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中央电大本科《环境水利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167
课程代码:00688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水利水电工程;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单项选择题
1.水体中某污染物的本底值就是(A)。
A.该物质在当地水体没有受到污染影响时的含量
B.该物质在过去的背景值
C.该物质在规划阶段采用的值
D.该物质在底泥中的含量
2.水利水电开发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最基本、最传统、最常用的一种是(C)。
A.清单法 B.网络法
C.叠图法 D.投资一效益分析法
3.移民安置目标的评价指标中的关键指标是资源指标和(B)。
A.生活指标 B.生态指标
C.生产指标 D.公共设施指标
4.水体污染发生的氧化还原作用属于(B)。
A.物理作用 B.化学作用
C.生物作用 D.生物化学作用
5.(A)是导致湿地的形成、发展、演替、消亡与再生的关键。
A.水 B.植物
C.动物 D.人类
6.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循环途径,最基本的也是与环境关系最密切的三种物质的循环是(B)。
A.氧、硫、氮 B.水、碳、氮
C.水、硫、磷 D.氧、碳、铁
7.化学物在水环境中吸收了太阳辐射波长大于290nm的光能所发生的分解反应称为 (D) A.水解反应 B.化学反应
C.氧化还原反应 D.光解反应
8.曝气作用能够使水体中(D)。
A.污染物迁移速度加快 B.污染物沉淀速度加快
C.底泥的污染物释放 D.溶解氧含量提高
9.生活饮用水的浑浊度一般不应超过(B)度。
A.1 B.5
C.15 D.30
10.当研究河段的水力学条件满足(C)时,可考虑应用零维水质模型。
A.非恒定非均匀,洪水波 B.恒定非均匀,形成污染带
C.恒定均匀,充分混合 D.恒定均匀,非充分混合
二、判断题
11.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是通过食物链来实现的。
(对)
12.液体中除汞外,水的表面张力最大,由此产生毛细、润湿、吸附等一系列界面物理化学现象。
(对)
13.湖泊水环境容量的特点就是混合稀释相对作用强,生化作用相对弱。
(错)
14.微生物是水体中的“清道夫”。
(对)
15.环境管理制度已经逐步走向法律化、政策化。
(对)
三、简答题
16.水环境的定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水环境是地球表面各种水体的总称,包括河流、海洋,湖泊、水库以及浅层地下水等贮水体。
在环境领域中,水和水体是相互有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
水就是指纯粹意义上的H20,不含任何杂质。
而水体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除了贮水体中的水外,它还包括水中的悬浮物、溶质、水生生物和底泥。
17.水体自净的含义是什么?水体的自净是哪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答案:
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污染物质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曾受污染的天然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水体的自净是水体中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种作用在天然水体中并存,同时发生,又相互影响。
(1)物理自净作用
物理自净作用是指水体的稀释、扩散、混合、吸附、沉淀和挥发等作用。
物理自净作用
只能降低水体中污染物质的浓度,并不能减少污染物质的总量。
(2)化学自净作用
化学自净作用包括化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其具体反应又可分为污染物的氧化与还原反应、酸碱反应、吸附与凝聚、水解与聚合、分解与化合等。
(3)生物自净作用
生物自净是地表水净化中重要而又非常活跃的过程。
对于某一水域,一方面水生动植物在自净过程中将一些有毒物质分解转化为无毒物质,消耗溶解氧,同时绿色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又有复氧的功能;另一方面水体污染又使该环境中的动植物本身发生变异,适应环境状态的一些改变。
河流的生物自净作用直接与河水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能分解污染物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河流的生物自净作用相应就越强、越快。
18.河流上建坝后,对坝下游河道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河流上建坝后,对下游河道也有很大影响。
一些处于“蓄水拦沙”运用阶段的水库,下泄的水流含沙量低,从而使坝下游很长一段河道的护岸、整治控导工程、桥梁以及滩地受到强烈冲刷。
如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刘家峡水库运用后,改变了天然水沙过程,使黄河宁蒙河段活动性增强、弯曲率增大,河道平滩流量减小;丹江口水库运用后也使下游河段有类似变化。
美国帕克坝运用后,下游河道冲刷长度达237km。
冲刷的泥沙又淤积在更下游的河道上,引起河道形态改变、河势调整。
这些河道河床形态改变、或淤积使过洪能力减小或冲刷使河床下切、水位下降都会给防洪、航运、引水、灌溉、沿河城镇建设、河口海岸线蚀退等方面带来种种问题。
当然河道冲刷下切可增加防洪能力,对维持航道水深也有有利的一面。
一般情况下水库调度增加了枯水期径流,提高了下游河段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
但由于下游河段的环境容量取决于水库调度运用,一些水库调蓄使下游河段流量剧减,引起河流萎缩进而导致水体稀释自净能力的降低,环境容量减小。
更有甚者下游河段间歇性缺水断流,从根本上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特点,水体环境容量严重丧失。
19.简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环境管理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复杂性
水利工程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工程集中,数量大,人员多,施工设备多,占地面积大等特点,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工区及其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环境管理的临时目标(主要指临时性建筑物的建设,拆除与生态恢复)与永久目标(主要指永久建筑物的建设与其不利影响的减缓或减弱)并存,使得管理工作困难
与复杂。
(2)区域性
建设阶段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建设活动所造成的,而各个建设区域的人类活动的情况又各不相同,因此环境的污染情况也各有不同。
环境管理必须根据这些区域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特别是大型的水利工程更应该如此。
(3)管理手段多样性
建设阶段环境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管理手段的多样性,建设期环境管理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等等。
这些管理手段往往同时或交叉使用,使得环境管理工作趋于完善。
(4)时序性
环境管理的对象较多,干扰因素也很多,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定时、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环境管理,从而使环境管理工作具有准确性和条理性。
四、计算题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