方面,火的概念,突出的是运动变化的永恒性。一切都在变化,唯有有变是不变的。
另一方面,变化也不是无迹可寻的,它有一定的尺度,而这个规定万物变化的尺度就是逻各斯(logos)。
6)Logos:希腊语原意:所言之事
在希腊哲学中,主要的含义有三种:
指对所有东西同等真实也同等可近的客观普遍规则(赫拉克利特)
指灵魂的理性部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指一种说明,或一种表述事物本质特性的说明,即定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哲学起源总概:
雅思贝斯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轴心时代” 金岳霖
《论道》
轴心概念
印度 公元前9—7世纪左右 梵
西方 公元前6世纪 逻各斯
中国 公元前6—3世纪 道
第四章 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哲学的研究对象的分类:
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通常使用的分类法)
第一部分:存在论(本体论)(ontology)
第二部分:认识论(知识论)(epistemology)
第三部分:伦理学(价值论)(axiology)
(由上到下等级增高)
第五章 哲学问题一:到的起源的问题
1、伦理学诸领域
规范伦理学(关键词:义务论、功利主义、美德)
元伦理学
应用伦理学(关键词:动物、死亡)
2、道德的起源:
1)日常生活与道德生活:
一方面,道德是人类生活的本质特征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到一些道德准则。因此,在没有按照这些准则来行动的情况下,我们就会感到内疚,而其他人也有理由责备我们。(关于是否应该撒谎的道德困境)
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道德要求我们作的事情似乎并不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的个人利益与道德要求有时候是相互冲突的。
2)格老孔(Glaucon)的论证(古代):
格老孔假设人本质上是只关注自我利益的(self-interested)。对一般人来说,最好是能法力无边,不必担心遭受惩罚,可以随心所欲无须顾忌他人;相反,最坏的情况是,人们柔弱无力,受尽欺凌却无力还击。因而,道德就是这两种极端情况折中的结果。
(1)格老孔的道德实验:如果有两枚这样的古各斯戒指(可以使人隐身),一枚戴在正义者的手上,另一枚戴在不正义者的手上,那么二者的行为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呢?
(2)格老孔的看法是:二者的行为不会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不论一个人平时是否遵守道德要求,一旦他拥有了隐形戒指,不必再因自己做下的错事受到任何惩罚,他都会去做他想做的事,而不是去做他应该做的事。
(3)格老孔提出的观点:一个人平时之所以会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当人们计算一下违反道德所必须受到的代价之后,只好依照道德的规定行动。而一个人一旦得到古各斯的戒指,他就可以完全不用担心违规会受到惩罚,也就是说他可以为所欲为,而一定不会有任何不利的结果。
3)霍布斯的论证(近代):
霍布斯在他的著作《利维坦》中,从三个方面表达了他对格老孔的自我利益理论的同意和接受:
第一,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以自我利益为导向的(self-interested centered),尽管表满上关心他人,但其实只是关心自己;
第二,人之所以选择在社会中生活,服从某些有关的规则,只是因为他们关心自己的安全,此外,别无其他的理由;
第三,如果我们并不关心我们自己,那我们就显得很愚蠢了,霍布斯称其为“愚夫”。因此,霍布斯关于道德起源的论证,又被称其为“愚夫问题”
4)哥梯尔(David Gauthier)的理论(现代):
哥梯尔是将“囚徒困境” 引入到道德论证来处理格老孔和霍布斯问题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哥梯尔的观点:道德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每一个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彼此妥协,签订契约,并以契约的规定作为个人行为准则的一个结果。
5)柏拉图之戒与托尔金之戒:
(1)格劳孔的诘问:一个人如果在被保证了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受到惩罚之后,人们还会不会遵守道德?
(2)柏拉图的回答是肯定的:不道德的生活之所以比道德生活更坏,是因为前者终将使人心魔难扼,灵魂沦丧。在柏拉图看来,凡有道德的人就会断然拒绝使用戒指,他们更乐意过内心和平而完整的生活,他们受道德原则的指导,不会容忍生活沦落到只剩下超凡的力量和自私自利。
第六章 哲学问题二:being的问题
1、存在问题的提出:
1)神话阶段
2)宇宙论阶段:
自然哲学的理论模式:寻求万物的最终的本原,并以本原为基础,设想了一套万物的生成原理。(本原及生成原理;宇宙生成和演化论;人类的起源以及生理、心理和灵魂的问题;社会秩序、伦理规范的形成和准则等问题)
3)本体论阶段(爱利亚学派)
爱利亚学派:重要的转折点。它对以往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批评性总结,提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将早期希腊的哲学从自然哲学引向本体论,成为了后来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逻辑起点。
代表人物:色诺芬尼、巴门尼德、芝诺
4)巴门尼德:
《论自然》:一条路,是,并且不可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道路,因为它通向真理;
另一条,不是,并且必然-不是,这一条路,我告诉你,是一条完全不能有所思想的道路。(女神告诉的寻求真理之路)
(1)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这两条研究的路径:
感觉——(现象世界)——非存在——意见之路
理性——(理性世界)——存在——真理之路
两条路区分体现了巴门尼德对自然哲学的批判态度,其目的就是要把人们关注的目光从纷繁杂乱、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引向常住单一的理性世界,因为只有常住不变的东西才是理性认识的对象。
(2)存在与非存在
巴门尼德赋予他的“存在”范畴以下五个特征或属性:
第一,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所以放在首位。
存在是不生的:这可以从起源上,从时间上两个方面来论证
存在是永恒的:也就是说,对于“存在”来说,没有什么本原的问题和时间的问题。
第二,存在是唯一的、是连续的和不可分的;
“存在不可分,因为它整个完全相同。它不会这里多一些,这样便会妨碍它连结;它也不会那里少一些,存在充盈一切。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因为存在只能和存在紧接在一起。” (巴门尼德 “存在”与毕达哥拉斯的“数”相区分)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
“存在自身静止在同一地方,永远停留在那里,因为强大的必然性将它牢牢地锁在有限的范围内,使它在各个方向都一样。”
在这一点上,巴门尼德接受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静止与运动的思想。(考点)
静止、有限、正义、善——(巴)完善的存在
运动、无限、不正义、恶
如何理解毕达哥拉斯的经典命题:“观众才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最伟大的人。”
毕达哥拉斯认为,对一场比赛而言,在运动员和观众之间有着一种关键性、本质性的对立,即:运动员是动态的行动者、实践者;观众则是静态的观察者、思考者
这是这种对立构成了毕达哥拉斯提出这一命题的直接原因。当他说观众是伟大的时候,他选择的是一种静态的生活,静态的世界观,对于他来说,静高于动,沉思高于实践。
第四,存在是完满的(形如球体)
“存在“有如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边都距离相等,它不应当在任何地方多一些或少一些。既没有什么非存在妨害存在的东西相联结,也不会在这里大一些那里小一些,它完全没有任何差别,从所有方面到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只有存在可以被思想、被表述,只有存在才有真实的名称)
思想/思维/理性——存在
感觉 ——非存在
一方面,思想的对象只能是存在,不能是非存在;
另一方面,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
巴门尼德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命题:“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 或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3)存在于非存在的对立
nonbeing ≠ nothing
所谓非存在,是指与存在相反的。
特征:有生有灭的、可分的、连续的、运动着的东西,因而是只能用感觉而不能用思想来认识和表象的东西。在这里,巴门尼德所指的就是现实的现象世界。
注意:存在与非存在——中国哲学 “有”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