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

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一系列挑战,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

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二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

三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迈出坚实步伐,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是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工资分配关系进一步理顺,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上传者知盟网六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较快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和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我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我省坚持走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应对危机和复杂局面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持续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难度加大;我省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改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改善民生任务艰巨。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自身看,也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一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在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格局下,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依然突出。

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还不完善,统筹城乡就业的制度还不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需要加快推进。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尚未解决,社会保障经办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人才队伍建设与更好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尚不健全,充满生机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尚未形成。

四是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五是劳动关系领域进入矛盾多发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基层协调劳动关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薄弱。

六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比较薄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更为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破解“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等发展难题,不断开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坚持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实施就业优先和人才强省战略,健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本要求是: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强化政府责任和完善市场机制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节就业、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实现富民强省做出积极贡献。

2.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牢固树立人才优先的理念,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深化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观念,完善体制机制,改进管理方式。

积极探索,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

4.统筹协调,持续发展。

立足省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城乡及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统筹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把握改革的力度、时机、节奏,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5.强化基础,提升能力。

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比较完整、不断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工作体系和信息网络,加强队伍建设,加快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增强公共服务可及性,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二)主要目标。

1.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就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失业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600万人以上,转移农业劳动力5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2.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227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00万人。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068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19万人。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30万人。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25万人。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87万人。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稳定增长,60岁以上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普遍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待遇,并逐步提高待遇水平。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在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5%、70%和70%。

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卡数量达到6000万张。

3.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确立我省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建成人才大省,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河南振兴奠定人才基础。

人才资源总量达到94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60万人,高、中、初级比例为10∶38∶52;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60万人;每万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0人。

4.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公务员管理机制更加健全,科学分类制度基本形成,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

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并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军队转业干部得到妥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法逐步完善。

5.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

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同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决定和调整机制不断完善。

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职工平均工资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行业间、群体间不合理的工资差距得到遏制。

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

6.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各类企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进一步完善。

劳动标准体系更加健全。

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更加完善,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事机构实体化基本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调解员、仲裁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得到加强,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2.5%。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更加完善,以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为基础的预防预警机制基本建立,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7.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均等化、广覆盖、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机构比较健全、设施设备更加完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服务流程科学规范、服务队伍素质优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三、“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