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654新闻采访写作200610

00654新闻采访写作200610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65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 961年5月,有位中央领导同志说:报纸工作人员是什么人?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

报上的一切文章都应是调查研究的结果。

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刘少奇D.邓小平2.新闻记者能不能及时地发现新闻并采访到新闻,关键就在于记者有没有( )A.理论水平B.社会责任心C.新闻敏感D.新闻功底3.《中国之西北角》的作者是( )A.黄远生B.邵飘萍C.瞿秋白D.范长江4.记者在采访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应当注意划清的界限,除了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外,还有( )A.报道计划与客观实际B.事物的第一性与认识的第二性C.实际情况与新闻报道D.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5.记者要想获得新闻线索,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这是( )A.惟一途径B.最佳方式C.根本途径D.惟一方式6.记者采访中的工作路线是( )A.依靠组织,深入实际B.深入实际,深入群众C.深入实际,调查研究D.深入基层,深入群众7.采访中记者要明确报道思想,就应当( )A.善于开动脑筋B.多跑领导机关C.了解社会情况D.吃透“上下两头”8.总的来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观念是( )A.基本一致的B.既一致又不一致的C.存在一定矛盾的D.相辅相成的9.采访的平时准备,主要包括学习理论政策,了解全局情况,广泛积累资料,以及( )A.坚持深入实际B.密切联系群众C.多方增长知识D.多方结交朋友10.“请您谈谈退休以后的打算”这是( )A.诱导式提问B.开放式提问C.闭合式提问D.迂回式提问11.从心理角度看,记者访问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A.融洽B.接近C.沟通D.激发12.《经济日报》记者到某科研机构了解其科技管理改革的情况,准备写成新闻报道。

这一行为在新闻采访学中是( )A.咨询B.写作C.访问D.寻找新闻线索13.采访中通过现场的遗迹来考察事物发生时的状态,此观察方式是( )A.事后观察B.事前观察C.同步观察D.易地观察14.记者采访中“上下结合”的思考,作用是( )A.提高工作效率B.使报道更有针对性C.能抓住事物本质D.反映群众的呼声15.今年“315”的“质量万里行”采访活动属于( )A.巡回采访B.易地采访C.交叉采访D.蹲点采访16.巴以冲突升级,世界各国记者火速前去采访双方外交部门人士。

这属于( )A.因人物访问B.因经验访问C.因问题访问D.因事件访问17.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 )A.徐宝璜B.戈公振C.邵飘萍D.黄远生18.西方新闻界将消息分类为:硬新闻、软新闻,以及( )A.趣味新闻B.纯新闻C.揭丑新闻D.负面新闻19.事件通讯表现的现实生活中的内容主要是( )A.寻常的家长里短B.人们感兴趣的趣事C.一项工作的过程D.有意义的新闻事件20.工作通讯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另一是( )A.有较强的政治性B.有较强的实用性C.有一定的理论色彩D.有一定的经济性21.我国早期的通讯常常叫“记事”。

“记事”曾分为概要记事、长篇记事,以及( )A.国内记事B.国外记事C.印象记事D.国际记事22.一篇消息传输的一系列信息中,最重要的是主体信息,同时还有( )A.零次信息B.一次信息C.次要信息D.客体信息23.新闻传播媒介运用最多的报道方式、新闻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是( )A.通讯B.特写C.消息D.访谈24.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A.委婉曲折B.起伏迭宕C.娓娓道来D.言简意丰25.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排列,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称为( )A.新闻结构B.新闻体裁C.新闻构造D.新闻组合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任务主要有( )A.及时采写新闻B.参加社会活动C.做好群众工作D.反映内部情况E.记录当代历史27.采访中思考新闻体裁的根据是( )A.事实的需要B.报道时机的需要C.版面的需要D.写作理论的要求E.新闻原则的规定28.记者采访中的以下行为属于核实的是( )A.斯诺把写好的新闻译成中文请毛泽东订正B.记者把重要稿件请领导审阅C.记者外围采访后又找本人订正D.记者就得来的材料向科学家请教E.记者把从采访对象处得来的材料找当事人校对29.作为新闻记者,既要具有“笔内”的功夫,又要具有“笔外”的功夫,所谓笔外功夫包括( )A.思想政治方面B.生活阅历方面C.知识修养方面D.语言功底方面E.从政经历方面30.从新闻写作实践看,常用的消息结构方式是( )A.倒金字塔结构B.金字塔结构C.散文式结构D.描述式结构E.评述式结构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1.座谈会32.“无冕之王”33.述评性消息34.新闻特写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35.怎样理解新闻记者应具有的业务素质?36.简述对报道角度的思考。

37.为什么新闻写作要用事实说话?如何用事实说话?五、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小题10分,第39小题8分,共18分)38.华中某县一个造纸厂不经污水处理就向河中排污,使当地水源受到严重污染,该县环保部门管理不力,群众意见很大。

接到群众举报后,编辑部决定派你采访此事,请拟订一个简要的采访计划。

39.依据导语写作的“双重任务”分析,你认为下述消息的导语写得如何?为什么?新华社伦敦12月25日电狗对骨头独有钟情,凭着灵敏的嗅觉会很容易地发现埋在地下的骨头。

