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备考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文言文阅读 (共16题;共207分)1. (5分)课外阅读。
约不可失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③罢:停止,取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________②是日,饮酒乐,天雨________③公将焉之________④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_______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2. (15分)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本文选自()A . 《战国策》。
B . 《韩非子》。
C . 《山海经》。
(2)成语________出自这则文言文。
(3)下列成语中的“释”字与例句中的“释”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因释其耒而守株A . 解疑释惑。
B . 冰释前嫌。
C . 手不释卷。
(4)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画上“________”。
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5)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 . 以为每天守在树桩旁边就能捡到撞死的兔子。
B . 光顾着捡兔子而荒废了田地,顾此失彼。
C . 对于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
D . 错误地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来看待。
3. (14分)阅读理解。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给加点字注音。
涉________ 坠________契________ 矣________(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涉:________之所从坠:________此:________(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遽契其舟。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4)读完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4. (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给下列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盂沧孰汝(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两小儿辩斗________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③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④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⑤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两小儿辩日》全文。
(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5)“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6)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7)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8)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9)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________。
5. (2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盂沧孰汝知乎(2)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两小儿辩斗________②我以________日始出时去________人近③及________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④孔子不能决________也⑤孰________为汝多知________乎(3)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
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6. (8分)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嫦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1)“嫦娥奔月”中的“奔”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A.紧赶,赶忙或赶急事;B.奔走,急跑。
】这个读音还能组成词语________。
它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_,可以组成词语________。
(2)给下列下划线的字注音。
羿________请不死之药蟾蜍________(3)嫦娥是怎样飞上月亮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4)故事为什么说嫦娥飞上月亮变成了丑陋的蟾蜍?(5)远古人借助神话寄托自己的幻想,在《嫦娥奔月》中,人们的幻想是什么?实现了吗?请举例说明。
(6)你还积累了哪些带“月”字的成语,请写在下面。
(至少2个)7. (12分)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文中“芒芒然归”中“归”的意思是()A . 归还B . 逃跑C . 回家D . 归类(2)宋人疲倦的原因是什么? ()A . 没睡好觉B . 拔苗累的C . 生病D . 锄草累的(3)通过这个故事,你能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 ()A . 禾苗要长得快,就得往上拔一下。
B . 要“尊重自然规律,违背规律,欲速则反为害”。
C . 拔禾苗一次不能太多,否则太累。
8. (13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2)解释下面划线字的意思。
①与群儿戏于庭________②众皆弃去________③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3)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9. (10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B . 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C . 而不求偿:报偿D . 邑人畏服之如是:同乡10. (5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越人种稻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桔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泻水种黍,弗对,而仍其旧。
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所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1)解释下列字。
①盖:________②鄙:________③兵:________④偿:________(2)翻译最后一段。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3)文章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方法?(4)这两个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5)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11. (6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 ,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注】①引:引来,使出现。
②邑:同乡。
③文不识:人名。
④与:帮助。
⑤资:借。
⑥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划线的词。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②遂成大学________(2)根据意思写由文中的原句。
①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②匡衡于是帮助那个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
(3)像这样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还有:________。
(4)匡衡为什么给那个大户人家做工而不要报酬?12. (19分)课外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 期待B . 期望C . 一起D . 约定(2)“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 理睬B . 顾虑C . 回头看D . 照顾(3)“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译是()A . 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
B . 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C . 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
D . 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4)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B .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 .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 .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_________的道理。
()A . 待人有礼貌B . 做人要守信C . 说话要有理D . 知错要改正13. (27分)课外阅读。
铁杵磨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