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来宾市民族文化情况汇报

关于来宾市民族文化情况汇报

来宾市文化建设情况汇报来宾市是壮族始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壮族先人在此繁衍生息。

红水河、柳江河穿境而过,流经忻城、合山、兴宾、象州、武宣等县市区,河水哺育了沿岸子民,同时也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

全市汇集了壮族文化、瑶族文化、盘古文化、庄园文化、奇石文化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其中很多属于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既是发展区域文化、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客观要求,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

建市几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建市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近三年来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在繁荣农村文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全国产生了示范效应,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一、历届党委政府全力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来宾虽然建市时间不长,但市委、市政府重视文化工作,尤其是本届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市委张秀隆书记多次亲自率队到国家文化部工作,亲自策划和推动“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杨和荣市长亲自策划盘古文化、麒麟山文化的挖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刚一闭幕,市委就要求文化部门拿出市委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来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并已经行文下发。

我市成为全区最早提出、也是唯一提出贯彻六中全会具体实施意见的地级市。

在党委、政府的全力推动下,在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同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成绩斐然,我市成为全区和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兵2009年下半年起,市委、市政府正式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三求”工程使农村文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获得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据统计,全市全面推进行政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建设,已完工557个,已投入使用405个;已建有灯光球场856个;已建有村级文艺舞台754个;共组建了1155支篮球队、851支文艺队;共开展各类体育比赛1.2万场次,其中篮球比赛1万多场次。

开展文艺演出3600多次。

放映电影3505场次,观众达100多万人次。

我市的“三求”工程得到文化部的重视和关注。

今年以来,文化部共有三批19人次(其中司级以上领导10名,处级领导9名)到我市调研“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副部长杨志今、常务副部长欧阳坚先后到我市调研,对“三求”文化惠农工程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我市的做法也给予了肯定,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全区推广来宾的经验。

2011年3月上旬,自治区人民政府把我市作为广西唯一的一个市向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申报创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列为全国28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之一。

目前,创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今年4月顺利通过了国家中期督查,年底将迎接国家验收。

(二)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来宾文化魅力初步彰显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致力打造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重点打造土司文化品牌、瑶族文化品牌、麒麟山壮族始祖品牌、盘古文化品牌、红水河文化品牌等,民族文化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1.土司文化挖掘取得丰硕成果1996年忻城莫氏土司衙署正式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市目前唯一的“国保”文物单位。

忻城土司文化陈列馆已建成开馆。

已经整理出版了《忻城土司文化探究》、《壮乡故宫》、《忻城莫氏土司官族诗文选注》、《土司制度研究论文集》、《走进莫老爷故乡》、《忻城莫氏土司500年》、《广西忻城土司文化故事集》等专著。

2011年8月底在桂林成功举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土司文化与社会边疆研讨会,壮族土司文化影响进一步扩大。

现正进一步加大土司文化保护力度,壮族土司建筑艺术已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1年自治区发改委已立项,同意投资1200万元对忻城土司衙署进行抢救性修缮和改造,目前已通过项目规划设计评审。

2.瑶族文化品牌成功打响去年5月下旬在金秀县举办首届瑶族文化高峰论坛暨广西来宾金秀圣堂旅游节,参加的中外瑶族专家学者达115人,收集瑶族方面的研究学术论文95篇。

现正对金秀瑶族博物馆进行改扩建,六巷坳瑶博物馆已开馆。

围绕金秀“三圣”(圣山、圣水、圣都)所作的城乡风貌改造和旅游开发取得初步成效,金秀作为“世界瑶都”的地位初步形成。

3.壮族始祖麒麟山人文化品牌打造开局良好。

已经完成麒麟山壮族文化园的整体规划。

目前,壮族始祖麒麟山人文化相关文史材料正在收集整理,麒麟山人遗址等相关设施正在修整。

每年清明前后都在麒麟山脚举行公祭壮族始祖仪式。

4.盘古文化发掘和研究进展顺利。

几年来,组织专家对来宾境内盘古神话现象进行了发掘研究,得出了“中华盘古创世神话的根在来宾”的结论。

完成了《盘古》专题片的制作。

投资近200万元兴建兴宾区甘东盘古庙已竣工使用。

5.以举办节庆形式打造红水河文化品牌自2010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天下来宾•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节。

