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学科代码:080802 学科名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主要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电力企业培养从事电力系统运行、分析和控制的理论研究,以及各种测量、控制技术与方法研究和仿真系统开发与设计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获得硕士学位,应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国内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具有创新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用一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专业资料及撰写科研论文;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健康的体格、健全的心理。

二、研究方向
主要结合国家能源基地尤其是内蒙古电网的发展战略趋势和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本着既要相对稳定又要跟上学科前沿发展的精神,注重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加强应用性课题的研究。

本学科研究范围涉及电力系统仿真系统的研制、电力系统运行方式规划、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措施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究与装置的研制、风力发电技术及并网和可靠性研究、高压设备试验及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设备运行状态的红外检测诊断技术和分析、设备防雷和防污、谐振、串联补偿技术的应用等。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是:
1、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与系统仿真
2、高压设备及电力系统试验测量技术
3、电力系统计算机控制
三、学制
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3年,一般为2.5年。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不超过一年,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从开题报告算起)。

少数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两年完成学业。

研究生课程学习完成后,按培养目标要求由学院进行中期考核,经全面评定,品德、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硕士生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较差或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应终止培养。

四、课程设置
硕士生培养实行学分制,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第一外国语和另行规定的课程外,一般课程每18学时计1学分。

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完成的总学分数不应低于32分。

具体分布如下:
1、必修课:
马列主义理论课(2门) 3学分
第一外国语 4学分
学位基础课(不少于3门)不少于8学分
学位专业课(不少于2门)不少于6学分
体育课 1学分
前沿专题讲座(含讨论班) 1学分
文献阅读及读书报告 1学分
教学实践 2学分
2、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门)不少于4学分
跨学科选修课(不少于1门)不少于2学分
3、补修课程:
仅对跨学科考入或以同等学力考入、本科阶段为、未开设相关课程的研究生开设,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2-3门本科课程。

补修课只记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使研究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硕士生论文的指导,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倡组成指导小组,既要发挥导师的专长和主导作用,同时又要注意发挥指导小组及教研室其他人员的作用。

硕士生应在第三学期或第三学期结束前,提交文献总结及选题报告。

论文选题应当是从学科领域提出的对国民经济发展或科技进步具有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鼓励硕士生选择面向工程实际、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课题。

对硕士生论文的要求:
1、论文工作应采用先进的实验手段、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所研究课题应有新的见解,使硕士生在科研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

对某些理论或生产技术问题力求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论文中对新见解有相当深度的阐述。

2、论文工作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广度和工作量。

论文应当是由本人独立完成,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计算无误、数据可靠、文句简练、图表精确、计量单位正确,要
能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从文献综述、选题报告、确定合理的研究方案、进行数据处理到得出科学的结论等环节,均应表明作者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论文一般应包括立题依据(调查研究和文献综述)、实验方法、数据处理、理论分析及结论,文末应附有参考文献及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整理的原始数据。

学位论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组织答辩。

答辩通过以后,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批准后,可获得硕士学位。

六、其它
本修订方案自2008年9月开始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将根据国家教育部及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有关新规定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