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及保护目录1 引言 (2)2 生物多样性概述 (4)2.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4)2.2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5)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6)3.1概况 (6)3.2、面临的威胁 (6)4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7)4.1、自然原因 (7)4.2、人为原因 (7)5保护对策 (10)参考文献 (11)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及保护摘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生物多样性问题日趋严峻的现象,本文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背景、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意义,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面临的威胁以及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保护对策,着重对生物多样性原因和措施的探讨,旨在通本文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日后对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出自身看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保护对策(一)引言:1992年12月29日,由15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
从2001年起,每年的5月22日被改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此后,每一年都会有一个主题,2001年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Biodiversity and Management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2002年主题为“林业生物多样性”(Forest Biodiversity)等。
而今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
早在2006年第61届联合国大会就通过决议,宣布2010年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
今年5月22日,又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今年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促发展、促减贫”。
10月,在日本举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十次大会,这次会议将重申公约已有的承诺,并将减少生物多样性流失的承诺纳入到国家计划中,确保每一个缔约国都制定并通过一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家战略。
与此同时,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根据2010年5月1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得出结论:全世界并没有实现2002年制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未能在2010年有效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而相比起气候变化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样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依然非主流化,威胁因素继续增加,而要遏制这种趋势,急需将保护目标与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
从长远来看,生物多样性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一个主流趋势,全世界呼吁保护的声音不断。
就中国而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
但和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一些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使中国的生物多样性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对于普通中国大众来说,即便是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我们也没有更多的关注和目光投向这个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关的领域。
所以,本文旨在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前景进行全面探讨分析,以此来看生物多样性保护,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生物多样性概述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这一概念由美国野生生物学家和保育学家雷蒙德(Ramond.F.Das-man)1968年在其通俗读物《一个不同类型的国度》一书中首先使用,是 B io lo g y 和D iv e rsity 的组合。
上世纪80年代,“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缩写形式由罗森(W.G.Rosen)在1985年第一次使用,并于1986年第一次出现在公开出版物上,由此“生物多样性”才在科学和环境领域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
根据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根据最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所以,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具体表现在:1、食用价值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的来源,作为人类基本食物的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均源自生物。
2、药用价值生物多样性还为人类提供了药物资源。
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食用传统医药,它们多是动植物。
如中药用到了5100多个物种的动植物。
世界上现有药品配方的一半来自野生生物。
3、生态价值维系自然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改良土壤、涵养水源4、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必要条件,某些物种的消亡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失衡,甚至崩溃。
5、工业价值人类还利用生物多样性提供各种工业原料,如木材、纤维、橡胶、造纸原料、淀粉、油、树脂、染料、醋、蜡、杀虫剂和其他许多化合物。
6、培育新品种价值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特别是随着近代遗传工程的兴起和发展,物种的保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如目前大熊猫数量不足2千头(包括野外种群和饲养),保护它们的遗传基因多样性成了当务之急。
7、艺术价值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与生物也给人类带来美的享受,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
艺术家们以生物为源头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8、科研价值物种多样性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如仿生学的发展离不开丰富而奇异的生物世界。
飞机来自人们对鸟类的模仿;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
9、娱乐和旅游价值人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利用生物资源开展娱乐活动和旅游活动,如参观动物园和保护区、野外观鸟、赏花、森林浴等。
如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纳库鲁湖国家公园、坦桑尼亚动物保护区。
(三)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1、概况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拥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湿地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以及黄海、东海、南海、黑潮流域大海洋生态系;拥有高等植物34984种,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动物6445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3.7%;已查明真菌种类1万多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4%。
2、面临的威胁在IUCN 2009年公布的红色名录中,2008年全世界有2496种动物、8457种植物受到灭绝威胁。
中国的不少特有物种,如黑猩猩、蓝鲸、小熊猫、大熊猫、东北虎、华南虎、亚洲象、麋鹿、犀牛、藏羚羊、丹顶鹤、扬子鳄、中华鲟、水杉、银杏、红豆杉、阔叶苏铁、长白松等都面临灭绝威胁。
单从浙江的林业来看,浙江省木本植物1340 种, 属于珍稀树种85 种。
百山祖冷杉为世界濒危物种 , 长叶榧和白豆杉为浙江省古代子遗树种 , 银杏野生种仅浙西天目山幸存 , 普陀鹅耳枥和天目铁木分别在普陀山、西天目山有少量生长; 名木古树保护堪忧 , 如西天目山上的柳杉林 , 许多树已出现枯死迹象。
过去常见的华南虎、金钱豹、梅花鹿等一批野生动物已濒临灭绝。
所以,概括来说,其面临的威胁主要在于:1.部分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
我国人工林树种单一,抗病虫害能力差。
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
内陆淡水生态系统受到威胁,部分重要湿地退化。
海洋及海岸带物种及其栖息地不断丧失,海洋渔业资源减少。
2.物种濒危程度加剧。
2004年发布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则提到,近二三十年来,中国海洋底层和近层鱼类资源衰落,产量下降,渔获物组成低龄化、小型化和低值化。
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
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3.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
一些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栖息地丧失,野生稻原有分布点中的60%—70%已经消失或萎缩。
部分珍贵和特有的农作物、林木、花卉、畜、禽、鱼等种质资源流失严重。
一些地方传统和稀有品种资源丧失。
(四)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
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
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30年来,一方面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但另一方面,自然资源被蚕食鲸吞。
大规模无序的水电开发,湿地、森林、草场、海洋的破坏性利用,无一不在挤压原生态的自然空间,而这正是生物多样性赖以存在的基础。
自然空间被挤压,一些物种的栖息地越来越少。
例如:瓯江丽水段底栖动物种类2009年较 1972年减少了 17.65%,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减少了52.45%和10.87% 从组成上看,河蚬和螺类所占比例大大降低,而水丝蚓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这种变化主要与该段水域水文特征变化有关,一方面,上游玉溪电站的间断性发电使该流域水位变化较大,某些河段有时甚至会出现河床裸露的现象,加之采砂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河蚬和螺类的生存环境,使其数量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开潭大坝的建设,使南明湖形成了湖泊型的水体生态环境,水流减缓,沉积物和营养物的积累加剧,使水丝蚓等适宜于静水环境的底栖物种数量明显增加,从而改变了原有的溪流性河道底栖生物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