第一届出席开幕式的有自治区领导、各地的领导、嘉宾共600名,开幕式现场观众13000人,邀请红水河全流域的37个市、县来参加。

活动内容丰富,有开幕式晚会、旅游文化舟系列活动、狂欢巡游、闭幕式晚会、多彩美食展、绣排球大赛、经贸洽谈会、奇石书画展、农机展销等十项内容。

2011年第二届天下来宾•红水河文化艺术节规格更高,与国家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治区文化厅联合主办首届中国山水城市发展论坛。

这是建市以来,第一次由国家部委、自治区文化厅和我市共同主办的大型活动。

各界嘉宾共657人光临指导。

其中省部级领导8人,院士1人。

本届艺术节文化氛围更浓,期间举办了“灵蕴千年”红水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演,共演出节目18个,其中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4个,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市成为红水河流域唯一抢占“红水河文化”商标名称的城市。

这对于提升我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奇石文化品牌、武宣庄园文化品牌、兴宾布伢文化品牌、象州温泉文化品牌也初步打响。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真整理,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坚实基础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2004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来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等4个文件,分别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方针、原则、工作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了明确具体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战略框架。

在政策法规的推动下,各级党委、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纷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金秀瑶族自治县工作力度较大,启动“十个特色村落、百栋特色民居”的民族建筑大保护工程,并将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旅游产业、城镇建设规划,建设了瑶族博物馆、坳瑶生态博物馆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和民族文化展示场地。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不断增加。

自2005年起,全市文保工作专项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2008年至今市本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2万元作为文物专项经费。

金秀瑶族自治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长鼓舞、原生态瑶歌、瑶族服饰、瑶族饮食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仅2010年就拿出100万元用于征集文物和非遗调查。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深入推进。

2005年6月,文化部部署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我市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共出动普查工作人员180多人次,调查项目涵盖10大门类250多项,走访传承人100多人次,收集实物138件,拍摄项目录像300多小时、照片3800多张,记录文字资料30多万字,培训普查工作人员210多人次,圆满完成普查任务。

2010年又参与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在实地调查工作中,我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完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第三阶段工作,共收集非物资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线索24000多条。

通过普查,各地采集、记录和整理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征集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在所有收集的各类珍贵实物中,壮、瑶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珍贵实物约占60%。

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项,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项。

这些抢救性工作,较好地保护了我市的民族文化资源。

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初步建立。

目前全市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人。

对已故艺人散失的资料部分进行了搜集整理保存;对部分年事已高的老艺人和项目传承人进行了抢救性录制音像资料。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日益拓展。

重大活动方面,先后举办了第一届、二届红水河文化艺术节,在活动总体内容中安排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2010年我市组团赴港交流演出,2012年春节组团赴韩国进行文化交流,其中把我市壮、瑶族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带到香港、韩国表演,引起轰动,扩大了来宾的影响力。

全市建有民族民俗馆所5个,为非物质文化提供了展示平台。

(四)对民族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开发和利用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注重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利用本地特色文化元素,与旅游开发、城乡风貌改造等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民族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市本级,市政府提出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战略,在引水入城的景观设计和城区标志性建筑立面设计中,强调引入民族文化元素,使城市面貌更具民族特色。

金秀、忻城等县在城乡风貌改造中注重民族文化元素的利用,取得了成功。

金龟岛民族风情园和凤凰文化产业园的规划设计中都能较好地体现壮、瑶等民族文化元素。

金秀县开发的盘王谷度假区,在设计和装修上都能较好地体现瑶族风情,将成为旅游的热点。

武宣东乡的下莲塘刘氏庄园已经列为全区特色文化名村,目前已完成改造设计规划,即将得到旅游开发和利用。

忻城的莫土司衙署修缮工作正在推进,必将有力推动壮乡旅游。

合山正在推动矿山博物馆建设,有力带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业。

二、积极培植文化产业,文化实力持续增强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我市文化产业基础薄弱,2010年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98.7亿元,约占全区GDP 的2.6%。

而我市仅为0.7%。

目前全市文化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市本级正在积极推进金龟岛民族风情文化博览园和凤凰文化产业园两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目前,金龟岛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凤凰文化产业园项目已签订合同,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这两个项目占地各在5000亩以上,总投资各在40亿以上,建成后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极大幅度地提升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从而改变我市文化产业簿弱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