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子的生产
株系循环法 优点:
① 保持种性 ♣ 单株选择得到的典型优系,利于消除剩余变异和机械混杂。
♣ 多系混繁利于优良性状系数 ♣ 基础群体一经建立,每年省去大量选株和株行比较工作。
♣ 保种圃株系稳定性好,每年生产大量原种,繁殖系数高。
③ 提高种子质量
实现高质量原种和原种一代供应大面积生产需要。
3.收获和室内决选—当选单株(穗)行分别收获,打捆挂牌,标明株穗行号。风干后,按株 (穗)分别进行考种,再根据亲本籽粒典型性进行决选。
(三)株(穗)系鉴定
当选株(穗)行种子,分别按 小区种成株(穗)系。每一个小 区为一个株(穗)系,要求严格 进行鉴定。对于符合原品种的典 型性状、杂株率不超过0.1%、 产量不低于邻近对照的株(穗) 系当选,然后将当选株(穗)系 混合脱粒。
(三)分系种植,建立保种圃—
上年当选的各系种子按编号分别种
植,即为保种圃。 (四)混系繁殖— 上年的核心种子进行扩大繁殖,即为基础种子田。 基础种子田应安排在生产基础种子保种圃周围,四周种植同一品种 的原种生产田,以免发生生物学混杂。应选生产条件较好的田块种 植,采用高产栽培措施。在整个生育期间,随时进行去杂去劣。成 熟后所收获的种子即为基础种子,作为下年原种田生产。 (五)原种生产—将基础种子在隔离条件下集中连片种植,即为原 种生产田。应选株生产条件较好的田块,采用高产栽培措施。在生 育期间严格去杂去劣,成熟后混合收获的种子即为原种。
3、小麦的开花结实习性 正常条件下,小麦通常在抽穗后2~4天开始开花,也有抽穗后当天 就开花或抽穗后5~10天才开花的。小麦的开花顺序是先主茎后分 蘖,同一麦穗的开花顺序是中上部小穗先开花,然后向上、向下小 穗开花,同一小穗上基部的小花先开,然后依次向上开花。 多数品种的授粉为开颖授粉,有些品种为闭颖授粉,小花的开花时 间为15~30分钟,一个麦穗开花时间3~5天,全田开花时间需6~ 7天。开花最低温度9~11度,最适温度为18~22度。温度高于30 度,土壤干旱,空气湿度低于20%,伴有热风,受精结实率会明显 降低。 授粉后1~2小时花粉粒开始萌发,24~36小时完成受精过程。
温光 反 冬性品种 应类 半冬性品种 型 小麦品 强筋(硬质)小麦 质和加 工用途 中筋小麦
春性品种
弱筋(软质)小麦
2、小麦的花器构造
小麦为自花授粉作物,复穗状花序。小麦的穗是由一个穗轴和20-30个互生 的小穗组成。每个小穗包括2片护颖和3-9朵小花,最上部的1个或几个小花发 育不完全或退化。一般情况下,只有小穗基部的2-3朵发育完全的小花结实。 发育完全的每朵小花具有1片外颖(或外稃)、1片内颖(或内稃)、2个鳞 片(或浆片)、3个雄蕊和1个雌蕊。
五、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四级种子生产程序优点:
1)减少繁殖代数,确保品种种性和纯度 2)缩短原种生产年限
3)操作简便,经济省工 4)利于种子品种标准一致化 5)保护育种者的品种权
三 小麦良种的生产 一、种子田的选择和面积
为了获得质量高的良种,要选择土壤肥沃、地力均匀、排灌方便的田块。 同一种子要集中连片种植,相邻大田最好种植同一品种。
为了确保生产计划的完成,种子田的实际面积应留有一定的余地,一般应在理论计算 的基础上增加7%-10%
二、大田用种生产技术
可根据需要建立一级种子田和二级种子田。
一级种子田生产程序图
二级种子田生产程序图
三、种子田的栽培管理
1.种子准备——晒种、选种、药剂处理、拌种和包衣等。 2.严把播种关——确定品种,清扫播种机,加大株行距, 以提高单株生产能力。 3.加强田间管理——水肥、中耕、锄草等。 4.严格的去杂去劣。 5.严把收获脱粒关。 6.安全贮藏——种子标签,防虫、防霉、防鼠。
三圃制(二圃制)生产小麦原种的缺点:
