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急救技术
• 操作方法
• ① 操作方法: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 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用手掌握着刮 痧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 薄的一面对手掌,再确定部位进行刮痧。刮痧要 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 不要忽轻忽重;
• ② 刮拭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 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 ③ 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 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时间 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 ④ 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 糖盐水),并休息1 5~2 0分钟。
刮痧适应症
• 感冒、发热、头痛、中暑、 哮喘、心绞痛、颈椎病、高 血压、神经性头痛、肩周炎、 坐骨神经痛来自乳腺增生、小 儿消化不良等疾病。
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 至阳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肝俞 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操作:日月沿肋间隙由内向外斜刺; 胆俞向下或朝脊柱方向斜刺,勿深刺, 以免刺伤内脏;肝俞、胆俞可用大艾 炷灸至皮肤灼热;余穴常规针刺,宜 强刺激,久留针(可根据病情留针1~ 2小时),间歇行针以保持较强的针感。 每日2次。
• 加减:肝胆气滞加太冲、侠溪;肝胆湿热 加三阴交、阴陵泉;蛔虫妄动加百虫窝、 迎香透四白;发热寒战加曲池、支沟、外 关;恶心呕吐加内关、足三里;湿热发黄 加至阳、肝俞、阴陵泉。
• 中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 日月 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肋间
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胆俞 在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不可行刮痧疗法; • ⑦ 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
积刮痧; • ⑧ 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
位禁止刮痧; • ⑨ 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痧法,因为刮痧会刺激这类患者
发病。
放血疗法
• 放血疗法就是指用三棱针、粗毫针或 小尖刀刺破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 血液,以外泄内蕴之热毒,达到治疗 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消肿止痛,祛 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 活络之功效。
• 穴位定位
• 人中: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 /3与中1/3交点处
• 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 内关: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 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 肌腱之间。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 操作:实证、热证诸穴强刺激泻 法,百会可点刺出血,再开 “四关”(合谷向后溪透刺, 太冲向涌泉透刺),或同时针 刺“五心穴”(即百会、双劳 官、双涌泉);虚证、寒证针 灸并用,重灸,补法,神阙、 关元可用隔盐灸,或重灸“五 心穴”。
• 穴位定位
•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 脐中上4寸。
• 天枢: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
• 梁丘 :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 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 上2寸。
•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 内关: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 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但没落归没落,中医 可以急救病人的这个 事实,是无可否认的。
中医急救方法
1. 针灸 2. 刮痧 3. 放血 4 . 中医急救方剂
针灸急救
针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 多发病,而且具有可靠的急救作用。 早在几千年前就有用针灸进行急救、 治疗突发疾病的记载。临床上针灸 急救范围较广,具有方法简便,起 效迅速,经济实用等特点。针灸最 常用于晕厥、抽搐、胃痛、腹痛、
• 阴陵泉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 百虫窝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上3
寸,即血海上1 寸。 • 曲池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
髁连线中点
• 支沟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 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 外关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
• 其他疗法:
• ①指针:紧急情况下用拇指重 力掐按水沟、合谷、内关穴, 以病人出现疼痛反应并苏醒为 度。
• ②三棱针:适用于实证晕厥, 取穴大椎、百会、太阳、委中、 十宣。点刺出血。
• 注意事项:
• ①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症,应紧急 救治。针灸急救能收立竿见影之效。但患 者苏醒后要特别注意查找病因,明确诊断, 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贻误病情。