不过像英国一条名叫杰克的那样幸运的狗却很罕见,它最近从英国一处海滩上找到了一块恐龙骨化石。

杰克是在随它的主人约翰·温奇在英国南部怀特岛的一处海滩上散步时发现这块恐龙前肢骨化石的。

怀特岛地质博物馆的科学家鉴定后认为,古时怀特岛时有恐龙出没,这一化石来自一条重4吨的禽龙,它的生活年代距今大约1.18亿年,是最早的恐龙之一。

这块恐龙前肢骨化石十分完整,由于恐龙骨化石保存得完整的不多,因此这一恐龙骨化石愈发显得珍贵。

杰克这几天也成了英国新闻界的小明星。

六、综合应用题(20分)40.根据下述材料写作消息(要求用新华社电头,发稿时间为7月1日,主体按逻辑顺序来写,字数700字左右。

)“天路”列车往返于青藏高原,几代人的梦想和重托被坚实的铁轨举起。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开通,将彻底结束占全国八分之一国土面积的西藏自治区不通铁路的历史。

随着铁路开进青藏高原,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将加速这块古老土地的现代嬗变,低成本、大运能、全天候不间断的铁路运输,将进一步激活青藏高原的内在活力,让古老的高原更加开放,更加生机勃勃。

这是青藏高原发展的历史契机,神奇的天路注定要成为青藏高原加速迈向现代化的大动脉。

随着青藏铁路全线贯通,青藏高原千年“苦旅”将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西藏也将随之迎来人们从不敢、也不曾想到的变化。

日月山、青海湖、万丈盐桥、昆仑六月雪、瑶池、可可西里、布达拉宫……无一不是让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天路”列车带去旅游效益。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长、负责青藏铁路运营管理的青藏铁路公司经理卢春房称,青藏铁路不仅沟通了高原天堑,也将激活西部旅游产业,沿线的旅游资源优势有望催生世界级旅游经济带。

据预测,2010年进出西藏货物运输量将达到280万吨,其中铁路运输量将占到210万吨。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凯表示,青藏铁路通车将使西藏突破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瓶颈”,形成铁路、公路和航空并举的立体化交通,彻底解决货物、人员“进藏难”的问题。

西藏自治区社科院经济战略研究所王太福研究员认为,青藏铁路建成有利于降低西藏市场商品价格,刺激居民消费、减少居民日常消费支出。

同时会优化西藏的产业结构,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农牧资源、民族手工艺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改变长期以来进藏物资多于出藏物资的不平衡状态。

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

拿矿产资源来说,西藏铬矿、铜矿、硼矿、菱镁矿、硫矿、刚玉、白云母矿储量均居全国前列,其中铬矿产量占全国90%以上,储量亦居全国第一位。

西藏还蕴藏着世界级的斑岩型铜矿,铁矿的远景储量在2亿吨以上。

而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正处于青藏铁路沿线或其辐射范围之内,不仅为资源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而且上述矿产资源富集区基本属于落后地区,也有助于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青藏铁路的开通可以降低游客的进藏费用,从成都进藏火车票的价格大约只是飞机票的1/3。

目前拉萨已经形成3大宾馆群,其次是八廓街一带的低星级宾馆群。

青藏铁路将保持全天候通车,全线还将使用红外线监控系统。

列车在一般路段的时速将达120公里,这意味着从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的乘车时间不会超过12小时。

青藏铁路列车分普通客车和观光列车两种,铁路部门初期将开通2至4列高档旅游列车,在著名景点可以进行短暂停靠。

格拉段有34个车站,其间有9个观光台。

豪华旅游专列的车窗将大于普通车窗,装有紫外线防护膜。

每列车里配备有两套供氧系统,此外还设有单人或家庭包间、可调方向的沙发椅等。

王太福研究员表示,交通闭塞尤其是观念滞后是西藏落后的重要原因。

促成全面开放,引入文明效益。

青藏铁路将西藏首次纳入全国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能促进西藏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西藏更新观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良好机遇。

青藏铁路建成将极大促进铁路沿线和全区城镇的发展。

它不仅会直接推动藏北及拉萨市城镇体系发展,随着拉萨城市规模的扩大,也会增强对周边城镇、各地市和边境口岸的辐射带动,从而间接推动全区城镇发展。

与此同时,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外来人口涌入西藏引发的新矛盾,切实搞好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是促进西藏文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生态效益重,环保投入多。

王太福说,青藏铁路的贯通将深刻改变高原居民的燃料和食物两大消费结构,这无疑有利于逐步减轻过重依赖牛羊造成的生态压力,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青藏铁路环境保护监理站负责人李耀增告诉记者,青藏铁路是目前我国环保投入最多的铁路项目,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减到最低。

铁路中间站取暖会使用燃油锅炉或太阳能等环保型能源。

铁路沿线还设置了33处通道供野生动物迁徙穿行。

他表示,青藏铁路是一条铺在冻土上、穿越高原野生动植物家园以及亚洲大江大河源头的特殊而敏感的路,对高原环境的长远影响将持续为世界所关注。

铁路建成后,对冻土路基、植被恢复乃至铁路沿线气候和景观的变化进行长期观察监测仍然非常有必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