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_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1定义与命题(2)
【教学目标】
1、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
2、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会用“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命题。

3、理解反例的含义,会举反例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反例的含义,会举反例.
【预习案】
认真阅读教材36--37页的内容,尝试完成下面的题目,相信你一定能行!
1、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的形式,其中 ( )引出的部分是条件,()引出的部分是结论,每个命题都有()两部分组成。

2、下列各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条件:;结论:
(2)如果a>b,b>c,那么a=c;
条件:;结论:
3、()是真命题;()是假命题。

自学诊断:
认真思考以下句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上课认真听讲了吗?
⑵同位角相等;
⑶同角的补角相等;
(4)做线段AB的中垂线;
⑸如果 a2 >b2,那么a>b;
⑹对顶角相等;
1、在上面的句子中,属于命题的是。

2、在上面的句子中,是命题的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3、在上面的命题中,假命题的是,真命题的是。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课件展示,学生自主完成预习任务
2、明确本节主要知识点,哪些内容较简单?哪些需进一步交流?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命题都是有什么组成的?
2.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什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什么,“那么”引出的
部分是什么?
练习:说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2)如果a2= b2,那么a=b。

(3)如果a>b,b>c,那么a>c
(4)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5)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对应边上的高也相等.
例题解析: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⑴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⑶对顶角相等
方法总结:先把命题写成如果。

那么。

的形式,再写出条件和结论
3.命题有真假之分,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
练习:下列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正确的?与同伴交流.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如果a>b,b>c,那么a=c;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方法总结: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训练案】
基础题
1、教材37页随堂练习
2、教材37页习题8.2 1,2
提高题
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A.刻苦学习 B.我喜欢数学 C.钝角大于直角 D.白色的衬衣
2、命题“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条件是()
A.两条直线 B.相交 C.两条直线相交 D.交点
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是否是真命题,不是真命题的举反例说明。

(1)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是一个平角。

(2)如果a>b,那么ᅵaᅵ>ᅵb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达标测试
1、(2分)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锐角小于90° B.平角等于两个直角的和 C.若a>b,则a2 >b2 D.a2 ≠b2, ,则a ≠b
2、(2分)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钝角的补交是锐角 C.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D.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3、(3分)举反例说明下面命题是假命题
(1)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2)两个负数的差一定是负数.
(3)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4、(3分)写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对应边上的高也相等.
(3)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发言也较积极,作业能按时完成,一部分学生(约20%左右)有主动学习的行为,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学习热情很高,善于动脑筋,喜欢动手操作,喜欢与老师交流,同学之间也常在一起交流、讨论。

这部分学生课前都有预习的习惯,他们会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带着问题听讲;上课精力集中,认真听讲,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勇于发言;课后作业能保质保量地完成;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他们会激烈地讨论、及时请教老师,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一部分学生(约20%)学习习惯不好,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尽如人意,学习成绩极不理想。

从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很容易分心,有的甚至没有学习数学的意识。

另一方面他们数学思
维特点有了较大发展,但能力的发展并不是突变的,仍要有一个培养过程,因此,我在讲解新知识时,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剖析。

效果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从内容分析,学生不易领悟.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更多的注意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问题和情感基础问题.通过老师的情感投入、积极的鼓励、激情的调动.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以期在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和学习中,使学生能轻松学习,愉快交流.并在此情感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定义与命题》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鲁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命题的概念,知道什么样的语句是命题,为过渡到本节内容打下了铺垫,也为后面学习证明提供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
2、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会用“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命题。

3、理解反例的含义,会举反例
过程与方法
在实例中体会定义、命题的含义,通过举反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具体例子中提炼数学概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践的联系;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了解数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正确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反例的含义,会举反例.
评测练习
1、(2分)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锐角小于90° B.平角等于两个直角的和 C.若a>b,则a2 >b2 D.a2≠b2, ,则a≠b 2、(2分)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钝角的补交是锐角 C.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D.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3、(3分)举反例说明下面命题是假命题
(1)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2)两个负数的差一定是负数.
(3)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4、(3分)写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对应边上的高也相等.
(3)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定义与命题》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2、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会用“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命题。

3、理解反例的含义,会举反例
教学中,通过几个判断是否是命题,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否是真假命题的练习来检验学生自学的成果,在学生更加了解命题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本节课教学。

例1中有“如果……那么……”格式的时候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同学们很快能从中找到“如果”后面的是条件,“那么”后面的是结论。

例2 的设计是在例1的基础上加深了,当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时,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可以从先结论再条件出发,通过适当的添减语句,写成“如果……那么……”的语句,再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就很容易了。

通过命题的判断对错引出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时间把握不好,教案上有的问题没有在上课时间内解决;
2、有些简单问题花费时间较多;备课不是很充分;
3、怎么更有效、更准确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讲解的不是很到
位。

课标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依据学生特点和本节内容,特制订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
2、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会用“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命题。

3、理解反例的含义,会举反例
过程与方法
在实例中体会定义、命题的含义,通过举反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
命题,使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具体例子中提炼数学概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践的联系;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正
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了解数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正确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依据本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
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
解和掌握本节课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