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组别n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10668281090.57①对照组10333383268.93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 <0.052.2不良反应两组均无不良反应。
3讨论《素问·气厥论》曰:“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肝热、心火、脾湿中阻和肾阴不足而使热毒内攻,脏腑受损,湿热久停,薰蒸气血而致肉腐失养形成口腔溃疡〔2〕。
口腔角化层过度增厚、过度角化,造成粘膜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而成为溃疡。
其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因其灼痛剧烈伴有流涎,影响进餐、语言,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双重压力。
本病多与细菌、病毒感染、消化系统疾患及功能紊乱、内分泌变化、精神神经因素、遗传因素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有关。
此病发病人群多为化疗及危重患者,中青年亦多见。
复合维生素B 可改善机体营养状态,补充B 族维生素,其中的成分主要参与机体的能量和三大代谢,起到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牛黄解毒滴丸方中,人工牛黄具有清热解毒、化痰定惊之功效,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用于高热烦渴、痈肿疮毒等;生大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诸药合用能清热解毒、泻火消痈、祛腐生肌,使溃疡得愈。
溃疡散为我院自行研制的复方中药散剂(处方尚在保密期),其外敷具有去腐生肌、解毒、活血、祛瘀、抗菌之作用。
治疗组含服牛黄解毒滴丸,使药物能够在口腔及咽部缓慢溶化且能够较长时间停留在口腔及咽部,持续发挥药效。
再配合溃疡散外敷,根据方解分析及实践,认为两药联用起到了显著效果。
再配合复合维生素B 片,中西药物合用的方法对于口腔溃疡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使用简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李秉琦.口腔粘膜病学[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7.〔2〕周文兰.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J ].西南国防医药,2004,14(6):635-636.(收稿日期:2012-01-11)基金项目:全军医学科研“十二五”第一批计划课题重点项目(BWS11J067)作者单位:610083成都,成都军区总医院(呼永河,周龙甫,沈毅);解放军452医院(钟梁,李静,孙薏,匡红,田卫卫,李硕,钟国成,刘爱琴);成都中医药大学(沈涛,谢春光,高永翔,黄秀深,由凤鸣,张丰华)通讯作者:呼永河,E -mail :huyonghe@vip.126.com.“湿入跷脉”理论初探呼永河,钟梁,李静,孙薏,匡红,田卫卫,李硕,周龙甫,沈毅,钟国成,刘爱琴,沈涛,谢春光,高永翔,黄秀深,由凤鸣,张丰华[关键词]湿邪;阴跷脉;阳跷脉;病候特点中图分类号R 2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188(2013)01-0083-03doi :10.3969/j.issn.1004-0188.2013.01.033阴阳跷脉是奇经八脉中的两条经脉,调节一身之阴阳,对其针灸临床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少有论述跷脉病症的证候及辨证论治特点,笔者从湿入跷脉的角度分析了跷脉的病候特点,以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病变。
1跷脉的循行路线及生理功能1.1跷脉的循行路线《灵枢·脉度》篇有曰:“(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前,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
”跷脉左右成对。
阴跷脉、阳跷脉均起于足踝下。
阴跷脉从内踝下照海穴分出,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从外踝下申脉穴分出,沿外踝后上行,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可以看出,阴阳跷脉的循行,多为一在身体之阳,一在身体之阴。
据《甲乙经》记载,申脉穴为阳跷脉起始穴,照海穴为阴跷脉的起始穴,一在踝关节外侧,一在踝关节内侧,几乎内外对称的位置上。
《灵枢·寒热病》曰:“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目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于阴跷阳跷,阴阳相交……交于目内眦。
”说明阴阳跷脉与脑关系密切,与其他经络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足少阴肾经,阴跷脉下别足少阴,上贯冲脉,在目内眦与四阳经相会。
阳跷脉与手太阳、阳维会于臑俞,与手阳明会于巨骨,与手阳明,少阳会于肩髃,与手足阳明,任脉会于地仓,与足阳明会于巨髎、复会任脉于承泣,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于睛明穴。
1.2跷脉的生理功能跷者,轻健跷捷也,可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与睡眠及肢体运动有关。
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奇经八脉考》曰:“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
”身体感受外邪及气血盈亏,所致的疾病易致跷脉阴阳失衡。
跷脉的生理功能包括沟通阴阳,连接五脏六腑之阴阳,运行卫气,与睡眠及肢体运动密切相关。
跷脉可调节脑之阴阳,因阴跷脉下别足少阴肾经,通脑海,阳跷脉下连足太阳膀胱经,阴阳跷脉至目内眦相合,上头入络脑。
若阴平阳秘,脑有所主,神有所依,则元神清明;若跷脉脉气不调,阴阳失衡,则如《千金方》记载阴跷为病则“卧惊,视如见鬼”,阳跷为病则“百邪癫狂”,因此跷脉是脑保持阴阳平稳,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1〕。
