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笔

最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笔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笔导语: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笔【第一篇】:浅谈家庭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普天下的父母哪个不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

却忽视了直接影响孩子学习、干扰好像生活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及家庭的人际关系等家庭因素有着直接和间接地关系,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

家长是孩子最近距离接触的成年人。

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在这个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家长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那么影响最大、受害最深的就是孩子。

因为这个时期,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均没有发育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任何不良因素都可能误导他们的心理航线偏移。

据康奈尔大学统计,中国人的第二大疾病:现代忧郁症,青少年是高发群体。

而青少年的双亲中有一人患有忧郁症,其子女患有忧郁症的可能即可增加10倍。

另据调查显示,吸烟的青少年中,有81‰的家长是吸烟的。

他们吸的第一支烟,往往就是从家里的烟盒里拿的。

经常有家长抱怨道:“这孩子也不知道像谁,又自私,又暴躁,一点也不听话。

”其实我们静心思考,孩子的这些问题多与家庭教育有关。

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溺爱型:家庭成员多是4、2、1型,既祖父母、父母、孩子,过着“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生活处处为孩子着想,有好吃的给孩子吃,有好穿的给孩子穿,剩饭剩菜父母吃,脏话累活父母干。

他们的“小皇帝”、“小公主”地位被父母不断奉献的仆人姿态巩固的坚不可摧,他们盛气凌人的行为被受昏了头脑的父母“理所当然”地默认和激化。

将原本幼小纯净的灵魂一步步引向自私、孤傲的深渊。

在家庭生活以外,就会有失落,心理失衡和因缺乏集体合作能力而处处碰壁。

心理调节不当就会引起抑郁、焦虑、心理闭锁等心理疾病。

遇到稍大的挫折,就会因心理抵抗力差而被击倒,甚至出现自杀等严重的心理危机。

二.专制型家庭:父或母权利专制。

不管对错要以自己的要求为标准,不能客观冷静地处理问题,不能与子女沟通。

解决家庭矛盾的方法简单粗暴,轻者连骂带损,重者拳脚相加。

此类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专横。

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给孩子的心理造成的伤害更大。

因为他们的家庭可能随时爆发这样或那样的战争,生活是动荡的。

他们的父母,在他们面前表现的是人际关系的劣性,是痛苦的制作者。

使孩子厌倦家庭,敌对父母,更容易去寻找新的温暖——早恋。

三.放任型:此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任其自由发展,发现问题再横加指责。

孩子可由于事前没有指导,事中没有规定,事后多加指责,再加上孩子出来问题和解决问题又多表现为不成熟、不稳定,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退缩、内向、抑郁、不自信的个性。

专家认为孩子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失落、人性扭曲等情绪或行为的严重失衡,严重的还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当然过多的溺爱与营养过剩一样,同样会引起危害身心健康的副作用。

长期精神的高度紧张,极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和疾病,形成不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而不正当的“矫正”欲速则不达,也会事与愿违,起到不良效果。

家庭的因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交往以及青少年时期心理发育本身的矛盾积聚在一起,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会引起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父母是孩子最近距离的接触者,能及时地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父母正确的情感支持行为,可以减轻孩子的社交退缩、自卑、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

父母的科学指导,就会避免孩子步入心理误区,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这个多事之“春”。

那么作为家长,英爱怎样进行科学正确的心理指导呢?一.家长要有正确观念。

家庭教育不等于家庭教训,而是帮助,不是与孩子对立面、耳提面命,而是和孩子手拉手、肩并肩、携手同行。

1、在教育过程中要用科学的、理性的、孩子乐于接受的、循循善诱的教导以及母女间的悄悄话等形式进行。

多看孩子的优点,欣赏其闪光点。

事实上夸大孩子的正面性就等于缩小孩子的负面性,也就等于让孩子的心灵永远沐浴在阳光下。

不要随便打骂孩子,伤孩子的自尊心。

用拳头解决问题,只能适得其反。

2、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了解到孩子为什么“烦”,并能理解孩子,以至于更好的帮助孩子。

家长还有摆正自己的心态,处处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行动重于说教,不能教育孩子要“心胸开阔、心地坦荡”,自己遇事却心胸狭窄、嫉世妒人。

因为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父母,学习父母。

通常,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孩子的一些好的行为,都会被自己不经意的自我放纵而轻易抹去。