• 二、针灸治疗
• 1.治则 :苏厥开窍,实证只针不灸,泻法; 虚证针灸并用,重灸,补法 。
• 2.主穴:以督脉腧穴为主。人中 百会 内 关 合谷
• 加减:气厥实证配太冲、行间;虚证配足 三里、气海;血厥实证配行间或涌泉;虚 证配关元、膈俞、足三里;痰厥配中脘、 丰隆;热厥配大椎、中冲;寒厥灸神阙、 关元;牙关紧闭加颊车、下关。
• ②急救时患者应去枕平卧、注意保暖、保 持气道通畅,有条件的地方立即给以上氧; 医生应动作迅速、沉着冷静、不慌不乱; 应嘱咐患者家属加强护理,防止发生意外。
胃痛
一、诊断要点:又称“胃脘 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疼 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常伴 有胃脘部痞闷或胀满、恶心 呕吐、食欲不振、吞酸嘈杂 等症状。
• 操作: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中脘、 气海、神阙、足三里、脾俞、胃俞、 阿是穴等施行一般灸法或隔姜灸(中 脘、气海还可施行温针灸),并可加 拔火罐;期门、膈俞等穴不可直刺、 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其他腧穴常规 针刺,强刺激泻法,动留针20~30分 钟;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急性胃痛 每日治疗1~2次。
•常见于西医学的急、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 疡、胃痉挛、胃扭转、 胃下垂、胃黏膜脱垂 症、胃癌、胃神经官 能症等。
• 二、针灸治疗
• 治则:消食化滞、通调腑气、温中散寒、 理气镇痛,以针刺为主,泻法。
• 主穴:以足阳明胃经腧穴及相应募穴、郄 穴为主。中脘 天枢 梁丘 足三里 内关 公 孙
• 加减:饮食积滞加建里;寒客胃肠加灸神 阙、关元;胃痉挛加梁门;肠痉挛加上巨 虚、下巨虚;恶心呕吐加膈俞;腹皮挛急 加筋缩、阳陵泉。
• 其他疗法:①指针:取胆俞或其附近 的阳性反应点;以拇指重力点压10~ 20分钟。
注意事项:
• ①针灸对胆绞痛止痛效果较好, 对急性发作、病程短、无严重并 发症者疗效更佳。但在治疗中应 查明原因,结合病因治疗才能进 一步提高疗效。
• ②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忌食肥 甘厚味。注意保暖。
刮痧疗法
“刮痧”是用刮痧板
• ③ 刮痧时间:用较重刺激手法进行刮痧,每个 部位一般要刮3~5分钟。用轻刺激手法,每个部 位刮拭时间为5~1 0分钟。对于保健刮痧无严格 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满意、舒服为原则。
• 注意事项
• ① 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 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 刮拭部位;
• ② 刮痧出痧后1小时以内忌洗澡;
• 其他疗法:
• ①指针:取中脘、至阳、内关、足三里等 穴,以双手拇指或中指点压、按揉,力度 以患者能耐受并感觉舒适为度。同时令病 人行缓慢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即 可止痛。间歇5分钟,再重复操作1次。② 热熨法:将食盐和吴茱萸混合炒热,装人 布袋中,热熨脘腹部,至脘腹疼痛消失为 止。③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 灸适用于寒性胃痛。④刮痧:背部脾俞、 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 三里;下肢部足三里。
• 非常可惜的是,中医急 救学现在差不多快要失 传了,除了在我们农村, 真正用中医来急救人的 生命的,真的是凤毛麟 角。
• 其实
急救,中医不输西医
认为中医救缓不救急的观念完全是误解。
•为什么现代中医的急 救功能消失或者说萎 缩了呢?
• 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最主要的 原因可能在于:西药服用较方 便,西药的原理非常明确。相 对的,中医的理论较模糊,中 药服用非常不方便。在同样疗 效的情况下,人们当然愿意选 择用方便且原理明确的西医来 急救性命。这就是中医急救日 渐没落的主要原因。
• 《内经》,就有“苑陈则除之者,出 恶血也”的记载
适应症
内科、外科、妇科、伤外科、皮 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如高 热、头痛、痹症、腰痛、心脏疾 病、肺病、肝胆疾病、肾脏疾病、 各种痛证、跌打损伤、衄血、咽 痛、失音、齿疾等。
•
1、放血的部位:头痛取穴大椎和太阳。大椎用三
棱针点刺3-5针,上罐,大约出血5-10毫升。太阳穴放
寸。 • 阳陵泉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 胆囊穴 正坐或侧卧位,在小腿外侧上部,
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 寸。
• 太冲 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 侠溪 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
肉际处。
•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
内侧缘后方。
蘸刮痧油反复刮动, 摩擦患者某处皮肤, 以治疗疾病的 一种方法。
• 工具选择
• 刮痧板“是临床首选的刮痧工具 ,民 间常将一些边缘圆滑的生活用具可用 来刮痧,如光滑的铜钱、铜勺柄、瓷 汤匙等。
• 刮痧之前,为了防止划破皮肤,务必 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首选的是 由天然中药经科学配方和方法提炼加 工而成的刮痧专用油剂;也可就地取 材用香油、色拉油等作为皮肤润滑剂。
•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地的前下方。 • 建里:在上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 •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 梁门:在上腹部,脐上4寸,旁开2 寸。 • 上巨虚: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 下巨虚:在上巨虚穴下3寸。 •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胆绞痛
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突发性右上 腹剧痛、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为 主要特征,疼痛部位拒按、压痛或叩 击痛,并向右肩背部放射。常见于西 医学的多种胆道疾患如胆囊炎、胆管 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