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渗透合唱教学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渗透合唱教学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渗透合唱教学
[摘要]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都具有重大意义。

合唱教学正在以全新的脚步迈进中小学音乐的课堂阵地。

[关键词]小学音乐浸透合唱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晚,受到美的熏陶。

”那么什么是合唱教学呢?所谓合唱既是一种集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门高雅艺术,更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种和谐、平衡、完美的音响运动形式”。

它讲究和谐,要求声部之间互相协调统一,音色要融合、柔美。

合唱不仅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还能培养学生在声乐、乐理、节奏、和声、情感等多方面的音乐素质,增强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渗透合唱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聆听意识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
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大都有好动、好玩、好奇的心理特点。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插图、打击乐器、头饰等各种教具,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丰富想象力,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第一册的聆听合唱曲《小宝宝睡着了》、《平安夜》,第二册的《牧童》、《我的小鸡》等,合奏曲也有《三个和尚》、《快乐的罗嗦》等。

我们在欣赏教学时,一定要充分重视这些歌(乐)曲的熏陶作用,根据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感受其和声的丰富表现力。

再如:我在进行《快乐的罗嗦》欣赏教学时,就借助现场演奏的电视录像让学生边听边看,然后了解其中月琴、琵琶等主奏乐器,再将学生分成三组来模拟演奏,随着音乐的发展,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了合奏丰富的音响所带来的欢乐情绪。

2从聆听音乐入手,培养学生的控制声音的能力
合唱是一门声音的艺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合唱。

几十人或者上百人在一起表现同一首作品。

不同的声音有着
不同的特点,要想让他统一,每个人都要做到控制自己的声音。

合唱声音的控制主要是通过集体的训练运用科学的方法使各声部内部在发声状态上保持一致,并不断发挥发声器官的功能,逐步提高演唱技巧,从而达到提高合唱的整体的技术与艺术水准,以便更好地表现作品。

合唱队员对声音的控制力决定着一个合唱队的综合演唱能力。

例如:在四年级的第八册教材中欣赏的无伴奏合唱《回声》,学生们被那高水平的演唱技巧折服。

歌曲中的合唱队员在无伴奏的条件下,很好的利用声音的变化,向人们展示了回声的效果。

在课堂上学生们多次的聆听后,老师提问合唱的回声部分应该怎么样来演唱?学生们通过多遍聆听得出答案要有控制的小声演唱,这样就可以模仿出回声的效果。

于是老师利用教室这有限的空间,请同学们一个站在教室讲台上,一个站在教室后面,用声音的强弱来表现回声效果。

学生们通过这种模拟游戏,发现声音的控制效果。

并从游戏中感受到只是小声演唱还不能够很好的诠释回声效果,只有高位置的小声演唱,回声的效果会更加逼真。

另外在歌曲练习中,对学生的合唱音色的调控也很重要,有的老师觉得高位置的声音就是好的。

但是很多学生模仿老师声音就会出现虚和空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合唱中经常出现。

这时教师就要进行声音的真声训练,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样的声音是童声的最好声音,否则很多学生就会走入合唱
的误区。

3从控制声音入手,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合唱不仅是提高少年儿童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一个全面、高素质的人才的重要手段。

合唱艺术在平衡、和谐的氛围中,使孩子们体会到美和快乐,培养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同时也使孩子们学会了安静、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沟通。

奥尔夫曾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

例如:在学习民歌后为了加深理解民歌的内涵,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一周的时间收集民歌。

一周后小组负责人进行汇报。

汇报的民歌可真多,有的小组达到二十多首。

我问同学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方式收集到这些民歌的?”同学们纷纷发言:“问父母、网上查阅、翻阅歌本、在音乐书上收集……”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其实学生收集民歌的数量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认知的过程,从中让学生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交流。

再如:在教学第一册《静静的夜》一课时,我剪了许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星星贴于墙壁、黑板上,学生听着静谧的乐曲走进教室,深深地被这种氛围所同化,很快融入到角色中。

座位成星星点点状分散在教室里,学生与小组合作伙伴坐在一起,顿时兴
趣高涨,积极性十足。

背景与主题的吻合,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座位的安排,更有助于发挥合作精神。

合唱教学是一门具有相当难度的工作,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只要我们认真钻研、积极学习科学的训练方法,相信大家会在这一领域取得宝贵经验和教学成果。

我将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将尽自己的努力完善音乐课中的合唱教学。

让合唱这只美丽的花在音乐课上开的更大更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