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2017西南大学新闻传播专硕真题

(完整word版)2017西南大学新闻传播专硕真题

2017西南大学新闻传播专硕真题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一、名词解释1.深度性新闻深度新闻概念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

在西方有解释性调查性报道体裁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

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

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

要着重揭示原因WHY和怎么样HOW两个新闻要素。

电视深度报道难度大只是相对而言2.媒介系统媒介生态系统:媒介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

而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3.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

主题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是一篇消息的报道主旨,是新闻作品体现的中心思想,反映的主要事实或重要问题,是选择和组织材料的主要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

是作者通过内容所表达出的某种看法或主张,是新闻事实体现的基本观点和中心思想,体现作者的见解、意图和倾向。

4.英尼斯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1894~1952),经济史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也是麦克卢汉的老师。

他一生的事业可以从1940年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

早期的他是声名卓著的经济史学家和经济理论家,后期的他则沉浸在从古到今的经济与传播关系的研究之中。

他提出的主要理论为:媒介偏倚理论:媒介时间的偏倚和空间的偏倚。

前者是质地较重、耐久性较强的媒介,例如:粘土、石头、羊皮纸等,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得到较长时间的保存;后者是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白报纸等,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

因此,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其中之一的特性或两者兼具。

偏倚时间的媒介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的、宗教的、商业的、特权媒介,强调传播者对媒介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权威性、等级性和神圣性,但不利于对边陲地区的控制。

而偏倚空间的媒介是一种大众的、政治的、文化的、普通媒介,强调传播的世俗化、现代化和公平化,故它有利于帝国扩张、强化政治统治、增强权利中心对边陲的统治,也有利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5.媒介的受众定位媒介的受众定位,实际就是要发现那些信息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从而为某种媒介产品创造出市场需求的受众群体,以便针对这种需求进行产品决策。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需求=人口+购买力+购买意愿。

分析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都要将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

这三个要素中,人口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居于第一要素。

一般说来,当其他条件一定时,人口规模越大,消费者越多,市场规模越大,市场消费需求也越高,反之,亦能成立。

这一理论对于媒介的受众定位很有意义。

如受众定位是媒介实现市场占位的基础,不仅因为受众是媒介消费者,还因为媒介“双重出售”的特点使媒介的受众定位与媒介的广告效益联系在一起。

二、简答题1.简述大众传播的正负功能拉扎斯菲尔德与罗伯特.默顿在论文《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中,讨论了大众传播的两种正面功能和四种负面功能。

(正负功能论)正功能即:①赋予社会地位的功能: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能够赋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行动以显赫的地位,使它们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②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社会的普遍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使其感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从而强制其遵守社会规范。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又指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若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

”负功能如下:①麻醉精神——对受众的长期作用。

媒介提供伪环境,用符号构建媒介真实。

过度沉溺于表而信息和通俗娱乐中, 沉醉在虚幻满足中,失去社会行动力。

大众传播媒介易混淆"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媒介环境),大众对媒介过分依赖,而媒介带来的事实只是部分再现生活情景,不能代表一种社会趋向,若被人利用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②顺从现状。

对批判内容不予理睬。

信息的大量涌入造成信息过量,使人们对信息产生冷漠态度。

并促长了"社会服从主义"削弱公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把人变成顺从现状的单面人。

③降低审美水平和鉴赏力。

大众媒介要迎合大众的口味。

④媒介以兼价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施拉姆——媒介是时间的窃贼。

使时间在消遣、娱乐和平庸之中化为乌有。

⑤异化作用。

批判学派,马克思。

关注人在商品化社会中如何被商品异化,媒介广告。

⑥电影电视网络中大量的暴力血腥、色情内容和场面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影响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经验学派20年代、80年代研究。

⑦民族文化生存与文化认同危机。

卫星直接电视、网络的发展,带来了跨文化传播中国家主权问题,对社会制度构成潜在威胁。

对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造成冲击。

美国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话语权。

⑧人们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后人际间的社会交往互动逐渐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陌生。

"电视人""容器人"——指那些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连结的人,思想观念乃至行动方式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而完全成为一种收集媒介信息的"容器"。

2.简述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新闻事业的党性是指传播者站在一定党派的立场上,以该党派的利益和主张,作为选择和评价新闻事实的标准。

在阶级社会和政治环境中,新闻事业必然带有政党色彩。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三个方面。

1、思想意志:思想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政治要求: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组织原则:在组织上坚持和服从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的纪律。

三、操作题1.(材料:袁隆平)撰写300字左右的消息具体参照《新闻评论十讲》的相关内容,话题视角可以借鉴曹林等人的相关文章2.(材料:网络直播与网红)撰写150字左右的导语具体参照《新闻评论十讲》的相关内容,话题视角可以借鉴曹林等人的相关文章四、评论(材料:新闻记者表彰大会,讲中国好故事)撰写800字以上的评论具体参照《新闻评论十讲》的相关内容,话题视角可以借鉴曹林等人的相关文章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名词解释1.传播媒介传播媒介,也可称为传播渠道、信道、传播工具等,是传播内容的载体。

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一方面,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作为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

2.全媒体“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3.媒介偏见媒体偏见是指记者、编辑及其他新闻出品人的偏见,主要体现在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方式上。

媒体偏见无处不在,即便媒体人自己无法察觉或不愿承认。

当偏见成为习惯就变成了直觉,成为一种不加思辨的反射习性。

严格地说,所有的信息都是程度不同的偏见,所以,“拒绝偏见”就是拒绝所有信息。

那些高喊“拒绝偏见”的人自以为能够绝缘于偏见,其实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社会上既存的意识和偏见已经成为国际博弈的武器。

某些西方媒体或明或暗地鼓吹“中国威胁论”,迎合并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偏见。

不断升级的偏见又反过来影响公众认知乃至政府决策,“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便愈演愈烈。

这便是“冲突的螺旋”。

4.公共秩序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

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所确定。

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遵守公共秩序是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之一。

公共秩序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文明程度。

5.隐性采访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二、简答题1.简述媒介形态的历史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更新,各种新媒介相继出现,这些新的传播媒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体验。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新媒介时代,话语、事件成碎片化发生、传播、消散,转瞬即成历史,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审视自己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媒介形态中,探索这种媒介形态的演变过程,才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媒介的运用方式和发展趋势。

梅罗维茨在他的一篇文章中用"medium theory"来命名自己与英尼斯、麦克卢汉、莱文森等人对媒介的理论研究,他明确提出:之所以用单数"medium theory"来描述这个研究传统,是为了与一般的‘'media theory"区别。

medium theory着重研究每一个或者某一类媒介形态的特性和功能,从宏观的角度考察媒介形态的演变历史,研究不同媒介形态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本文由微博的产生提出问题:微博这种新媒介形态的优势在于哪些方面?从这个问题出发,对微博进行媒介形态分析即分析微博的技术特点、功能与特性;根据微博的功能特性,追溯微博与手机短信、IM、博客、SNS网站这些相关媒介形态的演变历史,分析异同,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以考察新媒介时代下新旧媒介形态的演变趋势;顺沿媒介形态变化的历史,分析了新媒介的产生及变化对社会各方面产生的一些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