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戈本成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关键字]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策略
一、“留守儿童”概念
何谓“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留守孩子”、“留在家里的子女”,要相对贴切一点说,它应该指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由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年龄在6-18周岁之间的儿童。

它不仅是一个特殊群体而且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有必要搞清楚这个特殊群体是如何产生的?
二、“留守儿童”研究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我国农村也改变了一代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很多家庭不再单纯地以耕地来维持生计,大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大量地涌向城市,而将年幼的儿童留在家里。

致使他们“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①。

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各种各样的问题。

同时,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规模将不断扩大,这种形势随着地域水平差异的不断拉大,将呈继续增加的趋势。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阻碍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全国妇联在2008年2月27日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4000多万。

和2000年相比,现今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②。

如潘集乡1200余名小学生,达到398人,占全乡总人数的近30%。

经调查我所在的朱郢小学150名学生,“留守儿童”就有30多位,占学校总人数的近34%。

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

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1、心理问题。

长期的单亲、隔代监护,甚至是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

亲情的缺失使孩子有被遗弃的感觉,这些心理问题有可能导致使孩子做出超越底线的行为。

2、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使孩子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

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反思以往的方法和经验,我认为应该首先了解影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四、影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

但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 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影响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项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18 % ,远高于城市孩子8 %的比例,这其中5515 %的留守儿童
表现为任性、冷漠、孤独和内向。

④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们霍邱县农村和边远乡村也毫不例外地存在。

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

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时间短,闲暇时间多,长时间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容易在社会上沾染不良的习气,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

特别是农村的乡村小学靠近马路,孩子横穿马路时极其危险。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留守儿童家庭没有多余的人手来保障孩子上学的安全,甚至意识不到孩子上学存在的安全隐患。

有些农村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对留守儿童的道德和守纪意识产生不良影响,他们开始逃学、旷课,以至于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

虽然有些是极端的个案,但是也不能不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五、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层面,而应该将其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一)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

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

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二)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

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

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三)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

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外出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

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
参考文献:
①参见考试吧论文频道发表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②参见中国论文网刊登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③参见叶敬忠,詹姆斯·莫瑞.关注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④参见刘欣.社会流动性与可持续社会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问题研究
朱郢小学
2010-12-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