“跷者,捷也”,跷脉与身体的下肢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跷脉功能正常,则下肢矫健灵活,行动敏捷。
阴阳跷脉均起于然骨之下,行于下肢的内外两侧以及身体的前后,运行卫气。
白天卫气行于阳跷脉,阳气渐盛,目张苏醒;入夜,卫气行于阴跷脉,则阴气渐盛,目闭欲眠。
《灵枢·寒热病》指出:“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
”金代医学家张元素曰:“阳跷在肌肉之上,阳脉所通,连贯六腑,主持诸表。
”“阴跷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连贯五脏,主持诸里。
”《标幽赋》也曰:“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跷阴维任冲脉,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阴跷脉可调节一身阴经的经气,与五脏之气相通,阳跷脉主一身阳经经气,行于后布于表,与六腑之气相连,与阴跷脉分主一身之表里。
2湿入跷脉的病理机制《难经·二十九难》记载:“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阴缓而阳急,是指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
如某侧发生病变,则经脉拘急,另一侧则相对弛缓。
两跷为病,多见于癫痫、瘈疭等症。
故王叔和有“癫痫瘈疭,不知所苦,两跷之下,男阳女阴”的说法。
《脉经》总结了跷脉为病的脉象特点和临床表现,其曰:“寸口脉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动苦腰背痛,又为癫痫,僵仆,羊鸣,恶风,偏枯,痹,身体强……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又为少腹痛,里急,腰及髋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
”阳跷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相交,关系密切,故其为病,常出现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病症,如腰背痛,身体强直。
阴跷为病,肢体外侧肌肉弛缓而内侧肌肉拘急的足内翻、腿腹肌削,痿痹无力。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西南地区由于地域和气候的关系,高湿环境已经成为常态,人们更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
湿属阴邪,性重浊而粘腻,湿邪致病广泛,全身器官组织无处不到,且具有趋下性的特点。
跷脉起于足下,往往首当其冲受其侵入。
《灵枢·热病》记载“跷者,捷疾也。
二脉起于足,使人跷捷也。
”〔2〕。
跷脉有调节肢体运动及一身阴阳之气的作用,使下肢运动跷健灵活。
湿入跷脉的病理机制是湿邪入侵,跷脉阴阳失和,双下肢沉重乏力,行动不便,甚至痿废不用,因跷脉入属目内眦,临床上常见风湿性脊柱病患者伴眼部的疾病,出现目赤、流泪、眼痛、畏光等炎症表现。
跷脉上行头目,循络脉入脑,湿入跷脉,阴阳失调,气血不济,则清空受扰,心失所养,可见睡眠失常,嗜睡或失眠,心神不安,神识昏蒙,癫狂等症。
现代社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往往也会导致湿浊内生。
人们嗜食肥甘厚味,贪凉好逸,生活无规律,或情志内伤,气机不畅,湿邪内生,跷脉受累,导致跷脉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利,外则留滞于筋骨、关节,可见肢体偏瘫、下肢拘挛、转筋麻木、风湿痹痛、足内外翻、肩背腰腿病等病症,内则阴阳气血失调,卫气不畅,湿邪固着于脏腑经络,可见癫痫、失眠、多梦、健忘、癫狂等症。
脾主四肢肌肉,湿邪阻滞气机,影响到脾胃的运化水湿的功能,还会加重湿滞,跷脉功能失调,下肢运动失常,可见肢体肌肉酸痛沉重。
湿性粘滞,湿邪入侵,病证日久,湿邪久聚成饮成痰,痰湿结合,或化热,或成瘀,最终久湿入络〔3〕,跷脉受累,湿痰瘀纠结于跷脉脉络之中,脉气失畅,络脉瘀阻,形成跷脉瘀滞证,导致疾病缠绵难愈。
3辨证论治跷脉的病症多以针刺为主,针刺跷脉可调节人体阴阳,使阴阳调和,临床常取跷脉的穴位,如照海穴、申脉穴配以补泻的手法治疗癫痫、中风、足内翻、失眠等病症。
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提出了跷脉的辨证治疗:“阳跷则阴缓而阳急,阳急则狂走,目不眛。
”洁古云:里和表病,为阴不病而阳病,阳病则寒,其治风池、风府。
若在阳表,当汗,桂枝汤、麻黄汤;若在阴里,当下,承气汤。
阴跷病,阳缓而阴急,阴急则阴厥,足胫直,五络不通。
……表和里病,为阳不病而阴病,阴病则热,甘草干姜汤。
二跷之病异,治二跷之法亦异也。
”湿入跷脉病证是以湿邪入于跷脉,导致跷脉阴阳失调为主要病理特点的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运动不利,睡眠失常,脑病等,临床表现复杂,治疗以调和阴阳为主〔4〕,实则祛湿安跷,虚则补跷。
3.1寒湿阻跷证临床可见肢体沉重,痉挛麻木,伴有头昏、头重,眠多,眼睑沉重无力,神倦乏力,小便清长,舌胖有齿痕,苔腻,脉滑或濡缓或沉迟。
治以除湿散寒,温跷通络,方用桂附四逆汤。
常用药物有干姜、附子、肉桂、菖蒲、木瓜、配以半夏、陈皮、茯苓、薏苡仁等淡渗利湿之品。
针刺以温针取照海、申脉、阳陵泉、曲池、绝骨等穴位。
3.2湿热扰跷证临床可见四肢痉挛抽搐,肢体困重,狂躁不安,甚或发狂,痉厥,伴发热,头痛,头昏重,面赤,目赤眵多,流泪畏光,胸脘痞闷,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甚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濡数或滑数。
治以清热除湿,泻火通络,方用羚角钩藤汤合二妙散加减。
常用药物有羚羊角、钩藤、牛黄配以茯苓、黄连、泽泻、猪苓、黄芩、山栀、玄参等清热解毒利湿之品。
针刺以泻法取绝骨、申脉、阳池、照海、昆仑等穴位。
3.3痰瘀阻跷证临床可见手足挛急,下肢麻木疼痛,屈伸困难,甚或痿废不用,瘫痪,肌肤甲错,舌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
治以除湿化痰,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合导痰汤加减,常用药物有蜈蚣、穿山甲、地龙、当归、川芎、木瓜活血化瘀通络,半夏、石菖蒲、陈皮、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豁痰化浊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