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人心肺复苏进展文档资料

老年人心肺复苏进展文档资料

快电除颤
9
双相与单相电除颤
双相波除颤仪优势
– 随经胸阻抗而变化,首次电击成功率较高 – 选择的能量较小,电流峰值较低或相对“恒定”,
对心肌功能的损伤轻微
研究表明双相波除颤器首次除颤效能达到90 %,较单相波除颤能改善短期预后,但未改 善存活率
推荐使用双相除颤器,首次除颤能量可先150J -200J
单相除颤选用360J
10
反复电除颤的处理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证实,单次除颤 +CPR方案较连续三次除颤方案效果好
首次除颤后,立刻进行5轮的CPR(大约 2分钟),再检查心律和脉搏,必要时 再进行另一次的电击除颤
再除颤能量选择可使用第一次的能量或 更高的能量
11
新指南的主要改变
生存链中添加第5个新环节:
– 删除判断有无呼吸时所采用的“看、听、 感知”三重确认法
– 对所有无反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如 仅有叹气样呼吸)者,立即启动急救反应 系统
2
新指南主要变更内容
将心肺复苏程序由“A-B-C”改为“C-A-
B”
– 大多数心脏骤停为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尽 早实施胸部按压及电除颤可提高存活率
– 部分救助者不愿意提供口对口人工呼吸
其它方法:
– 冰帽+冰毯+冬眠I号:1 ℃/h – 体内降温法:5 ℃/h(血管内冷却装置) – 体外降温法: 5 ℃/10min (体外血管冷却装置)
– 早呼救:如无意识或有效呼吸,立即启动急救系统 – 早复苏:尽早施行高质量的CPR,强调胸外按压 – 早除颤:胸外按压与快速除颤有机的结合 –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静脉、呼吸通道、监测 –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预防、治疗重要脏器功能
衰竭
– 如能有效地实施这些环节,目睹的院外室颤(VF) 所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可达现为室颤或无脉性室 速,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分钟后心律可转 变为心室静止
– 单纯CPR一般不可能终止心室颤动
8
CPR与电除颤谁先使用
谁快谁先原则
– 目击心跳骤停,AED或除颤器可以立刻获得, 应立刻进行CPR和尽早使用除颤器
– 目击室颤/室速,如除颤器已就位,立刻除颤 – 未当场目击的心跳骤停,先进行CPR,再尽
如暂时无法开通静脉通路,可采用气管内 给药,剂量为静脉给药量的2-2.5倍,并 用10毫升的生理盐水稀释
18
亚低温治疗
对院外室颤经抢救自主循环恢复后仍无意识 的患者,将温度诱导降至32—34℃至少24小 时,可能有益
开始降温的适当时间未确定,但应尽早开始, 简单有效的方法是30分钟滴注4℃生理盐水 30ml/kg/h(缺点:大量液体)
6
高质量CPR的其它要求
避免过度通气:8-10次/分 如果气管插管未建立,按30:2比例进
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用定量波形二氧化碳描记波监测CPR质
量和判断气管插管位置是否合适
– 如果Petco2 <10 mm Hg,试着改进CPR质量
动脉内测压:如果舒张压<20mmHg, 试着改进CPR质量
7
新指南主要变更内容
– 妥善使用机械通气,尽量减少肺损伤
客观地评估患者预后 实施各种康复性治疗
14
肾上腺素
大剂量肾上腺素仅能提高初始的自主循环恢 复和早期生存率,不能提高出院存活率或者 神经功能预后
仍推荐成人患者每隔3-5分钟经静脉给予肾上 腺素1mg(推荐等级:IIb)。某些特定情况下才 考虑大剂量肾上腺素,比如β受体拮抗剂或钙 通道阻断剂过量
如静脉不能顺利建立,可经气管内给予肾上 腺素,每次剂量为2-2.5mg,用生理盐水10ml 稀释
15
其它药物的使用
对疑似阿片类使用过量、未出现心脏停搏 的患者,在给予纳洛酮后进行辅助通气
对心脏停搏患者,不推荐常规给予硫酸镁, 除非有尖端扭转型室速
对疑似心肌梗死或心脏骤停的患者,不推 荐常规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或其他抗心律 失常药物
11.0%
无显著差异
( N. Engl. J. Med. 2010;363:423-33 )
4
单纯胸外按压与标准CPR对比研究
瑞典18家医学中心救治随机研究
1,276心肺骤停患者
单纯胸外按压
标准CPR
30天生存率
620
656
8.7%
7.0%
无显著差异
( N. Engl. J. Med. 2010;363:434-42 )
– 近年来,国际研究显示单纯胸外按压和标
准CPR的比较,5分钟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
与标准CPR的出院存活率相似。心脏骤停
后15分钟CPR,标准CPR较单纯胸外按压效
果要好些
3
单纯胸外按压与标准CPR对比研究
美国由911接线员指令 1,941患者
981单纯胸外按压 960标准CPR
存活出院率
12.5%
我国状况
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 受过CPR培训的公众和公共场所配备有
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地方有限 院外发生心脏骤停时,5分钟内能实施有
效CPR和电除颤的情况少之又少 大力宣传、推广新指南,培训更多的掌握
CPR基本技术的人员,对我国救治心脏骤 停病人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
新指南主要变更内容
简化“基本生命支持”流程
12
心脏骤停复苏后救治的初期目标
使心肺脑功能及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达 到最佳状态
转送至具有急诊PCI、低温治疗及有ICU 的综合治疗条件的医院
确定并治疗心脏骤停的诱因,预防心脏 骤停复发
13
心脏骤停复苏后长远目标
确定并救治可治疗的原发病,如ACS 支持及保护各重要脏器功能、减少其损害
– 控制体温,保患者存活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最 佳状态
5
新指南主要变更内容
强调高质量胸外按压
– 正确的胸外按压能产生动脉收缩压60~80mm Hg – 胸外按压能明显提高电击除颤的成功率,心室颤
动超过4分钟的患者,首次电除颤前胸外按压尤其 重要 – 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标准
• 用力按压(成人或儿童5cm)
• 快速按压(按压频率≥100-150次/分)
• 充分回弹(胸廓充分回弹,手掌不离开胸壁) • 减少中断(不应超过10秒) • 及时换人(每2分钟换人一次)
16
其它药物的使用
不再建议在治疗无脉性心电活动/心搏停 止时常规性地使用阿托品
对窄QRS性心动过速建议使用腺苷。但 不得用于非规律宽QRS波群心动过速, 因为它可能会导致室颤
17
血管通道和给药方式的选择
建议用套管针,首选穿刺前臂大静脉(头 静脉或贵要静脉等),备选颈外静脉
减少手背静脉穿刺,禁止在下肢开放静脉 通路(静脉瓣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