二.要尊重和理解孩子。

尊重和理解是正确教育孩子的前提,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他们有了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感情世界。

孩子的每一个情绪的反应,都有他这个年龄段充分的理由。

这些理由在我们看来可能有些是小题大做,十分夸张。

但对于孩子来说,却都是真切的情感体验。

家长只有站在尊重和理解的角度,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

三.要鼓励孩子表达和发泄。

既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爱,又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是小,都要用心倾听他所说的话,这样,既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还要给孩子发泄的机会,因为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地宣泄,可能后患无穷。

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父母要主动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交给孩子,和孩子一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当然还要身教胜于言教。

如果我们生活态度积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为之不懈地努力,遇事能正确对待,及时化解问题,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教孩子学会克制。

要让孩子懂得合理宣泄的同时,也要懂得克制自己。

如果孩子缺少这一认识,结果也是令人担忧的。

孩子在遭受失败而痛不欲生时,父母一定要给予安慰,表示同情。

但还要让他懂得:在哪儿跌倒、就要在哪儿爬起。

如果从此自暴自弃拒绝努力,将是十分愚蠢的。

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原则:人不能让消极的情绪驱使,而去伤害自己和他人。

总之,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孩子长大以后成为健全的人,就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为人父母开始,就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情感,铸造孩子健康的人格,并把这项工作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而不懈努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笔【第二篇】:幼儿心理健康很重要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

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

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亲可敬。

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

“我”是独特的,“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孩子成长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失败、消除恐惧的技能,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例如孩子怕黑,不敢独自一人睡觉,父母可在3岁孩子的卧室放一盏调光台灯,而对4岁的孩子,父母则可关灯,让孩子边听录音磁带里的故事边进入梦乡。

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

孩子的心理健康跟家长的关注度有很大关系,经常受到父母关注的孩子则有利于养成开朗自信的个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笔【第三篇】:为学生心理健康担忧昨天上午第四节课时,正在办公室处理公务的我,突然听到办公楼传来一阵女生急促的哭声,赶紧请办公室司马主任前往查看。

十几分钟后,司马主任回来告诉我:通过调看学校监控录像得知,哭声来自高中某年级某班的一个女生。

现在该班班主任正在年级办公室向该女生了解相关情况。

中午放学回到家后,我还是不放心,这个女孩的哭声让我很揪心:到底是什么事情让这个女孩在公共场所大哭呢?我又电话联系了该班班主任Z老师,Z老师告诉我:女孩、女孩的母亲、班主任老师、政教处主任正在政教处办公室处理此事。

也许当着女孩及家长的面不好说,Z老师的欲言又止,让我感觉这个女孩的哭声不一般。

下午第三节课,Z老师来到我办公室,向我详细介绍了女孩哭声的由来:女孩性格比较孤僻,受诸多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的影响,一段时间来,女孩心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上青春期的萌动,女孩精神有点错位,经相关医疗机构鉴定:女生患有轻度精神障碍。

最近一年多来,不知怎么回事,有这个女孩类似情况的学生,学校还不止一个。

去年四五月份,初中部的一个男生,也患有轻度精神障碍,对师生产生了一定的攻击幻觉,为此,还在相关医院治疗过一段时间。

调查得知,男孩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导致男孩性格孤僻;去年底,高中部一个男生,下午周周练时,突然离校,并留下一段偏执之语说:人生无趣,想离开这个世界。

第一时间得知此消息的老师,连忙调动所有能调动的力量进行寻找,一直忙碌到当天深夜男孩回家为止。

据说,这个男孩当时已经走到河边,且在河边徘徊了好久,不知为何?他又鬼使神差般地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事后,班主任向我客观地诉说了男孩家庭的特殊及他的种种离奇偏执的表现。

面对该男孩轻度的精神障碍,不得已,学校多次与家长沟通交涉,请求家长务必高度重视,加强对孩子的监管,以防不测。

前段时间,学校行政会上,有干部向我报告了高中某班一个男生表现异常的情况,该干部说:每次上课,该男生要么坐在教室后面的地板上,要么随意进出教室,想上课就上课,不想上课就独自外出。

性格孤僻,眼神呆滞,根本不听老师招呼,与同学几乎没有交流。

事后,班主任告诉我:这个男孩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他也患有轻度精神障碍。

记录以上四则事例,需要一定的勇气。

要不要记录以上四则事例,我有过犹豫,有过徘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