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的课文大多都带有科普性质,主人公多是我们身边的植物或者动物,一些我们平时经常见到的植物和动物,经过文学的加工变得生动有趣。
我们可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起去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生活习性,一同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多姿。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课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要主动探索的道理。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多种变化形态及其利与害,能让学生对水有一个更广的认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
《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诗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
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词,掌握会写的字和会认的字。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感受文中的主人公形象。
2.品味重点语句,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形象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生活中多观察、勤动脑的习惯。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掌握课文中会写的字和会认的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自然科学常识。
1.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2.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小蝌蚪找妈妈》2课时《我是什么》2课时《植物妈妈有办法》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语文园地一1课时1小蝌蚪找妈妈知识与能力1.会写10个生字,会认15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快活地”造句,进行感叹句和疑问句句式的训练。
3.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动物,培养环保意识,教育学生要保护益虫、益兽、益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结合图片和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形变化。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区别“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不同,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出示谜语:①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
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
2.揭示答案:①小蝌蚪。
②青蛙。
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让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对比二者,得出“二者完全不一样”的结论。
3.导入新课:通过我们的对比,小蝌蚪和青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动物,可是大家知道吗?小蝌蚪其实是青蛙的孩子,小蝌蚪长大后就会变成青蛙的样子。
但是,有一群小蝌蚪并不知道这个事情,于是开始了一段长长的寻找妈妈之路。
想要知道这群小蝌蚪最后找到了妈妈没?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就让我们一起去《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看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先示范性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游来游去、游哇游、嘴巴、衣裳”等轻声读音,以及“露、着”等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宽、睛、肚、孩、跳、塘、灰、龟、鼓”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跳、顶”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宽、皮”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谜语示例:家里种花草,一见都说好,常与“阔”连用,是窄反向标。
(谜底:宽)有衣当被子,有水起波澜,有土成山坡,有病就疲倦。
(谜底:皮)(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两”的第三笔横折钩的起笔在横中线上。
“哪”的口字旁的最后一笔写在左中线上,与“那”的第三笔的横在同一水平线上。
“宽”的宝盖头略宽,包住下面的“艹”。
“睛”的横画较多,注意间隔均匀。
“跳”要注意右边“兆”的撇起笔在竖中线上。
易错提示:“皮”第一笔是横钩,不能写成横折。
“两”的第五笔和第七笔是点,不能写成捺。
“就”的右边是“尤”,不能多写一撇,写成“龙”。
(3)多音字。
教⎩⎪⎨⎪⎧ji āo :教课 教书育人jiào :教师 教学相长 (4)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青:睛(眼睛)——清(清水)——晴(晴天)足:跳(跳远)——跑(跑步)——路(马路)(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1)全文共几个自然段?明确: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
(2)小蝌蚪在哪里找到了它们的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的?明确:荷花旁边。
它们的妈妈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2.阅读第1自然段(用快活、轻快的语气读),思考:小蝌蚪的外形是怎样的?明确:小蝌蚪的外形为“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3.找出第1自然段中的反义词组。
明确:小—大,来—去。
4.词语品味:“大大的脑袋”说明脑袋很大,“长长的尾巴”说明尾巴很长,可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说“大脑袋”“长尾巴”呢?明确:“大大的脑袋”说明脑袋比“大脑袋”更大一点,“长长的尾巴”说明尾巴比“长尾巴”更长一点,这样的词语使句子显得更加生动。
