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建设升级方案一、概述 (3)二、网络包含的内容 (3)三、网络的结构 (4)四、网络的应用软件 (9)五、支持网络运行的终端设备 (12)六、在线监测的远程端名单 (14)附1:浙江省环境在线监测通讯规约 (21)一、概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性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目前我市从事环境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管理的企业数量多和工作量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建立一个高效、快捷、安全的环境在线监测网络十分必要,我市的在线监测网络作为浙江省江省环境在线监测网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讯上遵循《浙江省环境监测数据传输规约》,组成一个独立的监测网,它能使环境管理部门准确地掌握各污染企业、大气监测点位、地表水监测点位以及其它特殊因子监测点位的实时数据;掌握宁波市域内的重点污染企业主要污染因子的排放总量,对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督,为下一步我市的排污总量交易和排污许可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并能对排污费的收缴、稽查起到一定的的作用,为决策提供参考。
二、网络包含的内容宁波市环境在线监测网络根据浙江省环境在线监测的总体规划要求,技术上严格遵循省环保局制定的环境监测数据传输规约,达到与省环境监测网络互联互通的要求。
网络内容包括全市重点污染企业、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的主要污染因子的实时监测和监控,掌握企业的废水或废气的实时和累计的流量及COD、TOC、PH、二氧化硫、粉尘、氮氧化合物等等的排放量和不正常排放情况;全市大气常规监测点位的实时监测情况,掌握各点位的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浓度;全市大气特殊污染因子的排放异常情况,特别是镇海化工区域的有机气体的异常排放情况;全市地表水的在线测监情况和主要流域的断面水质监测情况以及敏感区域的大气质量了望(列入下一步工作计划),目前共计有点位200个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将会使网络不断扩大。
三、网络的结构网络采用中国电信的ADSL和光纤网协同组建,对边缘地区、数据传输量较大的电力系统和有视频需求的各个点位采用光纤接入。
网络为一个包括各监测点位、各县市区环保局、市环保局中心组成的内部局域网,由市局统一出口和省中心交换数据,采用实时传输。
网络带宽为1M,并具有可扩展性,在无需添加设备的基础上可提速到2M,最高可提升到10M。
中心点考虑到企业网点接入点数量及速率,通过光纤收发器采用10M光纤接入电信宽带城域网。
根据需要可放置一台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用于汇聚监控站等网点。
中心点再拉一条光纤通过用户的防火墙接入INTERNET,解决宁波市环保局局域网和省环境监测网的互联问题。
企业各监测网点采用ADSL接入,这种方式由于采用铜缆接入,首先成本较低,其次可以根据需求灵活调整速率(256K-8M),而且当网络资源扩展到一定程度时可方便地换用光纤接入,且不会造成很大的成本浪费。
对ADSL无法到达的地方、数据较大的电力系统和有视频需求的各个点位采用光纤接入。
硬件方面需要一台具备两个以太网口的路由器,路由器一个以太网口接局域网,另一以太网口接ADSL MODEM,或放置一台交换机,通过交换机来连接网监控设备。
ADSL设置成自动拨号方式,接入企业端的工控机或数据采集设备中。
宁波电信宽带网宁波市环保局光缆光缆ADSLADSLADSL系统由下位机系统、监控中心平台、数据传输系统组成,其中,监控中心系统包括县中心子系统、市中心子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包括下位机到县、市中心系统,县、市中心到省中心子系统和下位机到省中心系统,市中心通过远程控制软件达到直接控制下位计算机的目的。
污染源环境质量系统的网络方案示意图数据传输系统传输图例方案远期规划中包括网络视频的应用,网络视频主要用于对重点污染企业,电力企业的粉尘、黑烟排放情况和宁波市大气重点监管区域的监控,电信的全球眼平台能将分散、独立的图像采集点进行联网,实现跨区域、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监控、统一存储、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为各行业的管理决策者提供一种全新、直观、扩大视觉和听觉范围的管理工具,提高工作绩效。
四、网络的应用软件软件将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包括烟气自动监测系统、废水自动监测系统、废水自动监控系统)合为一体。
本系统将所有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保存到同一个数据库,所有自动监测系统使用相同的通信协议和同一个操作平台,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监测系统,为探索建立保护目标地表水、空气、污染源的定性、定量模式,进一步深化管理,定量管理打好基础。
系统严格遵循《浙江省环境监测数据传输规约》进行设计(原有的软件系统不能和最新省局下发的规约兼容)。
系统具有远程监控、数据采集和仪器反控等功能,通过统一的通信规约达到全市在线监测信息共享的目的,达到与省局大联网的要求,使得地表水、空气和污染源在线监测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的结合的整体,系统包括专业软件和web页浏览两个部份。
