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寻根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本文希望通过对以阿城、韩少功等寻根作家的写作分析以其寻根欲、寻根文体创作来源寻根审美意识及创作动因等多角度论述寻根文学中所蕴含的寻根欲及文化寻根意识。
标签:历史背景;文化追求;寻根意识;审美形态
文革后的文学史的发展进程中,1985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寻根文学由此产生,通过多方面的论述,以充分了解寻根文学其创作中所蕴含的类似阿城的《棋王》中所带有的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等文化寻根意识,探索寻根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探讨寻根作家审美表达的创新与其文化追求合而为一的成功实现以全面凸显寻根文学在文学史上独有的艺术魅力。
一、历史背景
在文革后至1985年寻根文学产生之前,作家创作大多不约而同地集中于对现实的批判与历史反思,即使有汪曾祺一辈对于现代文学意识的有意引进与创造,但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反响与广泛的注意。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日益繁荣与发展,西方思想意识的学习与多方面现代化技术经验的大范围引进,日益打开中国园本愚昧封闭的大门,在还没有做好处分的准备与冷静的思考的多重必要的前提之下,匆匆忙忙的接受必将带来文化盲目认同的混乱局面。
当时不乏某些知识分子将只要带有“现代化”标签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是必须要学习和接受的。
但令人欣慰和庆幸的是,还有较为冷静和客观的观点,即认为每个国家的发展状态不同,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基础都是有差异的,不能等量齐观。
那么,中国如何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将自身传统文化作为接受场,去检验吸收西方现代化以充分实现带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此问题得到一部分知识分子群体较为普遍的关注。
即“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于是,重新认识研究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文化领域由此掀起一股不小的文化热”,而这种文化热,在文学层面上即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寻根文学。
二、文化追求
从五四运动开始对传统文化的过激式的摒弃态度到革命时期的国家政治形态對文学领域的过度僵化再到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盲目批判,文化好像无意间与养育自己的土地渐行渐远。
但是,民族的恒定性以一种别样的生存方式、语言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形式所存在,是不易轻易改变的,而这时重新审视和整顿中国的传统文化便有了迫切的当代意义。
由此“它开始采取挚爱的眼光,不挑剔的眼光,全面深入的理解生活的来龙去脉,变得心平气和宽厚博大。
而对民间文
化不加掩饰地流露出亲近的立场,无疑是体现出真正的精神交融。
”以阿城的代表性寻根文学作品《棋王》为例,通过描写“棋”这一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物象,以及对主人公王一生的达观人生所蕴含的有为与无为、阳极和阴负的相互转化中所暗含映射的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凸显中,实现了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将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在一起,赋予其现代意义。
可见,寻根文学正是充分证明其文化追求是“现代观念不应是排斥出文化之列,相反则是应该以整个传统文化为深刻思想背景的。
”
三、寻根意识
还是以阿城的《棋王》为例,通过集中书写主人公王一生的人生境遇,从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较为突出的是其达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顽强精神。
在王一生所生活的“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年代,其最基本的个人温饱问题都尚不能解决,风餐露宿,往往现实生活中基本物质需求都难以满足的人更是难以有所谓的精神需求,但王一生却有着自己的独立的生存方式和令人惊叹的顽强的生命力。
这与其达观的人生观不计较得失名利的淡然之心是分不开的。
“像他这种小人物好似狂风中的沙粒,要在不能白主的命运中获得意义和价值,唯一的力量只能来白于内心,寻求自身精神的平衡与充实。
”的确得不到物质上的满足却依然潇洒坦然,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是难以做到的,这种精神和心理状态无疑是与道家思想所提倡的处世不惊、怡然自得的身心状态相切合。
同时在王一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还充分体现出道济思想无为和无不为的精神内涵。
譬如小说中王一生没有什么令人称道的丰功伟绩,也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但他却能够在纷乱的车站拥攘的人群中,依然能够沉心静气去兴致勃勃地找人下棋,又能够从自己的人生命运中悟出“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
若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
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这段对王一生的描写“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黑黑的似俯视大干世界,茫茫宇宙。
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让人脸热。
”作者正是力求将道家思想推崇的无为思想、生命与宇宙之反向对照与思考、阴柔阳刚之转化、笑对苦难之豁达心态孕育在作品之中,从而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相结合,并赋予其现代意义,实现寻根文学真正价值之所在。
四、审美形态
寻根文学虽然主动且有意识地去接近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但却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置与“故纸堆”之,而只是寻求在非文字的状态下“在民间生活里拯救和发掘那些险遭埋没的、原始的、粗俗的习俗、风尚和传说。
在80年代的中国当代社会,经济现代化实现与发展成为中国崛起屹立于世界国际舞台的必要之举,经济的发展却无意间加重了功利主义气息。
人们开始追求快节奏的生存方式,迫切渴望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同和所谓功利性片面化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棋王》中的王一生,却能够以高度的纯粹之心和不计名利的达观人生态度追寻精神愉悦和内心满足,执着于棋道而无所谓真正的棋王。
参考文献:
[1]陈思和,文化寻根意识与文学实验[J]《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版1999.9.
[2]陈思和,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棋王》与《爸爸爸》[J]《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版1999.9.
[3]洪子城,寻根与小说意识形态[J]《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版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