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进行有关圆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从生活中引出圆。
3分钟
1、从生活中引出圆
(1)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圆。
(2)播放课件:石子入水后荡起的水纹——从中发现圆。
(3)播放动画:向日葵、鲜花、光环、波——感受美丽的圆。
2、导入语: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我们就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奥妙。
让全体学生用比手势的办法判断。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符合《标准》中要求数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选择
组织各组学生进行比赛,(以各组的正确率为标准)。
数学学习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
总结全课
拓展思维
回归生活
2
分钟
1、解释自然中的圆。
播放动画: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
2、欣赏人文中的圆,给学生想象空间。(圆形标志设计、建筑。)
3、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结束本课。结束语:在我们生活中很多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它,应用它。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回应课前提出问题,加以解决,促使知识的迁移应用,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独立练习
培养作图技能
判断
(1)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条直径。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3)同圆的半径都相等。
(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A.半径长度B.直径长度
(2)从圆心到( )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A.圆心B.圆外C.圆上
(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 )叫直径。A.直径B.线段C.射线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表
学科小学数学授课年级六年级
章节名称
《圆的认识》
计划学时
1
学习内容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掌握画圆的步骤与方法。
学习者分析
圆形物体在日常生活中极常见,学生在学习《圆的认识》前,对圆有极其丰富的感性认识。圆的相关知识与特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都能获得,学习难度方面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他们可能对于圆的半径、直径有无数条这一点,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1)通过自学课本,问学生有新的收获吗?
(2)完成课本87页做一做。(用彩色笔标出各圆的直径和半径)
(3)让学生想提出问题。
学生完成练习,汇报交流。并提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让他们自己解除困惑。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主探索、尝试,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质疑问难
3
分钟
介绍中国古代圆的记载
接着,教材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得出d=2r与r= 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这对解决实际问题和进一步学习都有用。
为培养作图的技能,教材上写出画圆的步骤,使学生正确地掌握画圆的方法,并通过练习学会画不同大小的圆。
教材练习二十二第5题中,给出两个没有标出圆心的圆,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掌握求直径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能利用圆的特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技能。




(3)师生互动,验证圆的特征。
(1)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对折痕进行观察分析。
(2)合作学习活动。
(3)学生分组讨论圆的特征。
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探索研讨过程中了解圆各部分的动态变化,掌握半径、直径的本质属性。
自学课本加深认识
1
分钟
依据的理论
做中学,引导发现式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认识圆
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计算机、投影仪
显示课件内容
使用投影仪显示课件内容
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巩固。
学会使用圆规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步骤
掌握圆的特征
1
分钟
墨子《墨经》定义:“圆,一中同长也””.(意思是:圆有且仅有一个中心,从圆心到圆周上任何一点距离相等.)
《周髀算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
学生独立操作课件,并交流课前搜集的其它有关圆的知识。
《标准》指出: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让这些解释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在几何学领域的独特贡献
思考
(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2)Flash课件:小老虎、兔子、猴子赛车。其中兔子的车车轮是方形的,猴子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老虎的车轮是圆形的。
学生观看比赛,并讨论、汇报交流。
直观形象的三维动画,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思维,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画圆
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并标出O、r、d。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用生活中典型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验证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尝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把圆的概念应用于真实情境的活动中,期待孩子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并将所学知识加以活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堂中运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圆的画法
学习圆规画圆
3
分钟
教师示范画圆。
多媒体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直观、动态地展示)。
学生尝试画圆,说出画圆的体会并讨论。
各学习小组互相评价。
让学生充分操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践应用解决 问题
填表
15
分钟
让学生算出相对应的直径或半径,填入表格中。
独立练习
让每位孩子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作业
1
分钟
1)课本88页练习22第4、5数学,相信学生的调查与探索将会异彩纷呈。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物体中引出圆,再凭借圆形物体画出圆,利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通过度量发现圆的特征。我认为圆的特征极好地体现在圆的画法中,探索圆的画法(不仅利用圆规),能很好地感知圆的特征,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给学生提供相应工具探索圆的画法。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素材,举例说明生活中物体上哪里有圆。
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入,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
这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阶段,激发学生情趣。教师通过动画创设情境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操作
探究
12
分钟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2)用课件的动画和轨迹跟踪功能,验证圆的半径、直径有无数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进行有关圆的简单计算。学会使用圆规,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能力及初步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