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郑之鄙人学为盖①。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桔槔②。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刘基《郁离子》)补充注释:①盖:雨具。
②桔槔(jié gāo):一种从井里汲水的工具。
4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B.郑之鄙.人学为盖/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患.有所不辟也D.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微斯.人,吾谁与归2.把语段(一)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语段(二)中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B.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C.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D.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4.请简述语段(一)中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请从语段以外另写出一条成语,概括两个语段所表达的共同观点。
【答案】1.C2.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要求“所以”“动”“忍”“曾益”解释准确,整句通顺。
)3.A4.首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述“生于忧患”的道理,然后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述“死于安乐”的道理,最后总结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有备无患、防微杜渐、曲突徙薪等。
【解析】1.A狱官/贤士。
B边境,边远的地方/鄙陋。
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C 都是担心,忧虑。
D乃,就/代词,这。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所以,用这些来……。
动,使……惊动,震撼。
忍,使……坚韧。
曾,通“增”,增加。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文意: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
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A.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4.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本文首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然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甲文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文启示我们凡事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收获;二、凡事须防患于未然,就是“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因此可以用“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等成语来概括。
【点睛】译文甲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文,郑国一个目光短浅人学制作雨具,三年后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
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三年后学会了却又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
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
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
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
有人对他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仍然干他原来的活。
干旱连续两年。
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
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军服。
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2.(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
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注)①染:熏陶,沾染。
②与:赞许。
③狎:亲昵,亲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__________(2)未尝不叹息痛恨..痛恨:__________(3)愿.陛下亲之信之愿:__________(4)不私.于物私:__________(5)今则不然.然:__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29.(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____”,(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答案】1.(1)……的原因(或:“这里表示原因”)(2)痛心、遗憾(3)希望(4)偏爱(5)这样2.(1)这些都是忠正贤明、(可以)为何全节操而死的人。
(2)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
3.汉室之隆立身成败4.①善人,指贤臣或君子。
②善行,指好的品行。
【解析】1.考查文言词汇的解释。
可根据句意理解词义:(1)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
(2)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3)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4)不存私欲。
(5)现在却不这样。
2.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1)悉:全。
(2)亲爱:亲近重用。
3.考查文本内容理解。
甲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文,陛下贞观之初,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直接影响立身成败。
4.考查词语的含义。
“唯善是与”出自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
善就是美德。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砥砺名节,不私于物,符合“善”的标准。
【点睛】参考译文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乙文:君子立身为人,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所处环境的影响。
陛下在贞观初期,励精图治,注重名节,不存私欲,乐于施与,亲近重用君子,疏远贬斥小人。
现在却恰恰相反,亲近小人,疏远君子,疏远君子是敬而远之;亲近小人,是轻信重用。
太近就看不到别人的缺点,太远就不知道别人的正确。
3.(题文)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小题。
(13分)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3分)(1)名之者谁?名:(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3)杂然而前陈者。
杂:2.(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小题3)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2分)4.(小题4)《醉翁亭记》中极力渲染“乐”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5.(小题5)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2分)【答案】1.374.(1)取名,命名(2)消散(3)纷繁杂乱3.376.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