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桥ppt课件
.
13
.
14
病因
▪ 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可能是由 于原始冠状动脉小梁网内动脉未能外化 造成。
▪ 冠状动脉心肌桥是一种并不少见的解剖 学变异,心肌桥在人群中发生率为5%12% ,文献报道尸检中检出率5.4%- 85.7%,但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率 0.5%~2.5%
.
15
临床表现
▪ 大多数无症状
▪ 部分病人可有心肌缺血的表现:不同类型 与不同程度的心绞痛、心肌梗塞、致命性 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 冠状动脉MB静息心电图检查多正常,运 动实验可诱发非特异性的缺血征象,传导 异常或心律失常。
▪ 男性多于女性,尤其多见于肥厚型心肌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6
.
17
70%-80%
段冠 心脉 肌造 桥影
示 前 降 支 中
▪ (2)MB远段也因肌桥对收缩期的血流控 制而处于低压状态固很少发生动脉粥样硬 化
▪ (3)MB近段冠状动脉却常发生动脉粥样 硬化
.
25
心肌桥与冠脉硬化关系
▪ MB近段冠状动脉常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检出率高达86%, MB近段压力增 高和涡流损伤血管内皮是导致动脉粥样 硬化的主要原因。
▪ 高龄、吸烟、家族史、高血脂、高血糖 与冠脉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 关;
.
30
诊断:CTA
▪ 图为右前斜位, 有收缩期狭窄 (箭头处)影响 远端第二对角支 (星号处)。
.
31
诊断:CTA
▪ 图为左前斜位像,最 大限度投射右室心内 膜下动脉心肌内走向 。箭头显示动脉逐渐 下降(进入肌层)和 升高(复出)现象, 星号标示远端分支, Ao表示主动脉
.
32
冠状 动脉 前降 支走 行于 心肌 内
.
22
心肌桥与血流动力学关系
▪ (1)认为无血流动力学意义 :
▪ 冠状动脉在收缩期的血流量只占全心周期 的5%-30%,大部分血流在舒张期灌注, 不导致心肌缺血
▪ 说明大部分心肌桥并没有临床意义
▪ 运动负荷、核素心肌显像及冠状动脉代谢 物的测定没发现足够的证据证明心肌桥能 导致心肌缺血
.
23
▪ (2)认为MB可以导致心肌缺血:
▪ 性别、肥胖、高血压与心肌桥合并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不显著。
.
26
.
27
诊断:CAG
▪ 冠脉造影(CAG)是目前诊断心肌桥的金标 准。冠脉造影的特点为“挤奶效应”,即 肌桥段冠状动脉在收缩期狭窄,在舒张期 正常。(必须两个以上投照角度)
.
28
诊断:CAG
▪ 据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分为三度:
.
8
正 头 位
.
9
右 头 位
.
10
治疗
▪ 入院后给予抗凝、降脂、稳定斑块、活血 、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等治疗。
▪ 阿司匹林肠溶片 ▪ 美托洛尔片 ▪ 依那普利片 ▪ 阿托伐他汀钙胶囊 ▪ 地尔硫卓片
.
11
出院诊断
▪ 心肌桥
.
12
定义
▪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常行走于心脏表面的 心外膜下脂肪中或心外膜深面,不受心肌 收缩的挤压。如果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 一段走行于室壁心肌纤维之间,致使心脏 收缩期该段冠状动脉受到心肌的挤压而出 现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则这束肌纤维称为 冠状动脉心肌桥(myocardail bridge MB),走行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称壁 冠状动脉(intramural coronary)。
▪
厚约2mm-4mm
.
21
解剖与病理生理
▪ 肌桥-浅肌桥(大部分),前降支沿着室 间沟前行,在达到心尖部之前被心肌在垂 直方向覆盖一段而形成
▪ 肌环-深肌桥(少),前降支向右室发出 分支进入室间隔时被从右心尖部到室间隔 的心肌覆盖而形成,比浅肌桥长。肌桥与 其下的冠状动脉之间并非直接接触,其间 往往有脂肪、神经或其他疏松结缔组织相 隔
图提示心肌缺血,未予特殊治疗,症状持
续时间约2小时后缓解。
.
2
个人史
▪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高血压、脑梗死、 糖尿病病史。
▪ 个人史:吸烟史30年,每日约20支,饮酒 史30年,每日约150g。
.
3
辅助检查
▪ 心电图(症状发作时):窦性心律 V2-6 T波倒置。
▪ 心电图(症状缓解后):窦性心律 V2-4 T波低平。
衡水心血管病医院 心内科 冯宏启
冠状动脉心肌桥.
1
病历摘要
▪ 主诉:间断胸闷1年,加重3天
▪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
闷,持续时间1-2分钟,休息后逐渐缓解
,未予以重视。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性
质、症状同前,劳累后加重,未予特殊治
疗;于3天前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较前加
重,持续无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心电
▪ MB导致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
▪ 外科肌桥切除术能明显减轻心绞痛
▪ klues对2例肌桥患者进行多时相、多角度 冠状动脉造影及彩超探测血流速度的方法, 发现舒张期冠状动脉也狭窄,推测心肌桥 也为心肌缺血的原因之一
.
24
心肌桥与冠脉硬化关系
▪ 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1)心肌桥对其下走行的冠状动脉有 “保护效应”使其很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 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心梗 三项均正常。
▪ 心脏彩超:主动脉瓣钙化 二、三尖瓣轻 度返流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EF68%。
▪ 胸片:肺气肿。
.
4
持 续 胸 闷 时 心 电 图
.
5
入院时心电图
.
6
入院诊断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急性冠脉综合征
▪
不稳定型心绞痛
.
7
冠脉造影
▪ 前降支中段收缩期狭窄70%-80%,长约 26mm,舒张期狭窄消失,呈“挤奶效应 ”改变。
▪ I、收缩期狭窄直径小于50%,可无任何症 状
▪ II、狭窄介于50%-70%之间,可能产生 乳酸增加,有局部心肌缺血临床表现
▪ III、狭窄达于75%,乳酸明显增加,有心 肌缺血心电图表现,一定有临床表现。
.
29
诊断:CAG
▪ 在进行CAG时,经静脉内或冠状动脉内注 射硝酸甘油,可使心肌桥和邻近血管节段 的管腔直径差异更为明显,便于对心肌桥 的诊断。
.
18
▪ 由于心肌桥存在,导致其近端的收缩期前 向血流逆转,而损伤该处的血管内膜,所 以该处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
19
舒张期
.
收缩期
20
解剖与病理生理
▪ 多发生于左前降支(98.08%) ,尤其是前降 支中段(86.27%) ,也有在回旋支 (1.92%) ,右冠的较少。
▪ 心肌桥一般长10mm-30mm,
.
33
冠状动脉前降支走行 与浅表心肌关系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