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及兴趣培养概述
柏峪中心小学崔胜超
[摘要]: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
[关键词]:兴趣心理倾向兴趣培养暗示教学法
兴趣的形成经历一个从认知、发展、形成的过程,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
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浓厚。
但不管人的兴趣是什么,都是以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
一、认识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自然的转化为学习动机。
兴趣是指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
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
一个人对某种事发生兴趣,就会注意它、接近它、研究它、直至掌握它。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新知识、探索新事物因果关系的一种认识倾向。
它是一种认知兴趣,是在求知需要基础上,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到学习的欢乐而形成的。
它既是过去学习的产物,又是促进今后学习的重要动力。
二、兴趣的发展
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木村久一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
素,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种形式、和经常性的工作,反映到师生知识交流场中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对小儿进行早期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小儿兴趣的培养,在孩子的许多兴趣刚刚萌芽时便将它无情地扼杀了。
其实,幼儿只要智力正常,极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
随着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孩子会对一些与愉悦刺激有关的事物或经验,以及能引起他联想的事物产生兴趣。
如:幼儿喜欢玩玩具,当他知道有些玩具是可能用手工制作的,他便会对手工制作产生兴趣。
三、兴趣的形成
人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以需要为基础逐渐形成的。
同时,兴趣又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的。
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总是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学习材料的有用性和趣味性、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新颖性和直感性是学生学习兴趣萌发的主要客体诱因。
在实际学习中,当这两种客体诱因为学生在心理上所接受时,学习兴趣便萌芽。
实际调查(见附表一)中发现有近8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一旦萌芽,他们便会时常体验到兴趣范围内的知识学习的愉悦和快慰,进而产生渴望学习某种知识,因此兴趣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随着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入学习,对新学习价值的不断认识,以及学习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提高,“自发性”追求愉悦和满足的心理将会朝“自主性”发展,便形成了对学习的兴趣。
四、学习兴趣的培养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
”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呢?参考前人经验,概括为以下几点:
1、尽可能的创造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数学美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但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
另外,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同一种东西所用的方法不同,所需的反应
时间也不一样。
如:语言描述需2.8秒,线条图画需1.5秒,黑白照片需1.2秒,彩色照片需0.9秒,而直接观看物体的原状只需0.4秒。
这几组数字清楚地表明,越接近实物的原状,人的感官接收信号所花的时间就越少,信息传输的速度也就越快。
这就是直观教学的好处,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就地取材(乒乓球、饼干、呼啦圈、水杯等)让学生去感受圆的特征。
这些东西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容易帮助学生理解。
2、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所谓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道德、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师生关系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即教育情感性。
我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差,我刚接手时,数学成绩在30分左右徘徊。
平时上课就是搞个小动作,调皮捣蛋干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在几天的接触中发现他非常机灵,为什么学不好数学呢?通过几次谈话事情搞明白了,原来是他调皮捣蛋,经常被老师批评,久而形成厌学情绪。
此后,教学中他只要有一点点小小的成绩就及时的夸奖几句。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他竟然在期末测试中考了70分。
因此,我们教师要学会赞美,哪怕一个被大家认为坏到极点的孩子,他身上也一定有那么一两点的闪光之处。
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一点,及时加以表扬、赞美,或许他就会从那一点开始转变……,会赞美的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那么你们之间的关系也就会越来越好的,学生对你的课堂也会逐渐喜欢起来。
3、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较之于教学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战略性的意义。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以师生、生生的合作性为主要形式,组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情感上的愉悦。
单一、被动、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处于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
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的思维不受压抑,而是处于“激活”状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如学习平方差公式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开展合作学习,老师深入到各组巡视,发现其中有特点的题,就让他们把编好的题写在纸上,送到前面,这样学生就会极积愉快地完成练习,而且分享成果,巩固知识,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4、细心的观察,合理的引导
兴趣的形成在儿童时期可塑性较大,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
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具有不确定性,有可能今天喜欢这个,明天有爱好那个,一天一个样,天天样不同。
因此,就要求老师信心的观察,甚至记录孩子一段时间中的生活点滴,帮助孩子分析,在适当的时机合理引导学生形成某一方面的兴趣。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历来重视理性的、逻辑的、显意识的思维活动,而忽视直觉的、情感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所以对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大多也是针对显意识领域的,很少涉及潜意识领域,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性。
暗示教学法的理论认为,认的学习活动时在潜意识和感情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显意识和潜意识交织的心理活动。
比如对数学,在学习之前,首先进行热身运动,摩拳擦掌,面带笑容,看着数学,大声说:“数学,从今天开始,我要喜欢你啦!”“可爱的数学,我要对你产生兴趣了。
”“教学,我会满怀兴趣地学好你!”每次学习数学之前都大声暗示自己,坚持三个星期,甚至更长一些时间,这些语言就会深入潜意识,一但进入潜意识,你对数学的兴趣就真正建立起来了。
总之,有了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学习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记住:我们不但要向学生传授语言并使他们掌握技能,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实验心理学》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1版
《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沈德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幼儿心理学》李红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