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作业成本法》PPT课件

(精选)《作业成本法》PPT课件

第五章作业成(Activity Based Costing) 法,即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认为,企业的全部经营活 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企业每进 行一项作业都要耗用一定的资源;而企业生产的 产品(包括提供的服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作业 来完成。因而,产品的成本实际上就是企业全部 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总和。
8
• (2)检查作业动因与作业成本的相关程度 • 为了判断所选择的作业动因对作业成本分配准确性的影响程度,我们可以利
用反映作业产出与作业总成本的一组历史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一个 反映作业总成本与作业产出之间线性关系的方程,并计算“可决系数(拟合 优度)”或“相关系数”来进行测试。 可决系数是以自变量(这里是指作业产出)表示的因变量(作业总成本)的 百分比,它是一个0~1之间的正数。可决系数越高,说明作业成本随作业动 因变动的程度越高。可决系数为1,作业成本随作业动因成正比例变动。 相关系数反映作业动因与作业成本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在数值上,相关系 数等于可决系数的平方根,在-1~1之间。如果可决系数和相关系数均比较低, 则说明所选择的作业动因不是引起总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或者说作业动因 与作业总成本之间的相关程度较低,可能存在着其他更能直接影响作业总成 本变动的作业动因。因此,在可决系数和相关系数计算结果较低的情况下, 应重新考虑使用其他作业动因作为成本分配的基础。 • 需要指出,计算可决系数和相关系数所需要的有关历史数据,传统的成本计 算系统可能无法提供,因而,在实施作业成本法之初,难以计算这两项指标。 但是,实施作业成本法后者方面的数据很容易取得。一旦取得相关数据后, 应立即进行计算。并根据两个系数的计算结果,决定是否改变所选择的作业 动因。
6
• 作业成本法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把资源的消耗首 先追溯到作业,然后使用不同层面和数量众多的 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 不同层面的作业动因包括: (1)单位水准动因(即以单位产品或其他单位产 出物为计量单位的作业动因) (2)批次水准动因(即以“批”或“次”为计量 单位的作业动因) (3)产品水准动因(即以产品的品种数为计量单 位的作业动因)等。
5
成本分配强调可追溯性
• 作业成本法认为,将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有三种不同的形 式:直接追溯、动因追溯和分摊。 作业成本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以直接追溯或动因 追溯的方式计入产品成本,而尽量避免分摊方式。即作业 成本法的成本分配主要使用直接追溯和动因追溯。 (1)直接追溯,是指将成本直接确认分配到某一成本对 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可以实地观察的。 (2)动因追溯,是指根据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到各成本 对象的过程。生产活动中耗费的各项资源,其成本不是都 能直接成本对象的。对不能直接追溯的成本,作业成本法 则强调使用动因(包括资源动因或作业动因)追溯方式, 将成本分配到有关成本对象(作业或产品)。采用动因追 溯方式分配成本,首先必须找到引起成本变动的真正原因, 即成本与成本动因之间的因果关系。
2
作业
作业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各项具体活动。如签订材料 采购合同、将材料运达仓库、对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办理 入库手续、登记材料明细账等;每一项具体活动就是一项 作业 (1)一项作业对于任何加工或服务对象,都必须是重复 执行特定的或标准化的过程和办法。 (2)执行任何一项作业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 (3)一项作业可能是一项非常具体的活动,如车工作业; 也可能泛指一类活动,如机加工车间的车、铣、刨、磨等 所有作业可以统称为机加工作业;甚至可以将机加工作业、 产品组装作业等统称为生产作业(相对于产品研发、设计、 销售等作业而言)。
9
业务动因、持续动因和强度动因
•。 ①业务动因通常以执行的次数作为作业动因,并假定执行每次作业的成本 (包括耗用的时间和单位时间耗用的资源)相等 ②持续动因是指执行一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标准。 当不同产品所需作业量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例如,如果检验不同产品所耗用 的时间或长、或短,则不宜采用业务动因作为分配成本的基础,而应改用持 续动因作为分配的基础。否则,会直接影响作业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持续动因的假设前提是,执行作业的单位时间内耗用的资源是相等的。以持 续动因作为分配基础,分配不同产品应负担的作业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4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
•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于以产量为基础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 而言的。 成本计算分为两个阶段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 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作业成本法把成本计算过程划分为两个阶 段。 第一阶段,将作业执行中耗费的资源追溯到作业,计算作业的成本并 根据作业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 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产品所耗费作业的 数量,将作业成本追溯到各有关产品 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计算过程可以概括为:“资源→作业→产品” (2)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除了把直接成本追溯到产品之外,还要把不同性质的各种间接 费用按部门归集在一起; 第二步是以产量为基础,将制造费用分摊到各种产品。 传统方法下的成本计算过程,可概括为:“资源→产品”。
7
作业成本法的程序
• 作业成本和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 1.作业的认定和分类 2.建立作业“同质组”和“同质成本库” 是在作业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同类项”的工作,建 立作业“同质组”和“同质成本库”,以减少计算作业成 本和分配率的工作。这一步骤至关重要,是实施作业成本 法中的重要工作。 (1)建立作业“同质组”和“同质成本库”的基本方法 纳入同一个同质组的作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必须属于同一类作业(即同质组内的作业必 须是同一水准的作业) 第二个条件是对于不同产品来说,有着大致相同的消耗比 率。
3
成本动因
• 成本动因也称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引起相关成本 对象的总成本发生变动的因素。 在作业成本计算中,成本动因可分为资源动因和 作业动因。 (1)资源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因素。资源 动因被用来计量各项作业对资源的耗用,运用资 源动因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 (2)作业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变动的因素。作业 动因计量各种产品对作业耗用的情况,并被用来 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