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研究

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进行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关系到人的一生的教育,影响到人生方向的选择,目标的确立。

所以,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道德养成的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养成A Study on Mor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of Teenagers// Jia HailiAbstract Teenagers are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and the hope of our nation,and they are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moral for-mation,which relates to the education of their whole life and impacts on direction of their choice in life,and establishment of their life goal.Therefore,we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eenagers'moral education.Key words adolescent;moral developmentAuthor's addres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014010,Baotou,Inner Mongolia,Chin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说:“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好习惯是促人成长的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封锁人的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

在人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尤其青少年时代,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军,是进行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关系到人的一生的教育,影响到人生方向的选择、目标的确立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的树立。

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从小养成较高的修养、规范的行为,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人、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过去我们说教多,做得少,知行脱节模式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

道德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

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

养成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崇高道德的生长点。

1青少年道德存在的问题1.1违法违纪反社会行为屡见不鲜,法律意识淡薄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在年龄、类型手段、方式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犯罪低龄化、团伙化、暴力性。

一些青少年由于认识能力、鉴别能力与心理偏差的影响,无视法律的存在,知法犯法。

在社会上,纵火行凶、绑架勒索、群殴群盗,甚至暴力相残现象层出不穷。

在学校抽烟、酗酒、厌学、早恋、逃学、校园霸凌经常存在。

这些道德缺失的不良现象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给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1.2“唯我独尊”,个人主义至上近几年来,“四二一”家庭数量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成了祖辈们的掌上明珠,一些家庭的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全承包式呵护和爱戴的土壤,滋长了孩子们自私、懒惰、任性的“花朵”。

这些不良的习惯成了孩子们性格中的“软肋”,生活中稍有触动,便会用极端的方式进行反抗,甚至离家出走,这种极端自私、自利的性格无法与别人交往与社会沟通。

1.3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错位青少年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是一个有健康人格的标志。

而在一部分青少年心中,没有国家的前途和没有民族未来的意识,爱国主义精神缺乏,对民族精神漠视。

也不去关注祖国一路发展来的历史与英雄人物,而对现代偶像剧里的人物极力模仿崇拜,这种价值观的错位,阻碍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理想人格。

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2.1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富足,却也让精神文明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使社会道德总体滑坡,容易使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养成崇拜金钱,攀比吃穿,讲阔气,讲排场,淡漠劳动,不思进取等不良习惯,阻碍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再加之行贿受贿,贪赃腐败等不正之风,腐蚀着青少年幼稚、敏感而易于感情化的纯洁心灵,而且这种非主流的思想,以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的形式出现;又是寓于求知求美的阅读观赏之中。

此外,再加上大众媒体责任意识的不强,一些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仍然有着低俗,内容荒诞、淫秽等“精神鸦片”的一席之地。

使毫无戒备的青少年的心灵不经意间受到伤害。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的环境、条件、途径。

2.2学校教育的影响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只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德育教育。

在教学制度上,学校把带出高分数、高班级、高升学率作为优秀教师考评的一个标准,教师也无奈地树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导致了智育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德育为代价的基础之上。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的“优待特等生,帮扶中等生,冷漠差等生”的差别的教学观念,使差等生永远被遗忘在黑暗的角落里,找不到自信的光明,长此以往,差等生会有厌学,厌课堂,仇视老师等不良思想的萌生。

2.3家庭因素的影响(1)家长的“四重四轻”的教育观念,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素质,重成长、轻成人。

有的家长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34-0024-02(下转第39页)24“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凡是涉及到孩子学习的投资,不惜牺牲一切成本进行投入,让孩子上辅导班,请家庭教师。

孩子就像一头“牛”一样被牵着鼻子走,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2)有的家长劳动教育意识淡薄。

(3)家庭长辈之间教育的不一致。

长辈之间的不一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父母之间的不一致;父母与长辈之间的不一致,体现在,父母要严管,爷爷奶奶要溺爱;长辈之间的不一致。

面对多种要求,多种选择,孩子找不到唯一的标准,出现思想上的困惑,行为上的盲目。

(3)家庭教育缺少心理健康教育。

(4)在教育方式上存在过度批评和不适当的表扬的情况。

恨铁不成钢,孩子出现问题轻者斥、重者拳头加棍棒,既给孩子肉体造成痛苦,更给孩子心灵造成永久的伤害。

(5)家长的品德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孩子品德发展水平的高低。

3多方面合作,努力营造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的良好环境3.1国家措施首先,党和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使其不断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寓于时代性。

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有利于青少年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大力弘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目标。

其次,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人应该走进学校与师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定期去学校宣传一下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把国家教育方针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中。

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扭转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

3.2学校措施首先,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要进一步改变,学校在思想政治课上采取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又能产生兴趣的方式进行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让学生们在活动中释放能量,提高认识,培养情感,锻炼意志,磨砺人格。

真正地发挥好实践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舞台作用。

其次,在评价上,采用多方面的评价方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以分数来定格的,扭曲了家长、老师、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坚持国家的教育目的和指导方针的前提下,改变以分数单一的评价方式为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综合为标准,合理地分配三者的比例。

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最后,教师要站在一个公平的立场去看每一个学生个体,用心去挖掘他们心灵中的“纯真、善良、美德”。

3.3家庭措施首先,父母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其次,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要改善。

在教育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孩子稍犯错误“轻者训斥,重者拳头加棍棒”的教育方法,青少年是孩子,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他们呼唤平等教育,无痕教育。

青少年的道德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联合起来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和谐的环境。

编辑孙静语言现象的文化内涵。

同时网站BBS也是学生练习英语的自由空间,能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交流意识。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在网上开设一些高级选修课,如《英美文学选读》、《欧洲文化入门》和《跨文化交际》等,以加强对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利于学生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层次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并可编辑跨文化交际实例,以课件等形式,按交际的场合如婚礼、宴会、用餐、寒暄等来演示,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地获取跨文化交际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这种能力并在交际中运用自如。

3.4建立评估体系在问卷中大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文化知识的储备情况,由此可以看出现有的评估体制在文化这一块上的空白。

因此,不管是对课堂导入的文化内容还是网络上的文化课程都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制度。

我们可以确立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估体系[1]。

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包括课堂表现、文化小测验、作业、网上自主学习评估等。

终结性评估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时进行的总结性评估。

教师可在期末专门开设一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内容可涉及文化知识、特定场景的交际、对某种文化现象的理解等。

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自评标准,并且可以达到督促学生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好的语言载体及轻松的语言交际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立体培养研究参考文献[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甘成英.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谈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3).[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4]Vgotsky,L.S.Mindinsociety[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8.[5]Davis,Linnell.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A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6]张虹,王娜.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外语,2009(5).[7]周迎.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Sino-USEnglishTeaching,2006(4).编辑李少华(上接第24页)!!!!!!!!!!!!!!!!!!!!!!!!!!!!!!!!!!!!!!!!!!!!!3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