不能很好地保护育种者的知识产权; 原种种子生产周期长,满足不了品种更新换代的 需要;
品种易走形变样。
四、株系循环法
“ 株系循环法”以育种单位的原种为材料,与该品种区域试验同步进行,以 株系( 行)的连续鉴定为核心,品种的典型性和整齐度为主要选择标准,在保 持优良品种特征特性的同时,稳定和提高品种的丰产性、抗病性和适应性。
小麦种子的生产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 粮食作物之一。小 麦在我国的分布极 广,主要分布北纬 20°~ 60°。小 麦常年播种面积 0.3亿亩,用种量 45亿kg左右,种子 质量对小麦产量和 品质均起重要作用。
一 小麦的生物学特性
1、小麦的分类 小麦属有20多个种,普通小麦(2n=42)、硬粒小麦(2n=28)、 圆锥小麦(2n=8)、密穗小麦(2n=42)、斯卑尔脱小麦(2n=42) 等。
二 小麦原种生产方法
(一)利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生产原种 (二)三圃制和二圃制原种生产技术 (三)株系循环法生产小麦原种 (四)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一、利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生产原种
育种者生产:单粒点播、分株鉴定、整株去杂、混合收获。 株距6-10cm ,行距 20-30cm ;隔2-3m设人行道,隔离区25m以 上。 1. 原种供应方式: ① 一次扩繁贮存原种,多年提供相应的种子量 ② 每年扩繁原种 2. 优点: ① 有效地保证种子纯度 ② 使育成单位获得一定的专利效益 3. 缺点: ① 生产种子数量少,不能满足大面积生产
(四)混系繁殖
将上年混合脱粒的种子稀条播种种植,即为原种圃。一般行距20~25cm,播种量60~ 75kg/hm2,扩大繁殖 系数。在抽穗至成熟期 间内,进行2~3次田间 去杂去劣工作。同时严 防生物学和机械混杂。
三、二圃制
由于三圃制生产原种周期长、生产成本大、技术要求严格,目前大多数 种子生产单位把三圃制原种生产程序简化为二圃制,把株行圃中当选的 株(穗)行种子混合,进入原种圃生产原种,节省时间,但是提纯效果 不及三圃制。
3.选择数量——当选的单株(穗)的数量应根据下年株行圃的面积而定,一般 每公顷需要种植4500个决定的单株或者15000个以上单穗。
(二)株(穗)行鉴定
1.田间种植方法——将上年当选的单株(穗)按统一编号种植。株(穗)行圃一般采用顺序 排列、人工开沟、单粒点播的方法。 2.观察记载——在整个生育期间内固定专人、按规定的标准统一做好田间观察和记载工作。 第一次在苗期,根据叶鞘颜色、幼苗习性、叶色、叶形、分蘖等特点、耐寒性等选择符合 本品种特性的株行。第二次在抽穗扬花阶段,主要根据株型、叶形、抽穗期、开花习性、 穗形和整齐度等淘汰。第三次在黄熟期,根据穗 部性状、株型、株高、 抗病性、抗倒性、成熟期、 丰产性、落黄等情况,与对照进行比较,确 定当 选(穗)行。
2、三圃制
三圃制是我国小麦原种生产的传统方法,一般需要三年完成,主要经过单株 (穗)选择、株(穗)行鉴定、株(穗)系比较和混合系繁殖四个环节。 (一)单株(穗)选择 1.材料来源——在原种圃、种子田或大田设置选择圃中进行,一般应以原种圃 为主。
2.选择方法——在典型性状表现最明显的时期进行单株(穗)选择。田间当选 的单株(穗)收获后,分别脱粒,室内根据粒形、粒色等进行选择。
具体步骤为单株选株、株行鉴定、分系种植建立保种圃、混系繁殖生产基础种子和原种 生产。
(一)单株选择— 选株方法与三圃制相同。一般每个品种决选株数 应不少于150株,初选株数应相当于所需株数的2倍左右。
(二)株行鉴定— 田间种植方法及观察记载与三圃制相同。经过田 间多次选择,确定整齐一致、符合品种典型性的株行。