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1. 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

从I.康德于1755年和P.-S.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说,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

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

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他们的新哲学世界观,始于19 世纪40年代。

他们关于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进行的。

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

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重视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研究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在社会中的发展规律。

恩格斯提出18世纪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等著名论断。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详细地研究了技术史,论述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对整个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有重要意义。

2.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研究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

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是STS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他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

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他们的成果时,必须做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研究生,是一群走在科研前列的人。

特别是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

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

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

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

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

另外,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可以帮助我们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

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我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

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它!第三周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也可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等,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主要原因有:1.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然界与人类是两个不同系列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通过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能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又反作用自然界,即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条件。

自然界对人有用,而人对自然界也存在着反作用。

理论表明:人的能动性与人的受动性是对立的统一当然,人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在这种制约下发展。

2.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最高境界:自然界是人居住的家园,一切活动都发生在自然界中。

没有自然界,人是无法存在的。

但是,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最高产物。

因此,随着人类的产生,纯粹的自然转变为属人的世界,自然界便因此成了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对象。

两者的密切关系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是协调的关系,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

2、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道路一定艰难,首先我国的经济不发达,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需要长期的教育发展和社会积累,最后一点是区域发展不均衡。

虽有不足,但依靠政府的努力和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最重要是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第四周:1.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

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同时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应当说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不奇怪的。

科学认识活动由科学家以及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进行,而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是充满社会性和主观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是人制造或创造的,内化着人的智慧、观念和目的;科学认识活动的对象是经过人的选择或加工过的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成果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所运用的语言是社会的、人为的;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因此,诸如有关当事人的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经济利益、专业背景、伦理观念、心理状态和价值目标之类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因素必然会对科学知识的内容或表达方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这些影响有些经过科学家的主观努力或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而避免或减少,有些则无法避免甚至倒是应当主动予以考虑和加以利用的。

说到底,社会因素乃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

首先,从《自然辩证法概论》书中对科学含义和本质的定义来回答,马克思对科学的本质有如下的深刻论述: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史一种社会的、精神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我个人觉得科学是在一定时期内关于真理的知识体系,它只是社会建制中的一部分内容,往往通过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来体现社会机制的价值观念,是指导实践的理论依据。

为更好的实现科学的社会目标和功能,必须结合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定期的检验科学理论,更好的理解科学,以调整完善科学理论。

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科学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不能免于怀疑和批判。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真理”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绝对的正确性。

放眼未来,就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

因为人是地球生物,有其天然的局限性。

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感观获取信息,而后通过思维作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

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永远是与客观事实有差距的。

比如说:理想气体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温常压下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因为这些气体分子的线度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

科学家们懂得他们的理论一开始就是近似,所以他们从未指望从其理论导出的结论与真实世界无丝毫误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