不同部门、不同管理权限的用户通过本系统能够随时访问和使用全面的自动在线监测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站、E-mail、短信息或传真等方式即时发布各类环境报告、预报、预警和公示信息,为环境管理、决策、规划和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服务。
系统的功能1、系统基本信息管理完成整个系统的基本信息维护,包括监测子站的信息及其属性、监测项目信息及其属性、环保执行的标准及要求、设备信息、设备的通信通道和系统用户基本信息等。
2、获取监测数据系统监测数据包括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实时数据指5S一组,历史数据指小时、天、周和月数据,实时数据每5s自动上传,历史数据每小时自动上传;为保证数据的运算速度,系统对实时数据只作显示,不进行记录(超标除外),由下位机小时平均后上传。
系统将及时记录监测过程中的超标情况和数据,并在web页上发布。
考虑到系统的自动扩展,数据的自动传输方式以FTP方式进行,FTP上传的文件经过处理后保留2年备查;系统监测数据补登采用主动获取的方式,从自动监测子站直接获取数据。
3、实时数据浏览单个站点的实时数据浏览,通过数字和图形的方式看到单个指标,多个指标的任意组合方式浏览实时数据;多个站点组合方式的实时数据浏览,通过数字和图形的方式看到多站点对单个指标,多站点对多指标任意组合方式浏览实时数据。
4、历史数据浏览单个站点的历史数据浏览,通过数字和图形的方式看到任意时间段单个指标,多个指标的任意组合方式浏览历史数据;多个站点组合方式的历史数据浏览,通过数字和图形的方式看到任意时间段多站点对单个指标,多站点对多指标任意组合方式浏览历史数据。
5、设备命令操作利用操作命令菜单,通过通信服务器远程控制自动监测子站的监测设备,执行设备相关的操作如校时、反控等;通过通信服务器远程配置及管理自动监测子站的监测设备属性,主要包括设备参数、通讯参数等设置。
6、告警中心通过通信服务器的短消息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设备运行状态、监测项目超标告警状况等信息。
7、统计与分析通过图形曲线、图表、表格的方式对指定时间段内监测项目进行分析,同时,它给出指定时间段的报表。
报表包括自定义报表和国家、省所有标准在线监测报表8、专用报表方便管理的专用报表,如数据上报日志报表,最大值最小值报表,下位站位登陆报表等。
9、分类查询按照不同的使用单位及其权限,给予不同的查询结果,包括对应用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的查询。
10、短消息通过该模块主要用于将系统出现各种故障报警通过短消息功能进行报警。
11、数据管理中心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备份、恢复,数据的导入、导出等功能。
五、支持网络运行的终端设备数据采集器1、数采器的主要功能1.同时支持多种通信手段PSTN、ADSL、GPRS、CDMA和以太网,适应数据采集管理要求;2.内置《浙江省环境数据传输规约》,在浙江省实现即插即用,和省、地市和县平台无缝连接。
3.实时采集传输数据,可达到采样时间和传输时间为1(采样时间)+4(通信传输时间)秒;4.小时数据保存期限为2年,分钟数据保存期限为1年,存储可以扩展;5.具有远程配置和控制功能;2、数采器的特性1.产品核心为基于Intel的高性能32位嵌入式微处理器386EX的单板计算机;2.在嵌入式系统下的多种通信方式支持;3.系统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开发,实现了多任务实时处理4.数据采集器的数据存储、系统功能、稳定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5.配置液晶显示器,键盘,最多可达6串口;6.成本降低,解决10万元内的在线监控项目预算控制问题,可以在不安装工控机的环境里实现环保的管理要求,同时企业节省开支;7.设备完全兼容《浙江省环境数据传输规约》,在浙江省无缝使用;8.4个标准RS232串口,支持各种应用扩展;9.10BASE-T以太网控制接口;10.最低支持16路采样和32路开关量,可按要求扩展;11.7 X 24小时无人职守运行。
七、在线监测的远程端名单六、浙江环境监测数据传输规约1概述1.1适用范围本规约是浙江省环境监测系统(包括环境质量、污染源的在线监测及其它监测)各监测站(点)之间数据交换应遵循的通信协议。
1.2规约数据包文设计遵循标准本规约是遵循类FIX标准设计的,FIX标准参见其相关文档。
注:UDP/IP 方式目前仅限于测站的数据上传时使用。
1.3 物理连接方式数据交换通过调制解调器、ADSL 、GPRS 、CDMA 或以太网等进行连接。
1.4 命令响应方式本规约支持全双工的命令响应方式。
1.5 通讯方式数据通讯支持四种方式:1. TCP/IP 方式。
2. 串口的包文方式。
3. UDP/IP 方式。
4.FTP/IP 方式。
1.6 数据上传方式本规约根据通讯线路的不同,支持三种方式: 1. 将数据通过包文形式, 以Socket 连接方式上传,具体内容和格式参见本规约第四部分。
2. 将数据转化为文本文件,通过FTP 连接方式上传,具体内容和格式参见本规约第五部分。
3. 将数据通过包文形式, 以UPD 连接方式上传,具体内容和格式参见本规约第六部分。
1.7 可靠性 1.7.1 数字签名数据包由一个数字签名起始和一个数字签名结束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1.7.2 数据CRC 校验数据包采用CRC 校验来确保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正确性,CRC 算法参见本规约附录4。
1.7.3 命令确认完整的命令由请求方发起和响应方应答组成。
1.7.4 超时和重发机制请求方发出请求后,若在约定时间内得不到响应方的应答,则要求请求方重发请求。
1.8 安全采用Des 加密,保证数据不被外部侵入。
对请求方的命令都需校验密码。
1.9支持命令类型2.1通讯数据包头dwChecksum = (((INT)iLength << 19) + ((INT)iLength >> 13)) ^((dwOrdinal << 25) + (dwOrdinal >> 7))dwOrdinal在每次连接成功后置0,每次发送时递增,溢出后又从0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