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二题》牛汉
主题思想
作为一个诗人,牛汉的散文都带有浓厚的诗意。
《父亲,树林和鸟》就是一篇含蓄的散文诗。
它简练而又传神地描写了父亲对林中之鸟的生活习性的熟悉,对群鸟那充满生机、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的热爱与向往之情,一个寄情于自然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但文章的末尾突然话锋一转,父亲的一句“鸟最快活的时刻,向天空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的话,不仅使“我”惊愕,也把读者从柔美平和的人与自然浑然交融的境界,一下子拉回到严峻乃至残酷的人世现实中。
最后一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使作者对人世间那些揣透真诚与善良的弱点,而又无情地遏制自由、残害生命的人及其势力的愤怒谴责,得到含蓄、凝练而有力地表达,体现出作者对人生与历史的沧桑感受。
《早熟的枣子》则是对作者写于80年代初的同题诗歌的生动诠释。
醉熟的枣子“看上去总觉得有点异样”,因为它不是正常地成熟;而虫蛀枣子的红色更是苦难所催生的颜色,是大树母亲绿色胸前凝结的一滴受伤的鲜血。
“早熟的枣子”这一中心意象,典型而形象地浓缩了作者苦涩又独特的人生体验,从而成为他们这一代人“命运的图腾”:正当青春焕发之时,一腔真诚的理想经受了猝不及防的现实无情打击,而为了能获得一个灿烂的结束,“我也把自己生命的全部能量在短暂的时间内英勇而悲壮地耗完”了。
这一首诗歌和这一篇散文,可以说是作者自己和具有同样经历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的写照,也是他们痛苦悲伤中更执着于理想追求的一份宣言。
艺术特色
注重情景与意象的对应契合,使长期凝聚或瞬间爆发的感悟具有物象的可感性,是牛汉散文的艺术特色。
《父亲,树林和鸟》是在是在惊愕的一瞬间点出题蕴的;而《早熟的枣子》的意象则是长期凝结而成。
感受以鲜明独特的形象熔铸在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反思中,但前者是取对童年直接回忆的视角;后者则从几年前一首诗作的写作萌动说出对人生历史的审视。
作者简介
牛汉,七月派成员,著有诗集《温泉》、《沉默的悬崖》等,代表诗作有《华南虎》和《悼念一棵枫树》。
原文阅读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
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上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林子里有不少鸟。
”父亲喃喃着。
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我茫茫然地望着宁神静气的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
“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还有鸟味。
”父亲轻声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味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鸟也有气味?”
“有。
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动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舒畅的呼吸着,深深的呼吸着。
”
“鸟要准备唱歌了。
”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乐的时刻。
”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乐。
过了一会儿,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是向天空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
“为什么?”我惊愕的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个猎人。
早熟的枣子
八十年代初,我写了一首小诗《我是一棵早熟的枣子》,有一段《题记》:“童年时,我家的枣树上,总有几颗枣子红得特别早,祖母说:‘那是虫咬了心的。
’果然,它们很快就枯凋。
”诗不长,抄在下面:人们
老远老远
一眼就望见了我
满树的枣子
一色青青
只有我一颗通红
红得刺眼
红得伤心
一条小虫
钻进我的胸腔
一口一口
噬咬着我的心灵
我很快就要死去
在枯凋之前
一夜之间由青变红
仓促地完成了我的一生
不要赞美我……
我憎恨这悲哀的早熟
我是大树母亲绿色的胸前
凝结的一滴
受伤的血
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
很红很红
但我多么羡慕绿色的青春
经过几十年心灵艰难的反刍和人生的造化,这点如萤火般闪光的记忆在我的生命中竟然幻变成为一个诗的意象。
祖母生前当然想不到,就连我也说不太明白这颗痛心的红枣怎么变成了我命运的图腾?有许多年,我确实
觉得自己就是一颗被虫子咬了心的枣子,因而我也把自己生命的全部能量在短暂的时间内英勇而悲壮地耗完,为了能获得一个灿烂的结束。
童年时,入夏以后,总眼巴巴地望着满树青青的枣子赶快能成熟起来,想寻觅几颗先红的枣子尝新。
说来也怪,每颗枣树,只有几颗先红的枣子,而且红得特别透。
幼小的枣子成草青颜色,渐渐地发白,渐渐地大起来,这时摘一颗吃,枣肉像木质一般,苦涩得钻心。
后来在枣子的顶端,枣把的周围,出现了一小圈儿红,仿佛是由仙人妙手画上去的,这一小圈儿红,一天天的扩大,远远望去,每颗枣子都在微微地笑,枣子一定都做着美梦。
枣子的红圈儿大了,汁液多了,但酸得很,还不好吃。
母亲制作醉枣,专门摘这种红圈子大了的枣子。
枣子从小到大,从草青和苦涩到发白变酸,从酸到酸甜,最后达到纯甜,这与人的生命的不断地成长和变化是多么相似啊!用酒醉枣显然是起着催化作用。
醉好的枣子比自然成熟的红枣还要大,它泡泡的,但醉红的大枣看上去总觉得有点异样,因为它毕竟不是正常的真正的成熟。
深秋季节,从树上打下来的红枣,那么有弹性,又红又亮,落地时一个个都是活蹦乱跳。
醉枣时,枣子被封在瓷坛里闷好多天,枣子当然是非常痛苦,然而,我们却又喜欢吃醉枣,它比自然成熟的红枣的味道还要醇chun美。
童年时,天天巴望着枝叶葱葱的枣树。
虫子咬了心的那几颗先红的枣子,总是挂在高高的树梢上,它们最多不过三五个,通常就只有一颗。
但只要被我发现,我一定能想法子弄下来。
我小心地攀到树的高杈上,如果手够
不到,就用手摇那一根细细的枝子。
虫咬了心的红枣,一般很容易就可摇下来。
但我不吃风吹下来的红枣,它们有瘪又皱,只剩下一张薄薄的发苦的皮儿,没有多少肉。
枣子被虫刚刚咬心,一两天之内弄下来,枣子的肉还没有被虫子掏空,虫子先噬咬靠枣核儿的那一小块,因此,枣肉大部分还在。
这种先红的枣子吃起来还挺解馋,特别甜,比正常成熟的红枣还要甜。
但必须小心地吃,先把枣子用嘴咬成两半,把那条万恶的又肥又白的虫子去掉,我总要用脚噗嗞puzi一下踏烂它,再把靠核儿的一层褐色的虫清除干净,这才可以闭起眼睛尽兴的吃它,一点一点地享受。
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楚,八十年代初,我怎么突然写了那首《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的小诗。
六七十年代,我常做许多恶梦,几次梦到虫子一口口地咬我的心,直把我咬醒了。
但是,我怎么突然的记起了祖母的那句话,真说不清了。
祖母的那句话,使我想到了枣子的痛苦,而且晓得枣子为什么一夜之间红起来的那种悲伤。
提示
“早熟的枣子”这一中心意象,典型而形象的浓缩了作者苦涩又独特的人生经体验,从而成为他们这一代人“命运的图腾”:正当青春焕发之时,一腔真诚的理想经受了猝cu不及防的现实的无情打击,而为了能获得一个灿烂的结束,“我也把自己生命的全部能量在短暂的时间内英勇而悲壮的耗完”了。
这一首诗歌和这一篇散文,可以说是作者自己和具有同样经历的一代中国人知识分子的命运写照,也是他们在痛苦悲伤中更执着于理想追求的一份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