5.词语拓展:(1)解释“一群”的意思,并用“一群”组词。
明确:“一群”多指三个,并拓展“群”作量词的其他短语。
(2)由“游来游去”拓展“×来×去”的词语。
“群”的数量短语示例:一群鸭子一群大雁一群人一群山羊一群小朋友“×来×去”式词语示例:走来走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跳来跳去一来二去想来想去说来说去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小蝌蚪的外形是“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而青蛙妈妈的外形是“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那么,小蝌蚪又是如何找到妈妈的呢?中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好奇的同学可以放学后跟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课文,我们下节课再揭晓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两个成就哪里宽广头顶眼睛肚子皮球孩子跳高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蝌蚪和妈妈的外形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最后小蝌蚪却找到了妈妈,想知道它们是如何相认的吗?今天我们将继续阅读,看看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学习第2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小蝌蚪遇见了谁?做了什么事情?它们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小蝌蚪遇见了鲤鱼阿姨,向它询问妈妈的情况。
它们长出了两条后腿。
(2)找到小蝌蚪向鲤鱼阿姨询问的句子,结合图片和与同学表演的方式理解“迎上去”。
明确:“迎”在“迎上来”中的意思是“面对着,冲着”的意思,即小蝌蚪是在游着游着的时候,看见了前面的鲤鱼阿姨,于是游上去问她关于妈妈的情况。
(3)体会“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不同。
明确:“迎上去”表现出小蝌蚪十分有礼貌;“追上去”表现出小蝌蚪内心的急切,它们以为乌龟是妈妈;“游过去”表现出小蝌蚪的悠闲。
(4)提问思考:小蝌蚪从鲤鱼阿姨那里得知了妈妈的哪些信息?明确:小蝌蚪从鲤鱼阿姨那里得知了妈妈的外形特点:四条腿,宽嘴巴。
2.学习第3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小蝌蚪根据鲤鱼阿姨对妈妈的描述,找到了谁?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乌龟。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
由此可见,小蝌蚪是先长后腿,再长前腿。
(2)出示乌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小蝌蚪为什么会将乌龟认作是自己的妈妈?明确:因为乌龟有四条腿和宽宽的嘴巴,与鲤鱼阿姨说的妈妈的外形特点是一样的。
(3)阅读小蝌蚪见到乌龟时的句子,通过图片和表演的方式理解“追上去”,并与前面的“迎上去”进行区别。
明确:“追”的意思是“赶,紧跟着”,“追上去”说明小蝌蚪是在乌龟的后面,当它们看到乌龟的四条腿之后,就认为是妈妈,于是就“追上去”了。
(4)提问思考:小蝌蚪从乌龟那里知道了妈妈的什么特点?明确: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5)概括总结: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和乌龟那里打听到的妈妈的特点是什么?明确:四条腿,宽嘴巴,头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3.学习第4、5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思考:小蝌蚪按照鲤鱼阿姨和乌龟的提示,继续游哇游,它又遇到了谁?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遇到了一只大青蛙。
它们的尾巴变短了,长成了青蛙的样子。
(2)青蛙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找到描写青蛙外形的句子。
明确:“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4.学习第6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找到妈妈之后,小蝌蚪的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尾巴不见了。
(2)小蝌蚪变成青蛙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呢?明确: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3)由小蝌蚪变成青蛙之后每天跟妈妈去捉害虫的行为,拓展青蛙消灭害虫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明白青蛙是有益的动物,培养学生保护青蛙的意识。
拓展示例:据统计,一只中等黑斑蛙一天约吃70多只虫子,一年按捕食7个月计算,可消灭害虫1.5万只左右;一只泽蛙一天最多可捕虫260多只,一年可消灭害虫4万多只。
农业环保专家称,如果每亩稻田有400只青蛙,每天可消灭害虫2万只以上,基本上可以不用农药杀虫。
这样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而不用农药的绿色食品还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健康。
5.通读课文,思考:小蝌蚪在变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明确: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了,变成小青蛙。
6.归纳总结文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试着仿照句式造句。
明确:感叹句是表示喜怒哀乐等强烈情感的句子,通常以感叹号结尾。
疑问句是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通常以问号结尾。
文中的疑问句有“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感叹句有“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妈妈,妈妈!”“快跳上来吧!”仿句:我的钢笔在哪里?原来在这里!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先遇到了________,得知妈妈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又遇到了________,得知妈妈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